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一次资产盘点审计所“引发”的亏损

发布时间:2015-07-07 10:52
【摘 要】企业出现盈亏的因素有很多,但要说一次资产盘点就“引发”了一个企业的亏损,我想大有危言耸听之嫌。本文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实际案例,来揭开其中缘由。进而深入该案例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当中,引出建立内部控制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即内部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内部审计 内部控制 内部环境
  
  企业盈利还是亏损是经营者最为关心的问题,经营管理一家企业,追求盈利无疑是头等大事。但在这里,我想说的是非经营管理、非市场因素所“引发”的亏损,导致亏损的根本原因不做过多论述,仅以一名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身份,从一次审计工作中所发现和了解的事项来说明这一问题,进而希望可以引起共鸣与反思。
  事情源自一次资产管理审计,作为集团审计项目,对下属一家企业实物资产进行盘点清查,从而希望提升其资产管理现状,同时对下属企业摸一次家底。当审计人员按审计方案开始工作以后,一切按部就班并未发现异常,对有关资产管理、盘点程序、账本资料、盘点记录、盘点报告等进行检查时,都很齐全和完整。审计人员对原材料、产成品、生产成本各项明细进行分析时,开始只是觉得其成本核算方法、科目明细设置有些不妥,但当核对具体数据时,疑惑开始加重,因为该企业没有设置“在产品”科目,通过“生产成本―原材料―xx车间”来核算,而该科目明细一直有很大的余额和结转数,与企业本身生产情况分析来看却并不相配比。在询问财务人员的时候,解释是多年积压的半成品过多所致。此时,现场盘点成为最终解释的方法。于是审计人员要求选择停产检修时间,全面盘点,重点针对所谓生产线上各车间的半成品部分。当审计人员与现场工作人员进场后,前面所听到的解释马上没有了声音,因为车间现场除了生产线上少量在制半成品外,现场几乎没有存放上百万半成品的可能。在事实面前,这一现象终于还原了其真实。事实上,由于每半年一次的盘点重点是针对购入原材料、固定资产、产成品,由于半成品直接在生产成本余额中体现,盘点过程从开始就一直忽略,正因如此,财务人员在核算时,多年延续,每年有很大部分未全额结转和分配,相当一部分成本出现所谓“高留低转”,成本不能真实得到体现,而部分工作人员却对此并不清楚,似乎都在正常轨道上。终于,这一切都被揭开了,通过一年一年的追溯检查,形成来源居然开始于四年以前,现在新任的会计只能是萧规曹随,步步延续了。
  在进行了充分的审计论证后,被审计单位进行了账务处理,去除其他因素,该下属企业当年首次出现账面亏损。由于相关人员擅自主张,成本任意结转分摊,人为调节各年成本数据,这一现象得以延续了四年,通过这样一次审计清查,才得以揭开庐山真面目,虚假的盈利也自然而然的化为乌有。鉴于此,集团内部审计人员及时与管理层沟通,并召集全体财务负责人对此进行研讨。一次资产盘点审计就此掀起了轩然大波。
  如果仅仅是说到这里,我想只是对于一次审计过程的回放,不论其意义如何,对于内部审计的根本职责而言,都太肤浅了。如何回归到企业加强管理与内部控制上,我想这才是内部审计之根本。所以,从理论上来讲,该被审计单位有关内部控制的程序规定都是比较齐全的,但我们绝对不能断章取义,仅仅是做这样的表面文章。企业更应该首先关注解决“内部环境”、“操守和价值观”、以及控制活动的实效与方式运用。单纯的照搬一些监控程序,理论上讲较为完善了,所谓的关键控制点都有相应的控制手段和程序了,但实际情况却远非这么简单。改善企业内部环境才是第一要务,将集团公司一些“精美”的管理控制程序制度照搬于每一个下属公司,并非万能。

  因为企业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存在和发展的系统组织,不论是战略制定还是日常管理,企业都需要对内外部环境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决定了主体中人如何认识、识别、评估风险并采取行动。从近几年国外上市公司频频出事就不难看出,经历市场经济体制洗礼多年的美国大公司,无不有着一套完整的、规范的管理制度以及各种各样的审批流程、操作规范和监控制度,然而,事实证明,仅着力于企业内部控制方法和措施,而不关注控制方法实施所依存的内部环境,必定无法取得理想的成效。正如前面所述说的审计事例,集团公司在接管这一下属企业时,一直强调将集团公司的一套制度拿到那里,派驻几个管理人员去落实就可以了,并未从根本上去关注它的原有文化、内部环境等等更为复杂的因素,所以监管不到位也就在所难免了。
  从2003年起,财政部陆续颁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会计控制规范,形成了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在企业管理实务中,有关内部控制的实践活动也成为企业的焦点和热点。从世界范围来看,内部控制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并且得到蓬勃发展。但我们必须看到,无论是coso委员会的报告,还是我国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都只是基础性的框架,如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付诸实践才是内部控制发挥其作用之关键。作为国内企业,在实践内部控制的大潮中,必须务实,抓好基础,而不是单一的追求控制方法政策的完美。在实践过程中,首先致力于内部环境的研究和改善,内部环境虽然只是内部控制要素之一,但却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合,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它决定了企业决策层、管理层以及执行者对待经营过程中风险的态度,而对于风险的态度又进一步决定企业将采取何种控制策略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因此,内部环境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影响、制约着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与执行,只有改善内部环境,制定和应用与企业内部环境相匹配的控制制度和方法,相关的内部控制活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前面所述案例中的情况也才不会长时间被掩盖,我们所为之努力的内部控制也才能最终建立和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颖,郑洪涛.企业内部控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

上一篇:浅谈军队审计“三化”建设

下一篇:论计算机参与物资采购的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