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看审计风暴
发布时间:2015-07-07 10:57
摘 要:近几年,审计署每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作的审计报告,就像一场猛烈的风暴,揭露出不少重大问题,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铲除滋生官僚腐败的土壤,只靠刮一两次“风暴”显然是不够的。只有让审计公开变成一项日常的制度,才能更好地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对政府和有关部门进行有效监督,审计工作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关键词:审计风暴;体制;制度
审计署近日发布2009年第12号审计结果公告,以近10万字的篇幅,列举了54个部门单位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其中引人关注的是,被披露的部门情况中首次有了审计署自己的名字。这几年的“审计风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审计风暴”产生的原因
1.1十六大报告当中把国家审计位置定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上,这就足以说明审计机关的权力和作用,这是一个大的政治背景,没有这个背景,审计风暴不一定能够起来。
1.2我们国家加入wto以后,对政府公开透明的要求增加了。
审计机关的这种透明又是双重的,一个方面就是审计署把工作向社会公布出来,先把自己透明化,另一个方面,透明化自己的同时把别人也透明了。
1.3审计署最近几年工作力度在加大,透明程度在提高。
特别是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的出台,定期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更说明了这一点。
1.4公民的政府工作知情权要求不断增加,这种倾向从去年的sars时期就已经开始。
“审计风暴”反映出了中央领导反腐倡廉的决心,让老百姓看到了中国执政者以人为本、从严治党的希望。从这个角度来说,审计报告既是一篇声讨腐败行为的檄文,又是中央政府执政为民昭告天下的宣言书。因此,审计报告不可能不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的注意。
2 “审计风暴”暴露出了档五大体制“软肋”
2.1预算制度:“黑洞”如何弥补。
政府实行财政预算的目的,就是便于人民群众进行监督。然而,从此次审计报告中,我们却看到,大量财政支出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成为吞噬巨额财政资金的“黑洞”。
2.1.1预算外资金成为监督盲区。
大量财政资金游离于中央预算之外,几百亿的彩票公益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未纳入预算管理。一些地方政府还故意把预算内资金改变为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人大的监控,并且很容易被随意支配和使用。
2.1.2上年累计节余资金成为监管死角。
据统计,2002年中央部委财政拨款节余646.03亿元,只有56.65亿元纳入2003年部门预算,其余589.38亿元都留在了原部门。
2.1.3“小财政部”内部问题多多。
目前,除了财政部外,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防科工委等部门也有不小的预算分配权。这些部门实际上成了一个个“小财政部”,可以对财政部整块划拨的资金进行再分配。而这部分预算资金的分配还很不规范,给预算改革造成了强烈冲击。
2.2转移支付:如何规范审批。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为了争取更多的资金,对跑中央部委乐此不疲,群众讽刺说这是“跑部钱进”。“跑部钱进”主要“跑”的是有审批分配权的中央部委,而这“钱”主要是指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跑部钱进”问题在此次审计报告中有多处体现,暴露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存在的诸多缺陷。
2.2.1不公开。
当前中央补助地方支出已占中央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但其分配去向很难从预决算报告中看出来,资金分配严重缺乏透明度。全国人大不知道数千亿元资金都分给谁、分到哪些项目上了。地方不知道自己能得到多少中央转移支付。
2.2.2不公正。
目前中央的转移支付,很多没有分配办法,主观随意性很大。“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于是多跑的多给,少跑的少给,不跑的不给。一些地方干部反映,现在到部委争取项目和资金,很大程度上是靠拉关系、攀老乡、谈交情。于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多要钱,千方百计讨好拉拢有关部委官员,导致灰色收入、“权力寻租”现象时有发生。
2.2.3缺乏效率。
现在很多转移支付资金都由中央直接分配到县、乡,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分配缺乏效率。中国这么大,有的部门就那么几十个人,根本没办法去核实,他们只看材料,而材料谁不会编?出于这种估算,很多地方政府对中央转移支付,往往抱有“不要白不要,不花白不花”的心态。于是,决策不慎重,用钱缺约束,挤占挪用、贪污腐败问题层出不穷。
此次审计报告暴露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政府投资效益低下。政府投资效益低下,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投资低效,是由于决策者认识水平低、决策能力差、信息不灵通等因素导致,结果“好心办坏事”。但是,也不能排除一些人主观故意为之,把错误决策作为牟取个人私利的手段。
针对投资效益不高的问题,审计报告提出了应解之道:“进一步研究完善政府投资的决策机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投资事权,提高项目规划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逐步建立健全投资项目绩效评估制度以及建设责任追究办法,加强对项目的建设监督检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投资效果。”
2.4监督制度:何时不再虚置。
我国的监督制度不可谓不多,有党内监督、人大政协监督、专门监督等等。然而,如此大规模、深层次、高规格、不留情面地揭发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问题,触动体制痛处的,却是一个在国务院部委中排名靠后的审计署。审计机关在反渎职、反腐败行动中这种出人意料的表现,为我们完善权力监督提供了诸多启示。
2.5问责制度:如何落到实处。
“审计风暴”让我们看到了官员问责制的缺失和漏洞。官员问责制度正在全国逐步确立,并从安全事故问责逐渐扩大到其他领域。但是,审计问责仍是一个盲点,不少部门违法违规使用资金规模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但受到惩处的高官鲜而有之。所以,我们在追究领导责任的同时,要实行制度创新,关键在于产权制度改革,光靠审计风暴是难以解决根本问题的。
3 我们如何从源头遏制一系列违法违规大案的发生?关键是在制度建设上寻求突破口,找准着力点,真正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有效的财政预算管理和执行制度、公共投资体制以及行政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
3.1中央及地方各部门必须确立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的理念,改变由领导个人决定预算的状况,要形成“铁预算”──人大一旦通过,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谁也无权改动。
现在要考虑政府公共财政管理机制的问题,政府财政预算应该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有消息称,中央40多个部委已开始试点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各部门作预算,国库报账,集中管理,资金从国库直接到用款单位,绕开中间步骤。
3.2要大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增强企业和整个社会的活力与效率。
3.3还需严格规范资金、项目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特别是在大额专项支出方面,应当建立起严密的管理控制制度。
我们必须在财政管理的全过程引入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其中包括财政监督、人大监督和公众监督等,并构建起防范违法行政与腐败现象的预警机制和权力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翔等.风暴之后的权利回归[j].北京:新闻周刊,2003(25).
[2]宋健康.论后审计风暴时代相关问责制度的法律规制[eb/ol].中华硕博网.
[3]穆易.审计“风暴”之后[j].中国经济周刊,2004(28).
[4]蔡定剑.审计风暴后的责任为何缺失[eb/ol].中华硕博网.
关键词:审计风暴;体制;制度
审计署近日发布2009年第12号审计结果公告,以近10万字的篇幅,列举了54个部门单位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其中引人关注的是,被披露的部门情况中首次有了审计署自己的名字。这几年的“审计风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审计风暴”产生的原因
1.1十六大报告当中把国家审计位置定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上,这就足以说明审计机关的权力和作用,这是一个大的政治背景,没有这个背景,审计风暴不一定能够起来。
1.2我们国家加入wto以后,对政府公开透明的要求增加了。
审计机关的这种透明又是双重的,一个方面就是审计署把工作向社会公布出来,先把自己透明化,另一个方面,透明化自己的同时把别人也透明了。
1.3审计署最近几年工作力度在加大,透明程度在提高。
特别是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的出台,定期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更说明了这一点。
1.4公民的政府工作知情权要求不断增加,这种倾向从去年的sars时期就已经开始。
“审计风暴”反映出了中央领导反腐倡廉的决心,让老百姓看到了中国执政者以人为本、从严治党的希望。从这个角度来说,审计报告既是一篇声讨腐败行为的檄文,又是中央政府执政为民昭告天下的宣言书。因此,审计报告不可能不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的注意。
2 “审计风暴”暴露出了档五大体制“软肋”
2.1预算制度:“黑洞”如何弥补。
政府实行财政预算的目的,就是便于人民群众进行监督。然而,从此次审计报告中,我们却看到,大量财政支出没有纳入财政预算,成为吞噬巨额财政资金的“黑洞”。
2.1.1预算外资金成为监督盲区。
大量财政资金游离于中央预算之外,几百亿的彩票公益金、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未纳入预算管理。一些地方政府还故意把预算内资金改变为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实际上已经脱离了人大的监控,并且很容易被随意支配和使用。
2.1.2上年累计节余资金成为监管死角。
据统计,2002年中央部委财政拨款节余646.03亿元,只有56.65亿元纳入2003年部门预算,其余589.38亿元都留在了原部门。
2.1.3“小财政部”内部问题多多。
目前,除了财政部外,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防科工委等部门也有不小的预算分配权。这些部门实际上成了一个个“小财政部”,可以对财政部整块划拨的资金进行再分配。而这部分预算资金的分配还很不规范,给预算改革造成了强烈冲击。
2.2转移支付:如何规范审批。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为了争取更多的资金,对跑中央部委乐此不疲,群众讽刺说这是“跑部钱进”。“跑部钱进”主要“跑”的是有审批分配权的中央部委,而这“钱”主要是指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跑部钱进”问题在此次审计报告中有多处体现,暴露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体制存在的诸多缺陷。
2.2.1不公开。
当前中央补助地方支出已占中央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但其分配去向很难从预决算报告中看出来,资金分配严重缺乏透明度。全国人大不知道数千亿元资金都分给谁、分到哪些项目上了。地方不知道自己能得到多少中央转移支付。
2.2.2不公正。
目前中央的转移支付,很多没有分配办法,主观随意性很大。“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于是多跑的多给,少跑的少给,不跑的不给。一些地方干部反映,现在到部委争取项目和资金,很大程度上是靠拉关系、攀老乡、谈交情。于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多要钱,千方百计讨好拉拢有关部委官员,导致灰色收入、“权力寻租”现象时有发生。
2.2.3缺乏效率。
现在很多转移支付资金都由中央直接分配到县、乡,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分配缺乏效率。中国这么大,有的部门就那么几十个人,根本没办法去核实,他们只看材料,而材料谁不会编?出于这种估算,很多地方政府对中央转移支付,往往抱有“不要白不要,不花白不花”的心态。于是,决策不慎重,用钱缺约束,挤占挪用、贪污腐败问题层出不穷。
2.3投资体制:如何提高效益。
此次审计报告暴露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政府投资效益低下。政府投资效益低下,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投资低效,是由于决策者认识水平低、决策能力差、信息不灵通等因素导致,结果“好心办坏事”。但是,也不能排除一些人主观故意为之,把错误决策作为牟取个人私利的手段。
针对投资效益不高的问题,审计报告提出了应解之道:“进一步研究完善政府投资的决策机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投资事权,提高项目规划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逐步建立健全投资项目绩效评估制度以及建设责任追究办法,加强对项目的建设监督检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投资效果。”
2.4监督制度:何时不再虚置。
我国的监督制度不可谓不多,有党内监督、人大政协监督、专门监督等等。然而,如此大规模、深层次、高规格、不留情面地揭发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问题,触动体制痛处的,却是一个在国务院部委中排名靠后的审计署。审计机关在反渎职、反腐败行动中这种出人意料的表现,为我们完善权力监督提供了诸多启示。
2.5问责制度:如何落到实处。
“审计风暴”让我们看到了官员问责制的缺失和漏洞。官员问责制度正在全国逐步确立,并从安全事故问责逐渐扩大到其他领域。但是,审计问责仍是一个盲点,不少部门违法违规使用资金规模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但受到惩处的高官鲜而有之。所以,我们在追究领导责任的同时,要实行制度创新,关键在于产权制度改革,光靠审计风暴是难以解决根本问题的。
3 我们如何从源头遏制一系列违法违规大案的发生?关键是在制度建设上寻求突破口,找准着力点,真正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有效的财政预算管理和执行制度、公共投资体制以及行政决策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
3.1中央及地方各部门必须确立民主理财、依法理财的理念,改变由领导个人决定预算的状况,要形成“铁预算”──人大一旦通过,除少数特殊情况外,谁也无权改动。
现在要考虑政府公共财政管理机制的问题,政府财政预算应该进一步公开化、透明化。有消息称,中央40多个部委已开始试点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各部门作预算,国库报账,集中管理,资金从国库直接到用款单位,绕开中间步骤。
3.2要大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增强企业和整个社会的活力与效率。
3.3还需严格规范资金、项目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特别是在大额专项支出方面,应当建立起严密的管理控制制度。
我们必须在财政管理的全过程引入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其中包括财政监督、人大监督和公众监督等,并构建起防范违法行政与腐败现象的预警机制和权力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翔等.风暴之后的权利回归[j].北京:新闻周刊,2003(25).
[2]宋健康.论后审计风暴时代相关问责制度的法律规制[eb/ol].中华硕博网.
[3]穆易.审计“风暴”之后[j].中国经济周刊,2004(28).
[4]蔡定剑.审计风暴后的责任为何缺失[eb/ol].中华硕博网.
上一篇:论清产核资专项审计
下一篇:试论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