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贸的影响
摘 要:汇率是影响一国出口的重要变量,自第二次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一直保持升值态势,弹性不断增强,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外贸影响
一、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影响的传导机制
汇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重要工具,其变化能够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对外汇市场的资金流动、外贸发展的情况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说其的变化与出口和进口水平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汇率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传导机制来实现对外贸的具体影响:
(一)假设一国的汇率开始上升,那么其出口的商品由于价格是用外币来表示的,其价格也会上涨,从出口竞争力的角度来看,价格上升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是不具有竞争力的,因此也会导致本国的出口的大量减少。通常情况下这种情况的发生还必须是在这样的一种条件下:因汇率上升引起的出口数量的变动率大于由汇率上升引起的价格变动率,只有这样汇率的上升才会导致出口额的减少,这也是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假设的,即在一国货币贬值时,而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又小于1,贸易条件就会有所恶化。反之亦然,因此当然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不能仅仅考虑升值就一定会对出口造成很大的影响,还要综合看我国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是不是大于1。
(二) 具体来看,汇款的变化也通过增加一国出口商品的收益或者是损失的不确定性而对一国的对外贸
易的总体情况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会导致出口企业面临很大的汇率风险,因为一个出口合同履行从签订到最后收汇的过程是非常长的,一般都是至少在几个月以上,而如果人民币的汇率波动比较频繁的话,如果在最后收汇的时候人民币的汇率要比在签订合同时的汇率有所上涨,那么企业在进行结算的时候,实际收入的人民币数额就会减少 ,从而会蒙受一定的汇兑损失,增加结算风险。而且从我国外贸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我国外贸企业主要是来料加工型企业,其市场地位不强,对外依存度很高,而竞争性又很强,因此相对来说外贸企业的利润是非常低的,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逐步加大,这无疑会增加外贸企业的汇兑风险。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负面影响分析
根据以上的汇率变化对外贸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并结合我国外贸发展的实际现状,人民币升值将会对我国外贸产生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 会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实际经营带来严重冲击,会导致外贸企业难以生存。人民币升值以后,首先
是外贸企业的材料成本会增加,这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外贸企业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冲击,因为其自身利润本就很低,这就会导致外贸企业的利润减少。其次人民币升值以后,我国企业的出口产品的价格会升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减少,从而也会对企业的经营现状产生冲击。最后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外汇结算成本也会增加,进一步对外贸企业的经营情况产生冲击。有数据显示,在当前人民币升值以后,在广东沿海一带,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譬如制鞋类的外贸企业倒闭了一大片,数量非常之多,可见人民币升值对外贸行业的冲击非常严重。
(二)减少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减少出口额。长期以来,正是由于我国外贸企业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且凭借着较为廉价的劳动力,以具有优势的产品价格来冲击国际市场,从而在国际出口市场上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但是人民币升值以后,以外币表示的产品价格的提升将使得我国外贸企业的价格优势不复存在,国际市场竞争力降低在所难免,并且也会进一步降低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更加难以对国际市场进行开拓。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正面影响分析
在看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负面影响以后,也应该可以看到人民币升值其实对我国外贸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负面影响,也有正面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促进我国外贸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善我国贸易条件和环境,进一步转变增长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是以粗放型发展方式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居多,能耗多,附加值低是其主要特点,其所赚取的利润非常少,往往是以贴牌加工为主,仅仅是赚取少量的加工费,在产业链的分工中位于最底端,因此其所能获得利润也就最低,导致外贸企业没有自身的核心产品,没有核心竞争力,也就对于汇率风险的抵抗能力非常低。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虽然一定程度会对我国出口额和数量产生实际影响,但也会导致很多外贸企业不得不走转型之路,放弃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能耗大、成本高的加工方式,而是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研发具有高附加值、能耗低的出口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我国外贸行业的产业结构的优化,推动外贸企业的结构升级,进而提高其抵抗汇率风险的能力,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进行转变。
参考文献:
[1] 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2] 凌田,浅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08
[3] 唐振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分析及企业的应对措施,金融研究,2007
上一篇:台湾政党轮替后两岸经贸政策的调整
下一篇: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