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收益呈报方式变化对会计信息价值影响的相
一、引言
金融创新使得公司资金运作业务日渐复杂,国际会计准则事务会也对涉及资产和负债项目的价值变动更为关注,导致公允价值会计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最近几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AS)更倾向于将资产价值变动和未来现金流量等紧密相关的综合收益信息纳入财务报告,基于综合收益观的财务报告呈报方式也对我国上市公司产生了明显影响。2007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将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相关的资产变动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表,2009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则更加详细规定了利润表的每股收益项应当增设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对资产变动和净利润在相同位置披露,增强会计信息透明度和可比性。综合收益项中最关键的项目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当前多数的会计信息有用性或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仅仅针对会计信息本身,而缺少对综合收益信息呈报方式、会计信息呈报位置对估值影响等的相关实证研究。因此本文从分析综合收益呈报方式对提高投资者认知、完善投资者估值和加强金融监管等入手,着重研究综合收益呈报方式变化对会计信息价值的影响,以期为会计准则制定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
(一)综合呈报方式变化影响研究 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出资产变动信息,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和被投资单位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等,但此次政策变动仅是将其他资产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并没有完全引入正式综合收益观,导致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无法形成完全勾稽关系,因此会计信息质量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投资者也很难掌握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信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09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基于综合收益观提出企业应当在利润表的每股收益科目下增设“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其中,“其他综合收益项”是企业未在所有者权益中确定的扣除所得税的净收益,“综合收益总额”包含了企业净利润和其他综合收益。由此可以看出,新政策要求呈报方式变动后,利润表中就包含了未实现的和已实现的损益,提高了损益类信息的对比性和透明度,对投资者估值非常有助。由上述政策背景介绍可以看出,2009年会计政策的变化为我国专家学者研究公允价值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分析综合收益呈报方式变化对会计信息价值的影响,有助于加深对公允价值信息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改善财务报告透明度和提高投资者估值能力。
(二)财务报告呈报方式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 国内外针对会计信息有效性的研究普遍以投资者能够充分认知和理解财务报告公开披露的信息为前提条件,投资者或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在呈报方式下都能够关注和理解所有的会计信息,获得会计信息是不存在差异和成本的。但实际上投资者或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非理性是客观存在的,财务报告透明度和投资者的认知能力降低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国外目前进行了大量关于综合收益呈报方式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Maines和Mcdaniel(2000)以美国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承包方式和盈余管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多数的受访者没有关注到利润表中的“其他利得或损失”项目,部分经验丰富的分析师阅读后也没有将此项目纳入估值范围,导致公司管理层成功操纵盈余管理、投资者普遍高估股票价值。Lee和Petron等(2006)在综合收益呈报方式选择的研究中指出,在股东权益变动表中和利润表呈报其他收益会产生不同的证券利得,不同的综合收益呈报方式会显著影响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国内针对综合收益呈报方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过度阶段的净盈余变动研究、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研究和综合收益呈报方式理论研究等。陈丽蓉和潘芹(2010)通过比较目前国外三种全面收益呈报方式,分析了我国全面收益在定义、内容和列报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我国全面收益列报的意见:首先,会计准则需规范全面收益的概念和内容;其次,会计准则规定的呈报方式要具有唯一性;最后,建议采用扩展的全面收益表,制定扩展的全面收益表格式。赵凌(2012)在全面介绍综合收益观的基础上,分析了综合收益呈报列表的多种方式,并且把全面收益报告和传统的财务报表进行对比,找出全面收益报告的优势和当前全面收益报告在我国运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综上所述,当前多数的综合收益呈报方式研究中缺少充分的实证研究成果,针对会计信息有用性或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仅仅针对会计信息本身,而缺少对综合收益信息呈报方式、会计信息呈报位置对估值影响等的相关实证研究。因此本文从分析综合收益呈报方式对提高投资者认知、完善投资者估值和加强金融监管等入手,着重研究综合收益呈报方式变化对会计信息价值的影响,为会计准则制定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新会计准则(2007)要求在所有者权益表中列出金融资产变化数据,其中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2009年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企业应当在利润表的每股收益科目下增设"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意在从理论层面增强利润表的信息价值,投资者和财报使用者可以在利润表中查到金融资产的变动情况,能够了解公司可变现的金融资产规模。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
假设2: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
(二)样本选取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从2007年开始在新会计准则要求下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列出资产变动信息,2009年后才将损益类信息加入利润表,因此本次研究选取2007年2012年的持有金融资产的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剔除审计意见不标准和所有者权益小于零的企业,最终得到3061组原始数据,按年份分布较为均匀。样本企业年度分布如表(1)所示。
本次研究所有的财务数据均来自于沪深两市交易所网站、新浪财经、腾讯财经等网站。
(三)模型构建 Olhson在建立剩余收益估计模型时曾认为,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判断不会受到公允价值变动信息披露的影响,即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呈报方式不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盈余的计算。在发达的资本市场
上投资者能够便捷、无成本的获得和理解会计数据信息。但会计准则规定将何种会计数据列表却会严重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盈余和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判断,损益类信息不纳入利润表会降低财务报告透明度,投资者需要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外收集相关的损益类数据,并且加工整理后才能更为准确的判断企业价值和盈余情况,这也就增加了投资者估值成本。但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要求,损益类信息直接加入利润表,减少了投资者收集、加工、整理损益信息的工作量,理论上会降低投资者估值成本。相对应的,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为验证上述假设,本文构建价值相关性模型:
上式中,MVit是企业价值,BVit是企业加入公允价值变动的普通股权益,DIit是分红后的净利润,UNIit是计入净利润的未实现损益, RNIit是计入净利润的已实现损益,是回归项系数,是随即误差项。公式(1)是以利润表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相关性模型,为考察资本市场对未实现收益的定价情况,需要用总股本对价值模型进行平减得到价格模型:上式中,PRit是第i个公司在第t期期末复权后的收盘价,BVPit是企业加入公允价值变动的每股净资产,DIPit是分红后的每股净资产,UNIPit是金融资产的每股未实现损益,RNIPit是金融资产的每股已实现损益,是回归项系数,是随即误差项。为了更加准确的验证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的假设,建立交互影响分析模型:上式中,FMit是指示变量。由于本次研究选取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2年的数据作为原始数据,因此当t=[1,2]时,FMit=0,即损益类信息加入利润表前指示变量取0。当t=[3,6]时,FMit=1,即损益类信息加入利润表后指示变量取1。根据本次研究的假设,若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则应当显著为正。
本文不但从价值相关和价格相关视角验证研究假设,而且从股票价格收益角度验证研究假设。本文构建的收益模型如下:
上式中,RTit是样本企业股票价格收益,DIPit分红后的每股净资产的每年变化值,UNIPit是金融资产的每股未实现损益的年度变化值,RNIPit是金融资产的每股已实现损益的年度变化值。根据本次研究的假设,若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和应当显著为正。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由于持有利得和持有损失可能相互抵消导致研究结果失真,因此本次研究对持有利得和持有损失(DIPit)分组描述,并且对持有利得和损失分别做单一样本T检验得到差异显著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每股净资产影响的描述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持有损失和持有利得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爆发后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会带来较大的信息风险。2007年的持有利得均值为0.424元/股,持有损失均值为0.057元/股,到2009年资本市场低迷、宏观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持有利得和持有损失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说明虽然非金融行业的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占比较小,但公允价值变动仍然带来了较大的信息风险。整体上,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对综合收益产生了明显影响。非金融业的持有利得均值是0.236元/股,持有损失均值是0.127元/股,表明过去的损失收益呈报方式下,利润表的会计信息提供不完整,产生了信息风险,所以在利润表中列出金融资产损益可以为投资者和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详细的收益变化信息,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和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估值准确度。
(二)相关性分析 为检验变量间是否存在共线性,首先将各个指标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处于[-0.5,0.5]范围内,说明变量间存在共线性的概率不大,处于相对可以接受的范围,符合研究要求。
(三)回归分析 本文以利润表为基础建立了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模型,为考察资本市场对未实现收益的定价情况,用总股本对价值模型进行平减得到价格模型。价格模型的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非金融类公司在权益变动表呈报金融资产未实现损益时,UNIPit的估计系数不显著。在利润表呈报时,UNIPit的估计系数是1.156,并且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DIPit·FMit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即金融资产未实现损益的价值相关性系数增加了1.727倍,并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从权益表呈报的回归结果和利润表呈报的回归对比也可以看出,在股东权益变动表中呈报损益类信息时投资者的关注度,使得投资者的估值结果偏差大,没有起到增强会计信息质量和提高财务报告透明度的作用。当在利润表呈报损益类信息时,投资者较为容易的可以将公允价值变动信息纳入到企业价值计算范畴内,增强了企业价值估值的准确性。利润表呈报的R2值小于股东权益变动表,主要原因是股东权益变动表呈报时可解释的部分占比较大,而利润表呈报时企业价值的相关变量多,相对的降低了可解释部分占比,但实证研究中三次回归结果的R2值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总之,价格模型的检验结果支持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的研究假设,即验证了假设1。从表(5)中可以直观看出,本次研究样本的DIPit和DIPit估计系数并不显著,说明本次研究的结果不能证明在股东权益变动表呈报损益类信息时公允价值变化和金融资产价格有显著相关性,也侧面表明并不是所有投资者都能将持有利得和持有损失纳入公司业绩计算范围,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投资者都不能完全理解利润表外其他方式呈报的金融资产变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利润表呈报时RNIPit和RNIPit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在利润表列出已实现收益可以显著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有助于增强公允价值运用。UNIPit和UNIPit的回归结果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机爆发后DIPit·FMit稀释了未实现收益的解释作用,但整体回归结果表明,收益模型的检验结果支持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的研究假设,即验证了假设2。
五、结语
本文在介绍综合收益呈报方式的制度变化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综合收益观及其对财务报告呈报方式的影响,阐述了财务报告呈报方式对会计信息质量研究现状。针对缺少对综合收益信息呈报方式对估
值影响的实证研究等问题,从分析综合收益呈报方式对提高投资者认知、完善投资者估值和加强金融监管等入手,分别构建了价值相关模型和收益相关模型验证政策变化效果。结果显示,在利润表中增加损益类信息会增强会计信息价值,能够显著提高财务报告透明度和显著降低投资者估值成本,为会计准则制定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邹燕:《全面收益信息及其决策相关性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2]赵凌:《全面收益会计及其列报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3]Maines,L.A,L.S s of Comprehensive-Income Characteristics on Nonprofessional Investors’’Judgments:The Role of Financial-Statement Presentation Format. The Accounting Review . 2000
[4]Lee,Y.,Petroni,K.,Shen, Picking,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 and Comprehensive Income Reporting Choices: The Case of Property-liability Insurers.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 2006.
本文由学术参考网选自《财会通讯》2014年第15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站将及时处理。(lunwen. 1kejian.C O M)
上一篇:国有企业非效率性投资控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