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央企博弈海外并购进程

发布时间:2015-09-18 13:18

摘 要:并购是企业外部成长战略中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企业成长过程中最快捷的方式。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大型企业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兼并而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型企业是靠内部积累成长起来的。”

关键词:企业并购央企外汇储备

一、海外并购:成绩不菲
     德勤2011年度报告《崛起的曙光:中国海外并购新篇章》展现了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11年上半年,交易额在5亿美元以上的海外并购交易占全部交易的79%,这一比例在2011年为73%,在整个报告期内为74%。而2011年上半年交易额在1500万美元至1亿美元之间的交易仅占全部交易的6%,2011年为8%。
     目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绩不菲,重要的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方面,需要进口原材料并实现外汇储备多样化。我国政府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增长所需的原材料投入,鼓励国有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收购矿业公司、油气生产与勘探公司,以对冲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预期风险。国有银行向这些并购公司提供支持。二、进行海外拓展的意愿。我国很多国有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目的就是要在海外形成规模经济。还有部分企业(主要为私营企业)为了从国内外市场差价中获取利润或者单纯避免国内激烈的竞争,正在逐渐寻求拓展海外市场。三、获取国外品牌和先进技术的动力。中国制造企业希望通过收购海外知名品牌和获得世界级技术工艺流程来提升自己在价值链中的地位。这种情况当前在汽车业最为普遍。
     二、并购重点:三大领域
        中国海外投资者收购的三大领域仍然是能源、矿业与公用事业,工业与化工产业,以及电信、传媒与科技产业(TMT),2003年年初以来共完成372宗交易(占总交易的67%)。排名并列第四的消费品和金融服务各占7%,2011年金融服务业则占20%。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矿产资源需求,中国的矿业海外并购交易近年来增长显著。2011年,中国的矿业海外并购交易在全球经济衰退中逆市增长,达到了近年来最高水平,共完成28宗交易,交易额达87.3亿美元。2011年上半年中国的矿业海外并购交易表明其交易范围已经变得更加广泛。本期第二大交易为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以2.4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非洲矿产有限公司(AML)12.5%股权。
       2011年的上半年,中国油气业海外并购交易达到高峰,共完成8宗交易,公布交易总额达116亿美元。这个交易量是相当于2011年全年的交易量,累计投资额也在增长,2011年中国油气业海外并购累计投资额仅为109亿美元。2011年上半年中国油气业海外并购交易平均交易额达14亿美元,接近2003年至2011年期间平均交易额(7.95亿美元)的2倍。
       为什么海外并购过度集中于能源、矿业与公用事业?一些业内专家指出,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能源及矿产资源已极度匮乏,中国企业到海外找油找矿已经渐渐成为热门。海外并购以能源矿产等资源并购为主,表明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是并购的主要目的和动机。
     三、 并购主力:国有企业
      就实际并购资金额来看,民企远不能和国企相提并论,并购的主力军仍为国有大型企业。
      《国务院国资委2011年回顾》披露,到2011年的年底,中央企业境外资产总额已经高达40153.4亿元,接近央企约21万亿总资产的近五分之一,所有者权益为18445.4亿元。从经营表现来看,这部分境外单位的经营情况要明显好于境内企业。中央企业的境外单位仅用占全部央企约五分之一的资产带来了接近四分之一的利润。
      2011年,中央企业平均总资产报酬率只有5.3%,比境外资产的报酬率低3.8个百分点。这或许也从侧面说明了央企“走出去”的必要性。
      国资委的另一组数据也能表明这一趋势。据国资委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央企业境外资产总额同比增长了27.1%,超过了央企当年资产总额平均增速,而所有者权益同比也增长了14.3%。
      能够成为海外并购的主力军与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广大国有企业的做大做强密不可分。近年来,中央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于优化配置资源,专注主业,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从19个企业到30个企业,最近三年中央企业在世界财富500榜的名单中不断增加,中石化、国家电网和中石油三家中国能源企业还跻身榜单前10名,充分展现了国有企业的实力。业内人士分析,除了国企自身的实力因素,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国有银行的积极配合也是重要因素。
     四、结论
     央企要优先进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优先进行内部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实施管理信息化,并且按照跨国企业运作模式进行公司运营。从简单粗放模式转向市场运作模式,从人治管理向制度管理过渡,这样才便于日后的海外并购及运营。
     参考文献
     【1】谢纪刚.中央企业并购重组报告[J].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07)
     【2】郭炜.企业并购定价博弈决策研究[J].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16)
     【3】尼尔·塞茨.资本预算与长期融资决策[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上一篇:标准化与广东省的进出口贸易

下一篇:论国际技术出口多边控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