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以法治文化为基石的审计文化
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不断发展、审计监督制度不断完善的道德基础、重要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审计机关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优秀审计文化的支撑和推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审计机关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监督控制系统部门之一,应牢固树立依法治审理念,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搞好内部治理,下大力培育以法治文化为基石的审计文化。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法治建设全面推进,审计机关法治文化建设取得较大成效,对推动国家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但必须看到,一些审计人员还没有真正树立依法审计理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审计工作的水平不高,少数人存在打擦边球、我行我素现象,错误认为审计是管控别人的,不是管自己的,甚至钻漏洞、搞潜规则,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国家审计事业发展大局,不利于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培育以法治文化为基石的审计文化,应有的放矢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审计机关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决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党对审计机关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审计机关的重要优势,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实现依法治审目标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和基本方向。一方面各级审计机关党组织应在国家法律法规内开展工作,把党的工作纳入审计工作管理之中,成为内部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制度化、法治化。另一方面,通过研究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大开支,特别是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等方式,用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指导依法治审,引导审计机关按照政治规矩、经济规律依法审计,自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法律的尊严和中央的权威。审计机关党员干部应牢固树立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不仅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带头遵守审计相关规制,做到研究问题先学法,制定政策遵循法,解决问题依照法,使“言必合法、行必守法”成为一种习惯;而且应更高标准严于律己,树立法治信仰,坚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推动依法治审,建设审计文化,服务国家治理。
二、抓实普法教育,培育符合审计机关特色的审计文化。依法,是审计职业行为和审计实践活动的法理基础,深刻影响着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评判标准和行为习惯。依法治审,需要法治文化的滋养和法治精神的支撑。倘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依法治审的外在表现形式,审计人员的法治文化,就是依法治审的内在动力。普法宣传教育是传播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审计机关普法工作要以宪法为核心,以与审计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如审计法、预算法、税法、票据法、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投资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会计法、公司法、环保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为重点,根据自身特点,区分不同业务、层次,通过各种形式做好普法工作。切实增强法治观念和依 []法办事能力,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运用法定的手段、维护法律的尊严,做到审计事项合法、审计程序合法、问题定性处理合法,确保审计质量。应使审计人员内心对法治产生景仰和敬畏,激发崇尚法治的热情,注重依法、自觉规范和约束自身言行,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先锋、模范。
三、强化审计责任,奋力推进国家法治文化建设。国家审计地位超然独立,具有专业性、制度性,是促进改革体制、健全法治、完善制度、规范机制、强化管理、防范风险、提高国家治理绩效的推动力量,审计机关法治文化是国家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推手。依法治审,既是审计机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其所担负的历史责任所在。国家审计监督作用发挥如何,关系国家法治、改革、发展、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审计机关是否依法审计,审计人员是否依法履职,将对国家法治文化建设产生影响。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应清醒认识自身所处的地位和肩负的责任,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强化内部法治文化建设,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和掣肘,有效控制个人偏向和价值偏向,强力培育遵循规范和程序、崇尚理性和证据、保持严谨和审慎、恪守独立和客观的审计职业特征,培养一支值得党和人民群众信赖、法治素养高的审计干部队伍,不断加大对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审计力度,加大对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促使法治在每一个被审计单位深深扎下根,破除隐性规则,避免程序空转,堵塞法律漏洞,尽心尽力推进国家法治文化建设。
(作者单位:陕西省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