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面对国际贸易摩擦我国企业如何发展壮大

发布时间:2015-12-13 11:03

[摘要]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国际贸易摩擦的客观性分析,提出我国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生存发展,必须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创建民族品牌,实现市场多元化,最大限度地减少贸易摩擦影响,实现企业发展。
  [关键词] 国际贸易;贸易摩擦;产业结构调整

   贸易摩擦是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前国际贸易摩擦增多,也是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萎缩化、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结果。近年来,贸易摩擦的频繁发生成了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也成了世界上反倾销和保障措施的最大受害国。
  一、贸易摩擦存在的原因
  1.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经济交往频繁,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程度逐渐加深。由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各国之间在社会制度、历史背景、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消费偏好、生活水平、环保要求、关税水平、技术标准、检验检疫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各国的贸易往来产生摩擦与争端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经济全球化程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需要通过国际磋商与协调,通过经济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来逐步消除和解决。
  2.世界经济的衰退导致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是贸易摩擦增多的根本原因。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衰退或增长迟缓。需求的萎缩导致争夺市场的竞争白热化,贸易保护主义重新升温。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协议条款,成员国都要依据世贸组织贸易自由化的宗旨逐渐降低关税,消除传统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在此情况下,一种名义上维护国家、民族利益以及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悄然在发达国家兴起就不难理解。
  3.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的迅猛增长,使我国成为备受“关注”的对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增长,举世瞩目,我国经济和贸易的突飞猛进,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尤其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情况下,我国能一枝独秀使其格外醒目。于是,一些发达国家悄然流行起所谓“中国威胁论”,对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实行严格限制,无端制造摩擦和争端。
  4.世贸组织相关条款的模糊性增加了贸易摩擦产生的机会。为了协调缔约国之间的利益,避免贸易自由化对国内经济的过分冲击,世贸组织中规定了一些例外条款,通过这些例外条款,缔约国允许以维护国际收支平衡、促进特定工业的建立、维护国家安全、保护环境等理由暂停、修改或撤销世贸组织的各项义务。这种世贸组织个别条款在例外规定上存在模糊性,被贸易保护主义所利用成为其实行进口限制的借口,导致贸易摩擦更加频繁。
  5.我国对外贸易科技含量不高是贸易摩擦频繁发生的又一客观原因。我国真正称得上丰裕的资源只有劳动力,最为稀缺的是技术,而耕地、石油天然气、资本等也都是相当紧缺的资源,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有比较优势,资源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比较劣势。这种贸易格局使我国在加工贸易的国际竞争中只能控制生产中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虽然表面上近年来我国也在生产附加价值高的产品,但是,我们却没有像韩国和日本那样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这样的贸易现状使我国企业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反倾销诉讼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低成本的竞争摩擦。因此摆脱底部依赖,向上层产业升级已经成为我国加工贸易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
  6.我国贸易出口中,加工贸易占很大一部分比重,而加工贸易的大额顺差实际上却是导致我国遭受国际贸易摩擦的一个潜在诱因。因为贸易摩擦的根源在于双边贸易不平衡,而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顺差。事实上,我国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主要出口市场则为美国、欧盟、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日本、中国台湾省、东盟、韩国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进口来源地,我国从加工贸易中取得了较大顺差,但由于外资企业是加工贸易的最大经营主体,我国实际仅赚取了少部分加工费。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我国加工贸易将继续保持较大顺差,从而也将继续带来贸易不平衡。因此,加工贸易对贸易摩擦的影响是潜在而深远的。

  二、我国现阶段的应对策略
  首先,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经济结构具体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以及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等。从目前我国实际情况看,一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重点解决我国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在对外贸易方面存在重规模、重速度、轻质量、轻效益的问题。我国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长期处于低端,得到利益较少,贸易规模与贸易利益很不相称。可行之策是通过重点引进、自主创新,通过政府引导、优胜劣汰,最终实现淘汰一批、升级一批。对有较大竞争优势的产品,要加强政策导向和行业协调,合理引导企业进出口行为,不断增强定价主动权和控制力。二是努力实现由要素推动的传统产业体系向靠创新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转变。一国发展的主动权,最终取决于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内生增长性的新兴产业的发育程度。危机后期,各国都在努力寻找“突破口”,作为复苏经济的引擎。
  其次,着力打造民族品牌,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金融危机使我国外向型加工企业面临较大困难,有些企业最终倒闭,但也有大量企业绝处逢生。政府应当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产品建设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有技术、有品牌、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并帮助企业合理制定发展战略与规划,从根本上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再次,全面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不断扩大国内市场需求。我国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要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努力实现国际市场的多元化。就是要在巩固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南亚、中亚、中东、非洲、拉美、中东欧等新兴市场。二是要努力开辟国内市场,着力解决部分企业、部分产品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问题。为此,需要政府从土地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对企业加强扶持和引导。
  最后,建立健全预警反应机制,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为更积极、更有效地防范人民币汇率波动风险,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跟踪和前瞻性研究,并建立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预测预警、风险报告、反应处理、调查评估等机制,提示相关企业及时采取避险措施。

上一篇:浅谈科技化时代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

下一篇:浅谈日本应对贸易摩擦之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