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略论高校财务预算管理

发布时间:2015-12-15 12:56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财务管理体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高等学校的财务管理体系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前高校的快速发展。要以财务预算为出发点,把握预算的执行、反馈、控制,从而实现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财务体系的优化。

关键词:高校; 预算; 改进
  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高校办学的效益问题。预算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有助于高校优化配置有限的办学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构建高校预算管理体系时,根据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结合财政部门预算的编制,同时引入绩效评价机制,提高高校预算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是重要的思路。
一、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的意义分析
(一) 是高校深化体制改革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逐步推进财政管理和高等教育管理改革,形成了以早编预算、细编预算、部门预算、零基预算、综合预算为主要内容的预算管理新模式,以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和国库直接支付为主要内容的财政支付新方式,以教育市场国际化、高等教育大众化、管理主体地方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后勤服务社会化、住房市场化、教师聘用制、岗位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管理新体系。2006年国家又进行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这些改革使高校内外部理财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高校预算管理的改进显得相对滞后。如何适应这些变化,加强高校预算管理,促进高校健康、和谐、科学发展,是目前急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 有助于高校各类资源的整合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为满足高校发展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完善的高校预算把高校各方面工作纳入统一计划中,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目标以及权责划分,促使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能够相互协调,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全面预算的编制和综合平衡,将高校的财务资源与非财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高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最优利用。
(三) 有助于资金集中管理,减少财务风险。
  目前,强化高校预算管理与监督,提高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率,已成为高校预算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预算体系可以初步揭示学校下一年度的预计收支情况,根据所反映出的预算结果,预测其中的风险点所在,并预先采取某些风险控制的防范措施,从而达到规避和化解风险的目的。同时,它从整体上调度资金,使相对有限的教育资金向教学、科研等方向合理倾斜,确保重点。预算管理无论对企业、事业单位都具有重要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在高校资金的预算管理及绩效评价方面有一套较完善的体系。我国高校的资金管理中尚存在较多问题,在较多方面有改进的需要。
二、 高校预算管理的现状讨论
(一)预算管理完整性不够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着经营收入、培训收入、捐赠收入等少部分纳入预算或不纳入预算的现象。此外,普遍对预算内资金管理较严,而对预算外资金管理较松。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认识原因,认为预算外收入是各单位自己挣来的辛苦钱,管得过严了不利于调动积极性;二是由于收支渠道比较复杂,有些收入具有偶然性,预算有涵盖不全的地方;三是有意识地“打埋伏”,逃避监督和制约。更加重要的是,目前高校编制的预算基本是事业费收支预算,而没有将基本建设收支预算、经营预算等纳入,预算内容不完整,没有全面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和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
(二)预算准确性较差
  主要表现在预算执行中变动较大。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编制难度比原来加大了。由于财政改革要求提前近半年编制下一年的预算,预算外收入、其他收入、宏观经济环境等等的不确定性随之增高,难以准确预测。二是原有编制程序不适应新形势。原来预算编制程序上比较简单,新形势下,有些高校仍然沿用以前的程序,导致预算脱离实际。三是科学理财意识不强。四是预算编制参与人员少,长远谋划少,深入论证少。有些高校仍然把预算工作作为一项短期工作布置给少数人完成,没有作为长期工作常抓不懈,没有动员各部门和单位积极参与。
(三) 预算方法不科学
  过去的增量预算法不符合公平效益原则,固化了资金在不同部分部门的分配格局,弱化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动力,现在提倡的零基预算法由于高校部门的职能重叠、基础数据不完备、缺乏成熟的预算软件等实施起来困难重重。财政预算改革要求实行零基预算,但由于财力不足,各种矛盾难以平衡,基本仍是沿用原来的基数加增长或保持基数不变的方法。受此影响,高校预算编制也基本沿用基数加增长的方法。
(四)预算与决算缺乏一致性
  高校向主管部门申报的预算不论收入口径还是支出口径都比较大,尤其是比较粗,收入目前只有财政拨款收入、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三项,支出按类别分为教育、科学技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和其他支出四项,这和决算收支口径不能严格对应,影响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校内预算由于学校管理层更关心在预算编制时收入任务的下达和支出经费的分配上,目前与上报教育部预算口径差别很大,本来教育部的预算和决算口径就不严格对应,校内预算口径又和上报预算口径不一样,即使在编制上及时尽量往决算口径上靠,但也不能完全一致,这势必造成预算绩效分析很困难,并对内对外分析效果及结论存在较大差异。
三、 改进高校预算管理的对策
(一) 树立“全面预算”的财务管理理念
  促进高校办学资源在内部的有效协调和科学配置其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预算管理理念的全员接受和落实,要求包括分管财务工作的学校领导、财务工作人员在内的全校教职工都要树立预算管理理念,以把“办学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到人为手段,建立全员的“成本”意识“、效益”意识。二是预算管理内容的“全面”,要从传统的简单财务预算扩展包括事业费收支预算、科研事业收支预算、基建收支预算、经营收支预算、债务预算、其他收支预算在内的总和预算。在此方面,高校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预算在学校校务中的重要意义,才能做到真正意义的从上到下,全员参与。
(二)运用“精细化”思路,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高等学校应早编预算、细编预算。国外高等学校大部分是滚动预算,几年后要办的事都已基本确定。年度预算基本上提前一年开始编制,编得早,编得细,论证充分,执行严格。我国现在虽然少数高等学校也开始提前编制预算,但实际 只是提前开个动员会,实质性的编制工作仍是上年末甚至是下年初编制。有的高等学校是先向主管部门编报预算,待财政部门在年初正式批复后,再具体编制学校预算,等学校预算确定下来,已经无预算运转了几个月甚至半年多。这种情况必须要加以改变。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预算编制方法,来实质性地提高预算编制质量。美国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美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和管理体制千差万别,但总的来看,公立大学的财务管理尤其是预算管理比较完善,有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预算办公室负责管理学校的预算性资源,通过科学预算,最有效地利用有限资源,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公共服务活动,随时向学校管理部门提供准确、及时和有意义的预算和财务信息。
(二) 建立合理的高校预算制度体系,有效地实现预算目标
  高校的预算涉及到学校的教务、科研、资金、信息及人力资源等多个方面,需要全方位、全过程的相关制度予以配套。要建立预算评审制度,保证在审核预算时有严格的标准,避免人为因素,力求公平。确定各项费用开支标准,这也是预算指标确定的基本依据之一,要定期对其检查、论证和修订,力求做到先进、实际、合理和准确;还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预算一经确立,就要严格执行,学校各部门相关的各项活动都应当围绕学校预算目标来开展实施事业计划,学校采用必要的制约手段,把有效地财务管理方法手段融会贯通于执行预算的全过程中,最终形成全员、全额、全方位的预算管格局。增强预算编制的透明度,预算编制过程中形成的每一稿都要对全体教职工公示,让教职工参与预算编制。
(三) 做好高校预算执行的监督与评价
  预算管理有两种监督力量,一是内部监督;二是外部监督。政府作为外部监督的主要力量,应该出台一些政策促进高校加强预算管理,如浙江省教育厅将把高校经费拨款与教育工作绩效挂钩,促进高等教育提高质量和水平就是一种很好的思路。如广东省财政厅颁布了《关于印发〈广东省省属高校经费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可以预见,我国必将在法律上对绩效审计作出明确规定,这些是制定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法律依据。
  加强预算绩效的监督评价。除正常检查预算执行情况的会计账目审计外,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并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各项支出是否合规,是否按计划执行,产生差异的原因;往来款项是否严格管理,及时清理;各项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等。四是控制措施评价。学校为保证预算的完成采取了哪些加强管理的措施,这些措施是否合法、有效;预算奖惩制度是否合理、有效等。
四、 结论
  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国库集中支付在高校试点的展开,对高校预算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门预算不仅对教育部的部门预算管理产生积极影响,对教育部部门预算组成单位的高等学校预算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合理地编制高校预算,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高校预算最终执行结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是提高高校预算支出效率的有效方式,对高校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齐小萍.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行绩效预算管理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7).
[2]郑晓薇.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研究概述[J].财会月刊(综合).2007,12.
[3]马元兴.高校财务预算与绩效分析.财务与会计导刊,2008,(03).

上一篇:浅议会计职业道德

下一篇:民营企业财务监督机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