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环境下会计稳健性问题研究
摘 要:一直以来,公允价值都是国际会计界的一大热点,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会计界越发关注公允价值,放眼国内,公允价值同样受到很大的重视。与此同时,公允价值之于会计稳健性的影响也越来越成为热点话题,本文便基于公允价值理论,展开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的关系分析,从而大胆提出几点会计稳健性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稳健性,问题
一、公允价值及其在我国的实际应用
(1)公允价值概述
早在1970年,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即对公允价值作出概念表述,到了1991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又对公允价值给出新的界定,随后又多次修改和完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则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各方自愿展开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但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和我国财政部又对公允价值给了不同的诠释,其中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公允价值的定义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最大程度上的趋同,即“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及负债根据公平交易原则,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展开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显然,即使定义有差别,但公允价值始终具备三大特征,一则交易各方在自愿、公平的情况下实行交易,如果在强制或者清算拍卖的交易中产生的价格,其并不算作公允价值;二则公允价值的界定范畴包括了资产与负债;三则交易过程具有交易前提,并且交易可以是现在进行的或者是尚未实现的预期交易。
(2)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一方面表现在基本准则中,另一方面表现在具体准则中。我国基本会计准则新增了“会计计量”的内容,在此章节中,公允价值与现值、可变现净值、历史成本重置成本一起被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中,这一变化显示出我国对公允价值应用的大胆尝试和突破,但同时公允价值的运用也存在一定的前提,则其应用须谨慎。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一词竟出现180多次,这意味着公允价值的应用环境是多变的,不同环境中的公允价值存在不同的内涵,其中,公允价值多用于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准则,且大多与金融工具准则相关,这也充分说明了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以金融工具为主要对象,其次便多用于股份支付、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资产交换、长期股权投资等一些和投资、重组相关的准则中。
但目前来看,公允价值计量取代历史成本虽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公允价值仍存在诸多问题。我国公允价值的应用缺少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公允价值可靠性很难有效控制,公允价值极其不容易直接获取,公允价值的实施成本实际较高,公允价值的应用极可能增加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
二、会计稳健性及其主要分类
(1)会计稳健性的基本概念
在企业财务报告中,会计稳健性是一个重要特征,稳健性会计原则也是当代世界多国常常采用的一个原则。在产生之初,会计稳健性被定义为,“预见所有可能的损失,但无法预见任何不确定的收益”,后来,各国准则对会计稳健性的界定大多存在相似之处,且不易操作。直到美国财务会计原则委员会(FASB)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对其进行新的定义,前者将会计稳健性详细描述为,“对不确定性的谨慎反应,尽可能保证商业环境下存在的不确定性及风险受到充分考量,进而在未来收到或者支付的两个估计金额产生同等可能性的情况下,稳健性要求财务报告应使用相对不乐观的估计数”;后者则将会计稳健性定义为,“谨慎性即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运用判断,进行必要的评估,且在估计中包括一定程度的审慎,诸如资产或者收益不予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则不予低估”。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则对稳健性提出如此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实施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时,须保持一种应有的谨慎,其中不可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不可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2)会计稳健性的主要分类
当前,会计稳健性主要划分为条件稳健性与无条件稳健性两大类,其中条件稳健性主要用来表示预期损失当被预见时便即刻被确认,但预期收益则须在是实现时方可确认,换言之,会计报告对坏消息的确认比较于好消息更加及时;无条件稳健性则是在消息发生前便以加速费用确认或者推迟收入确认的方式,持续低估资产的账面价值。此种定义下,条件稳健性又被称之为消息依赖稳健性、损失表稳健性或者事后稳健性,无条件稳健性又被称之为独立于消息的稳健性、资产负债表稳健性、事前稳健性等,其二者区别主要在于会计确认与当期消息是否相关,其中无条件稳健性只对那些在资产寿命期开始时已知的信息加以应用,条件稳健性除此之外,则还应用资产未来价值的预期消息。
三、公允价值应用的难点分析
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取代历史成本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指导
尽管目前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已有了一些理论上的研究成果,但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公允价值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突出表现在估价技术的欠成熟上。实务界对复杂的估价技术无所适从。很多领域短时间内还很难克服人为的因素影响,也使其处于明显的阶段性的规定上。公允价值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及如何协调IASB与FASB对公允价值的不同意见,还没有一个更好的协调方案,保证二者在重要问题的立场上取得重大突破,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2)公允价值可靠性难以控制
公允价值主要是通过市场确认的,如果两个交易主体之间除了交易事项之外没有其他利害关系,那么他们的交易价格被认为是公允的。但是在现实中企业与其关联方交易价格缺乏公允性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上市公司甚至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报表,虚增会计利润。由于公允价值主要是市场价格,在没有市场价格的情况下,要由会计主体自己来确定,所以人的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价值的公允性。在实践中,有少数企业不考虑公允与否,把公允价值作为达到目的的工具。比如通过资产减值以及以后的减值冲回等手段从而达到操控利润的目的。选择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一个非确定性、变动性和集合性的模糊计量概念。作为会计计量的手段,相对于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验证性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虽然
在财务报告中能提供更为相关性的信息,但在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上却不能保证能提高或不会减弱。
(3)公允价值不易直接获取
虽然市场经济在我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很多情况下公允价值仍然是难以取得的。在此情况下,新准则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如果没有合适的替代方法,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观察的交易价格,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在的现金价值的现值计量,往往就成为估计相关价格即公允价值的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的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在计量的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因而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也成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推行应用的难点。
四、如何在运用公允价值时兼顾会计稳健性对策
(1)合理平衡相关性和稳健性
“以市值计价”的公允价值,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即它会放大资本市场的风险,而当市场泡沫破灭时又加重危机。当外部经济环境急剧恶化时,公允价值的波动性会降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加剧危机的扩散。所以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应该处理好两者关系,并适当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补充计量,从而在最大可能地在提高信息的相关性时,又能提高其可靠性和稳健性。公允价值必须在维护会计信息稳健性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当会计稳健性与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相冲突时,应根据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定:不确定性程度较高时,应优先考虑以历史成本计量反映较可靠稳健的信息,以实现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积极防止人为操纵的行为出现
一些企业出于避税及其他目的而“宁可多计损失,也不能预计收益”,导致应入账的不入账,应按规定标准计提的成本费用故意扩大计提的范围和标准,甚至设置秘密准备,出现过度的稳健性。为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确保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意识,使其能够准确的把握会计准则,力求做到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
(3)加强公允价值的披露
当企业出现公允价值和稳健性冲突的情况时,企业可以通过加强表外披露,来实现充分披露的目的。加强表外披露包括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信息披露和非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例如公允价值的层级判断的依据、公允价值的估计方法、公允价值的估计假设、参数,估计现值时所采用的折现率、以及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未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因披露等。让信息使用者能够通过披露的方法、假设、参数等信息,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做出谨慎的估值判断。通过这样的详细披露,增加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4)加快制定可操作性的具体准则,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明确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分类及披露等,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其次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主题的法律责任。目前一些企业利用会计制度的不完善来人为地调整会计数据,使企业会计数据失真的问题日益严重,这与法律法规不健全和法律责任不明确有重大关系。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明确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规范企业会计的行为,维护公众的利益,保证企业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 杨华军.会计稳健性研究述评.会计研究[J],2007(1):82~88
[2] 李敏. 公允价值会计与稳健性原则[J]. 现代商业, 2009,(36)
[3] 许春华. 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应遵循稳健性原则[J]. 财务与会计, 2011,(01)
下一篇:论会计法律责任及其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