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层央行风险导向审计应用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15-07-07 10:51
一、基层央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
  央行身处金融领域,经营管理的是货币资金,与生俱来的是高风险,因此,引入风险导向审计这一理念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风险导向审计有重点、有针对地制定审计计划,编制审计方案,安排审计资源,深入细致地查防央行各业务领域、管理领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从而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一)评估固有风险
  固有风险是假使在没有内部控制情况下,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差错的可能性。评估央行业务和管理存在的固有风险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了解掌握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和特点,收集外部审计机构审计结论和以往年度内部审计结果,确定易发生风险与错弊的业务环节。如人财物管理的关键环节,资金流转各个节点,为下一步开展审计提供风险导向。二是了解央行有关业务核算和管理法律法规的变迁,为内部控制测试提供方向。三是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和管理氛围,包括管理人员的诚信和能力等因素,以充分考虑对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
  (二)测试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执行不力导致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差错而不能被预防或纠正的可能性。评估控制风险就要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可采用流程图法、调查表法、询问法、现场测试、调阅内控制度及其他资料进行核对等不同方法。一是评价内控制度建设的完整性。主要验证各级行是否根据不同的管理和业务活动特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否能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二是评价内部控制的合理性。主要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对相关部门操作人员、业务运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重要业务控制点以及控制环节的人员职责和相互牵制是否恰当合理、权责分明。三是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主要考察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遵循程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充分发挥作用以及工作人员履职情况等。
  (三)确定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审计方法不当、审计程序不到位、抽样比例不足、审计人员素质不适应等因素的影响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重大差错而做出不恰当结论的可能性。在确定检查风险时,内审人员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后,对审计风险水平做出预期估计,从而确定审计的重要性水平和现场检查的范围或重点。内审人员应当根据央行各项业务运行风险的评估结果来确定不同业务审计风险的可接受水平,据此采取不同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内审检查,以达到规避审计风险,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之目的。
  二、基层央行实行风险导向审计应遵循的原则
  在基层央行的审计实物中,针对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结合央行的工作实际,以风险防范为基础,树立风险导向和控制理念,将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结合起来运用。央行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服务主体明确的原则
  《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制度》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实行行长负责制,内审部门对行长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级分支机构的内审部门应在本行行长领导下,负责本辖区的内审工作,接受上级行内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央行内审服务主体是本行行长,服务主体工作目标在不同的时期虽有所侧重,但最根本的目标都是要防范风险,确保安全。这就决定了内审工作最终目的是防范风险,对风险的评估与改善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首要目标。不论是账项基础审计还是内部控制审计,或者是风险导向审计、绩效审计均要以防范风险为基础。
  (二)审计重点突出的原则
  《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明确指出:“内部控制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支行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具体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对相关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应对的机制和动态过程。”这是内审部门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依据,与风险导向审计的目的和内容相符,央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是认真贯彻《指引》有关要求所采取的举措。审计重点主要是制度执行是否到位、决策程序是否合规、业务开展是否规范、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等方面,财务报表审计已非央行内部审计的重点。因此,在防风险的前提下要重点突出,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有所侧重。
  (三)审慎吸收运用的原则
  外部风险导向审计对象主要是财务报表的公允性、财务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以规避审计风险为出发点,通过对高风险领域和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客观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内部环境、内部控制制度,从而确定审计计划,调整审计策略和审计资源分布。央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法律法规授权范围内履行各项职责,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创新。央行内部审计是为本单位领导管理和决策服务的,是内部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内部审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要审慎分析,理性对待,吸收该审计理念和方法的精华,摒弃其为节约审计成本,只针对风险而忽视制度的遵守性、报表的合规性等等的问题。
  (四)多种方法并用的原则
  风险导向审计与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总结发展起来的,它虽克服了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资源分散的弊端,与风险管理的理念相吻合。但是内部控制制度也是以风险管理为宗旨建立的,内部控制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如果孤立应用风险导向审计而忽视其他审计方法的运用,将会偏离服务主体的工作意图,与央行内部审计的初衷相违背,使央行内审走入无人喝彩的境地。应根据央行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针对不同业务特点,以服务主体的要求为目标,以内部控制为起点,以风险评估为手段,综合应用各种审计方法和技巧,以达到既保基础,又获得涵盖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富有特色的审计成果。

  三、央行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银行业务的迅速扩展,使得央行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要顺应环境的变化,正视风险的存在,对基层央行而言,界定风险范围、理顺风险责任、建立风险模型和风险防范机制,这就要靠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走出一条迎接风险、化解风险之路。当然,风险导向的理念首先应该在内部审计人员中得到树立和贯彻,但是要更大程度上降低基层央行风险,还要求央行各级领导和员工都应懂得风险语言,加强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技能,提高全体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度。只有这样,才能使风险导向审计的效益得到最大发挥,推动央行职能更好的履行。
  (二)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内审人员熟知被审计单位各项业务,掌握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方法和计算机知识。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提升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内部审计人员忠于职守、廉洁自律、依法审计、客观公正的道德情操,使内部审计人员能自我约束与提高,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②加大内审人员内审理论与实务知识的培训力度。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审计技能,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专家为基层央行内审人员进行审计前沿理论培训,介绍先进的审计方法和经验;同时,让各级行的内审人员走出去,参加政府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协会、财经院校等组织的审计培训、研讨和考察等学习活动。
  (三)发展计算机辅助审计
  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财务数据的电子化已经非常普遍,他们开发了大量审计程序软件,审计师在审计中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分析,使用程序软件构建模型并由计算机自行检验和核对。目前,计算机已广泛运用于央行的会计、国库、发行等业务中,内部审计应顺应时代潮流,广泛利用计算机技术,积极应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可从以下方面着手:①开发计算机审计软件,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来确定恰当的抽样方法及规模,达到迅速、客观和公正效果。②积极争取在业务软件上开设审计接口,便于审计人员对业务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③编制电子审计手册。将审计制度、审计方案、审计案例和有关的业务制度和文件汇编成电子审计手册,设计检索、查找和维护功能,方便审计人员使用。
  (四)筹建内审信息资料库
  充足的信息资料是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内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的风险评估结果与实地审计测试结果出入大小取决于其所掌握的信息资料的多少。若不以组织制度形式要求辖内所有单位和部门定期将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提供给内审人员,审前风险评估针对性就不强,分析也不全面,不仅达不到提高审计效率,规避审计风险的目的,还有可能因审计主导方向选择错误加大审计风险。
  (五)建立适当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要制定以风险导向审计为核心的审计规范体系,注重对审计模式的改进,完善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具体程序和方法。诸如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以及在控制测试和证实测试阶段都要使用的审计抽样方法、期望审计风险水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估计和评价法等,为审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建立一个规范性的、原则性的技术指导,以便使审计人员执业能够有章可循。
  (六)突破现行审计制度的局限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允许审计人员在其认为能承受的风险水平下,省略部分常规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当前人行系统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重点之一是审计程序的合规性,就是看在项目审计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了内审操作程序。这种过于注重审计程序形式完整性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势必制约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推行。因此,要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建立相应的《风险导向审计办法》或《风险导向审计操作流程》,指导审计人员操作。

上一篇:关于当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思考

下一篇:政府跟踪审计的风险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