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国国际贸易连续增长内在动因新解

发布时间:2015-12-13 11:02
一、何为巨国效应
  在20世界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一种贸易理论,也被称之为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认为,假定存在规模经济,随着规模的增大,平均成本会下降。假定两个国家的资源相同,只是国家规模不同,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较大的国家将处于优势地位。而中国,具备这些条件是很明显的。
  (一)有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
  中国是一个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有13亿人口,这个效应在贸易上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是耐用消费品的第一大消费国。一个基本的判断依据就是,对于许多商品而言,从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生活必需品到消费品,中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相比都是第一大市场。
  (二)充足而持久的要素供给能力
  中国人口众多,作为生产力的人口相对别的国家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成本相对较低。虽然沿海城市的一些工人工资已经没有绝对优势,但中国内地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生产力成本上的优势仍然是巨大的。因此,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能够提供充足且持久的劳动力要素供给能力。在资本要素方面,经历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在资本总量上,已经有了充足的投资资本,支持经济持续发展。
  二、巨国效应在中国如何发挥作用
  (一)增量革命使得中国已经进入经济起飞的轨道
  中国目前还处于经济的起飞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尚未完成。根据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国由经济起飞到工业化完成,将持续一段相当长的高速增长时期。因此,目前阶段对于中国来说是发展的契机,在这种利好的经济外部环境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优势,和谐快速的发展中国经济。WwW.lw881.com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农业边际生产率低,在画地为牢的阻碍消除之后,农业劳动力开始向工业部门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此同时城市中也开始存在劳动力的跨部门、跨行业转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渠道有两种表现形式:一开始即“离土不离乡”,改革开放期间有将近1亿农村劳动者转移到乡镇企业,这一过程被称为“农村工业化”,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国上世纪8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基本动力源。还有另一个渠道即农村劳动者向城市流动,即城市化过程。城市能产生明显的聚集效应,带来更高的规模收益、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大的经济扩散效应。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建,扩建,新建等建设为农民工提供了就业机会,而农民工从土地走向城市的过程中,也增加了收入,带动了消费,进而刺激社会消费需求的增加,拉动了经济增长。
  (三)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需要不断得到满足
  需求拉动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因。中国有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庞大的消费市场,13亿人口是个巨大的消费群体。随着不断提高的居民收入以及新的消费领域的不断开拓,人们的消费性支出也在不断上升,尽管中国的人均收入和其他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因为收入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收入差距较大,各种消费倾向共同存在并且相互影响,因而社会消费欲望还要高于同等人均收入的其他国家。而且消费需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增长潜力和增长空间。同时,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我国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越过了温饱型的消费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方面,中国实现了从粮食短缺到粮食充足的历史性转变;另一方面,中国也实现了从衣料短缺到衣料充足的历史性转变;不仅如此,在中国的方方面面都逐渐实现了从物质短缺到物质充足的历史性转变。进而转向更高的消费层次,如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如住房和汽车等奢侈消费品的拥有量越来越多。
  (四)储蓄偏好和人口红利支撑高投入
  中国较其他国家发展的优势还在于具有充足而持久的要素供给能力。在资本的投入上,因为中国人的个人消费理念影响,我国居民一直保持储蓄习惯,特别是在当前特殊的转轨阶段,由于人们对制度改革的预期的不确定性,使国民为了抵抗未来的不确定风险,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储蓄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储蓄率大体维持在38—40%左右,而同期储蓄率同样较高的日本、韩国,其储蓄率则处于31—32%左右,虽然也有学者认为储蓄率高不是一件好事,中国人储蓄率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情,它反映了政府在许多方面的投入不足以及不作为,从而,迫使公民以储蓄的方式实行自保,但是不管怎样,鼓励高储蓄率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原则。同时,因为中国如此大的市场对国外企业尤其是一些国际大型跨国企业的吸引力也较强,外商直接投资也逐年增加,中国已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并提升了在对外贸易中的位次。


  三、中国在发挥巨国效应时的注意事项
  (一)在关键的产业要有技术突破
  以目前中国的整体实力而言,对所有的产业都有技术突破是做不到的,但是关键的产业必须要有技术突破。例如粮食的问题,必须要靠自身的技术突破。袁隆平的杂交稻技术使中国的水稻单产翻了一番,这项技术的突破使中国的温饱有了保证。
  再如能源问题,2007年,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达到50%,中国石油资源最终可采储量仅为世界总量的3%左右,多数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解决的办法就是我们要用技术还不太成熟的能源来代替现有的不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这就需要我们有技术突破。
  (二)大国的贸易战略问题
  以“东亚四小龙”为代表的、出口拉动的、对外开放的比较优势战略,对于大国是不合适的。
  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中国作为大国,对国际贸易的比价是有直接影响的。我国因为出口量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较大,所以出口的产品越多,这种产品就越不值钱;相反,我们进口的产品越多,这种产品就涨价。因此,贸易的总量和质量上要进行调节,要平衡,不能简单的追求出口总量或贸易顺差。第二,占有国外市场受到的国际反抗心理,即国际政治经济学问题。中国还处于起飞阶段,并未完全崛起,仅仅是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就已经占有了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大部分市场。如果我们把7.5亿农民中的大部分从农业解放到制造业来,中国将占有更多的国际市场。国际反抗心理也会随之而来。这就需要中国在经济外交和国际舆论导向方面多多努力。

上一篇:我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现状和挑战

下一篇:浅谈碳关税征收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