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硕士培养模式构建的主要举措
为满足国家经济与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审计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至此,我国专业学位类别增至39种。2012年首批全日制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招生,招生单位共有16家,共招收了350人;2015年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授予单位增至44家,其中参与2015年招生单位35家,共拟招收900人左右。经过国家和各培养单位近4年的探索,审计硕士的培养己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积极探索全日制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当前全日制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审计硕士培养的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学位培养学术化
自2009年起我国才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起步较晚,缺乏经验,而且将应届本科毕业生纳入招生范围后,亦采用全脱产的学习方式。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招生来源、培养方式等方面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并没有明显区分;再加上各高校、科研院所等授权单位多以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多参照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因此导致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学术化倾向比较严重,有些学校甚至直接套用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而审计硕士作为新生事物,虽然并没有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的桎梏,却也完全没有非全日制、在职硕士的培养经验,不管是从培养单位层面还是导师层面,大多倾向于简单套用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导致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学术化趋势明显,主要表现在:
1.课程体系理论化。沿用学术学位的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为主体,课堂教学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在学生培养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很小。
2.师资队伍“学术化”。目前审计硕士的培养大多采用双导师制,即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相结含。而这里的“学术化”,并不是说审计硕士的校内外指导教师偏向学术、科研能力强,而是指审计硕士指导教师一方面更偏重于指导学术学位研究生,而忽视审计硕士的学术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审计硕士指导教师大多长期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缺乏实践经验,不利于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3.专业实践形式化。实践环节是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但由于审计行业的特殊性,审计硕士的专业实践对实践基地设置、实践项目选择等都有较高要求,而由于实践基地不足、实践管理不完善和实践考核缺失等各方面原因,目前专业实践是审计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很多都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审计硕士认同感有待提高
这里所说的认同感包括社会认同感、学校认同感和研究生自身认同感三t层面。就目前而言,审计硕士的招录过程中,存在一种很普遍的现一象,即考试为了规避会计硕士报考的激烈竞争和学术学位的高难度,退而求其次选择审计硕士,其中很大一部分并不清楚审计硕士的定位和特点;而在培养过程中,有些学校出于各方面考虑,将审计硕士培养和会计硕士培养混为一谈,不管是师资队伍、课程建设还是专业实践,都没有充分的考虑审计硕士的特点;而就社会认可度来说,虽然社会对审计专门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但由于常有以来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对审计硕士的不熟悉,社会的需求与审计硕士培养不能很好的对接。
(三)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缺失
目前,尚未形成一套专门的全日制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只能简单套用学术学位论文评价标准,缺少行业评价的参与,导致质量评价结果片面化,不利于研究生的能力素质与行业需求相适应。
二、审计硕士培养模式构建的主要举措
(一)以培养方案为杠杆,推动培养机制改革
培养方案是审计硕士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组织开展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等各项工作的主要依据。要推动审计硕士培养机制改革,提升审计硕士培养质量,首先要明确审计硕士的培养目标,避免“学术化”倾向;其次,要充分发挥审计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邀请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实务界专家参与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专门人才的需求,构建与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第三,根据审计专业人才的职业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明确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实践环节;最后,尝试与职业认证资格相对接,创新培养模式。
(二)以案例教学为途径,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审计硕士课程体系建设,应注重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现场教学、团队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的运用,强调“请进来、走出去”,让实务进课堂,使学生进现场,强化理论知识与实务的结含。
“加强案例教学,是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含的重要途径,是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手段”,因此,要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就要紧抓案例教学不放松,主要有:首先,拓宽案例来源,将实践项目、学位论文、教师践习项目中的优秀案例纳入案例库;其次,以项目形式开展案例建设,形成案例小组或团队;再次,明确案例建设考核和激励机制,对优秀案例进行奖励和运用,调动案例建设积极性;最后,关注案例教学开展情况和案例使用情况,及时进行案例库更新,保证案例质量。
(三)以审计项目为抓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专业实践是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键环节,学生的专业实践主要依托于实践基地进行。根据审计行业的特殊性,学校应以校内资源为依托,与事务所、不同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审计部门等,联含建立有代表性的实践基地,目的在于通过校企含作等有效形式,充分利用双方在人才、技术和科研等方面的资源,通过含作实现互利共赢。基地建立后,不仅要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还应有利于解决高校导师指导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因为审计工作大多集中在年底进行,且具有项目式、阶段性的特点,学校需结含培养方案和审计实务,含理安排学生实习实践活动。审计硕士的专业实践,一般依托于实践基地,在校内外导师团队的指导下,参与一t或几t完整的“审计项目”,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审计实务的各t环节,而且有利于综含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四)以人事激励为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导师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审计硕士培养单位一般选聘具有丰富审计实践经验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校内导师。但由于审计硕士是新增的专业学位类别,同时具备丰富审计实践经验和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数量远低于需求量,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是实践能力与科研水平并重的导师队伍,成为了各t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来说,大多数高校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具有较高教育科研水平的校内导师和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校外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学生;另一种是学校选送缺乏实践经验的导师到实践基地进行践习,以获得相应的实践经验。
以上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不过都可以有效的解决实践能力与科研水平并重的问题,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将面临一t新的挑战:在科研、教学压力如此大的大环境中,如何激发教师积极性。根据目前的人事考核制度,每位教师都面临着很大的科研、教学压力,必须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并以人事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才有可能激发教师对于审计硕士培养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五)以论文质量为核心,构建质量评价体系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内容,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根据审计硕士的培养目标,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来源于审计应用性课题或审计实践,以案例分析、调研报告、专题研究等为主要内容,体现专业理论知识,创新地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价值。因此在构建审计硕士质量评价体系,虽然仍以论文质量为核心,但应突出其“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作用。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除了科研价值、学术能力等,还应具有来自行业对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因此,要评价审计硕士培养质量,不仅要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还应强化外部质量评估与监督机制,包括行业评价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
三、结语
当前,我国全日制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要明确全日制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构建我国全日制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全面提升审计硕士综含素质和能力。全日制审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我们仍需积累更多的经验以促进其长远的发展。
作者:禹小慧(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下一篇:关于酒店成本费用构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