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我国审计质量控制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07 10:50
【摘 要】审计是国家经济监督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工作能够真实地揭露和反映财政、财务收支方面发生的问题,为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审计 质量控制 现状分析
  
  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为实现审计目标,根据审计质量标准,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国际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的总称。审计质量控制分为全面质量控制和项目质量控制。
  建立审计组织自我制约机制的最重要部位,即是要实行审计工作的质量控制,通过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对审计行为进行跟踪监测,收集和处理有关审计行为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反馈到有关部门加以调节和控制,坚决依法审计,使审计的非正常行为得到纠正。
  
  一、我国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审计质量控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实践中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分析情况如下:
  1.审计方案的不科学,对实施审计缺乏约束力。审计计划方案是审计的工作大纲,需要体现审计依据、范围、内容、目标、步骤等要素,对整个审计过程具有约束力,是审计工作不可缺少和简化的基础环节。据有关资料介绍,发达国家政府审计,制定一个项目审计计划、方案要占完成整个项目时间的三分之一还多,这说明在搞好调查基础上编制一个科学、完整的审计计划或方案,对保证审计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全面、规范地实施是很重要的。由于对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得不透彻,或者评估不充分,导致了审计实施方案编制的质量不高,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2.审计取证程序不规范,缺乏统一的标准,审计取证的内容不规范。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说明审计事项真相,形成审计结论基础的证明材料。尽管审计证据准则中作出了“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的原则要求,但对于不同性质的审计项目取什么证以及如何进行取证等等,没有明确规定。许多审计取证,在取证之前没有系统地分析决策,仅仅凭经验,盲目取证,导致证据不充分不相关;取证后未能就取证资料进行系统地分析整理,审计证据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证据力不足,加大了审计风险。对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没有一个标准的尺度去衡量,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充分和过滥同时存在。
  3.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方案的要求,在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及其结果的记录。它与审计证据一起成为编制审计报告、检查审计程序是否合规的重要依据,也是形成审计评价意见和审计结论最主要的支持。因此,审计底稿的质量直接决定审计工作的质量。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一些审计人员编制审计底稿,取得审计证据的规范性还比较差。底稿编制不健全,层次不清。底稿制作的基本要求不完整。内容简单,也没有复核监督制度,不符合规范要求。
  4.审计人员专业技能不过关。国内外许多的审计诉讼案件表明,审计人员之所以未能识别重大错报和漏报,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不了解被审计单位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在行业的情况和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而仅局限于审查会计资料,这样就难以发现隐藏在背后的错弊。
  
  二、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途径和方法
  
  1.严格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
  充分展开审计调查,通过审前调阅原有的审计档案,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状况,积累基础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结论的情况,以确定审计的范围、重点和方法。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以及相关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及会计政策选用等一系列情况,并对所掌握的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2.通过科学的方法取得审计证据
  采取科学的取证方法,确保审计证据的充分及正确。审计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得、分析审计证据的过程。审计结论的恰当性要求其依据的资料和事实(审计证据)达到一定的要求,对其结论要有充分的证明力。相关的准则对审计证据的要求是:充分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审计终结需揭示或需处理、处罚的问题应当事实清楚、证据充分,定性准确,不能主观臆断,随意妄断;也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合格的审计要求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并恰当地加以评价。
  3.完善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程序
  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是否充实、全面,直接影响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及其在审计中的作用。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根据审计工作方案确定的项目内容,逐项逐步编制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并在此基础上,按分项目审计工作底稿的性质、内容进行分类归集,综合编制汇总工作底稿;严格遵守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要求,按照有关的规定,做到内容全面充分、完整真实、重点突出、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用词恰当、字迹清晰、格式规范,记载的事实应当附有证明材料;严格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建立完善的复核制度,并加强审计终结阶段的复核,规范管理。
  4.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优化审计人员群体结构。审计人员的素质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加强审计人员的素质培养是十分必要的。要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学习,分清自己审计责任和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强化审计人员的质量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必须正确处理质量与数量、质量与进度的关系。只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数量和进度才有意义。
  5.建立审计质量内部管理制度
  制定合理的审计质量控制程序。审计质量控制程序是指确保审计质量的具体实施步骤。它主要包括审计组织控制、审计资源控制和管理、审计项目过程控制等几个部分;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质量标准。
  审计工作没有公认的质量标准,就没有控制和考核的依据。只有建立一套统一的、科学合理的审计质量标准,才能为审计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模式,才能正确地判断和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建立具体明确、切合实际的质量控制制度,开展行之有效的检查考评工作
  6.优化审计工作的外部环境
  建立健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只有从国家对法律上确定审计监督制度,才能保证审计的权威性、严肃性。进一步明确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在市场经济中,各经济主体要为自身的利益自主地从事经济活动,必然要有一个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否则就会出现混乱,并导致各方经济利益都不能实现。建立审计质量社会监督制度和错案追究制。
  建立审计质量社会监督制度是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对错案进行追究制,保证审计工作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生活的需要。
  审计质量控制是保证审计质量的主要途径,由于审计作为一项监督活动,对社会经济的运行有重大的影响,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尤为明显。随着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化的进行,审计的角色已经越来越重要。面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好顺应各种变化,让审计在经济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一篇:企业内部审计问题探讨1

下一篇:浅析注册会计师风险导向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