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分析与展望
受中国—东盟(上海)商品交易中心(筹)的委托,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前滩综研)联合银联智策顾问(上海)有限公司编写《中国-东盟贸易蓝皮书》,以下是蓝皮书摘要部分。
中国—东盟贸易·总览
1、东盟已成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海关数据显示,中国前五大贸易伙伴分别为欧盟、美国、东盟、中国香港地区和日本。2014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额为4804亿美元,同比增长7.27%;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1.16%,同比增长0.52%。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规模逐年扩大,占中国贸易总量的比重逐年增加,2012年至 2014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占中国贸易总规模的比重分别为10.33%、10.64%和11.16%;2013年和2014年同比分别增长10.89%和 7.27%。其中,东盟增长的份额主要来自于日本减少的份额,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加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中日在部分问题上的争议影响了双方的经贸交流。2014年中国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4.3%、12.9%,东盟与欧盟、美国共同成为了中国最主要的三大贸易伙伴。
2、中国—东盟贸易·20年回顾
中国与东盟在1991年举行的第24届东盟外长会议上正式建立联系。1995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占中国贸易总规模的比重从5.58%大幅增长到了7.25%。2000年在东盟第四次首脑会议上正式提出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受此影响2000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占中国贸易总规模的比重再次从 7.54%提升到8.33%。
中国—东盟自贸区2004年首次下调农产品的关税。当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第一次站上1000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35%。2005年,《货物贸易协议》降税计划开始实施,7000种产品降低关税,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增加到1304亿美元。至2006年,已有约600项农产品的关税降为零,中国东盟双边贸易也达到了1608亿美元。2009年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首次出现较大规模的回落,从2008年的 2311亿美元降低到2009年的2130亿美元。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成立。由于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的重大利好以及2009年贸易额较低的基数水平影响下,当年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为2928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37%。201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规模占中国贸易总量的9.96%,2012年占比首次超过10%,至 2014年占比达到11.12%。
受外部政治与经济影响,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同比增速呈下降趋势,贸易增速有所放缓。由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2008年、2009年贸易总额基数较低,使得2010年同比增速高达37.45%;而2011年和2012年的同比增速逐步放缓,分别为23.93%和10.29%;2013年增速小幅回升,至2014年增速首次下降到10%以内,为8.29%,回落至与GDP正相关的正常水平。
贸易顺差凸显,源自于贸易转移。2010年、2011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均为逆差,逆差数额分别为164亿美元、227亿美元;2012 年转为小幅顺差84亿美元;2013年、2014年,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顺差大幅增加至445亿美元和632亿美元。东盟与多个国家建成自贸区以后发生的贸易转移,是造成中国对东盟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东盟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从日本转变成了中国;而东盟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则从中国变成了日本。
2015年作为东盟经济共同体建设的冲刺之年,东南亚国家有望加速制定、修改相关经济法律,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国内投资和产业升级。中国与东盟进一步的贸易以及投资合作值得期待。
中国—东盟贸易·国别和产品分析
1、中国—东盟贸易·国别分析
(1)印度尼西亚
印尼具有丰富的油气田资源以及棕榈油等特色产品。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自印尼进口最多的商品是矿物燃料、动植物油,合计占自印进口总规模的46%。
印尼对中国的机电以及钢铁产品需求较大。2014年中国对印尼出口最多的商品是机械以及电子产品,合计占对印出口总规模的31%;此外,钢铁和钢铁制品合计占8%。
(2)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已经成为重要的电子产品代工基地,其生产的电子元件以及半导体在中国有较大市场。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自马来西亚进口的电子产品占自马进口总量的59%。此外,橡胶产品、矿物燃料、动植物油(棕油)等产品也在中国有一定的市场。
中国的机电产品在马来西亚有较大需求,合计占对马出口总量的32%。此外,家具、塑料及其制品、仪器设备的出口占16%。
(3)菲律宾
电子、机械以及镍矿砂产品是菲律宾的主要出口品。在中国国内汽配产品、消费性电子产品以及镍矿砂的需求驱动下,2014年中国进口菲律宾的三大产品为电子元件、机械设备以及矿砂产品,合计占自菲进口总规模的86%。
中国的机电和钢铁产品在菲律宾有较大需求,合计占对菲出口的38%。此外,矿物燃料、车辆零部件合计占10%。
(4)新加坡
机电产品是新加坡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2014年,机电产品占中国自新进口总额的43%。此外,依托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的地位,新加坡在矿物燃料、塑料以及有机化学品等化工产品领域对中国也有大量出口,合计占对中出口总额的39%。
矿物燃料、机电产品、船舶以及家具是中国对新加坡出口的前五大商品,其中矿物燃料占对新出口总额的25%。
(5)泰国
2014年泰国的电子以及机械产品是对中国出口量最大的两大产品,占对中出口总额的38%;此外橡胶产品、塑料制品以及有机化学品也是主要的对中出口的商品。
中国出口至泰国的前五大商品分别是:电子产品、机械产品、塑料及其制品、钢铁以及钢铁制品,其中机电产品合计占对泰出口总量的38%。
(6)文莱
文莱拥有丰富的大陆架油气田资源,石油化工出口占文莱出口规模的90%以上。2014年,中国自文进口商品中,矿物燃料占73%,有机化学品占23%,二者合计占对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96%。
中国出口至文莱的商品主要为家具、针织服装、鞋靴制品等日用品,占对文出口的46%;此外电子产品以及船舶制造出口也分别占对文出口的8%和5%。
(7)越南
越南正逐渐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厂之一。2014年,电子产品占中国自越进口总量的43%,是中国自越进口的最大产品;此外越南的棉花、木制品、机械产品、矿物燃料合计占对中出口的27%。
中国出口到越南的前五大商品分别是电子产品、机械、钢铁、针织以及非针织服装,合计占对越出口的49%,其中电子产品出口占20%。
(8)老挝
农业和采矿业是老挝主要的出口产业。2014年,老挝出口到中国的农产品包括木制品、天然橡胶、以及谷物产品,合计占对中出口总额的64%;其中木制品占58%。铜矿产品以及镍矿等矿砂产品合计占30%。
老挝对中国最大的进口需求来自于电子产品,占中国对老出口的40%;此外机械、车辆及其零件合计占对老出口的48%,主要来自于其农业以及采矿业领域对机械设备以及运输设备的需求。
(9)缅甸
缅甸以珍珠、玉石闻名全球,其珍珠宝石占对中出口总额的80%以上。此外矿物燃料以及矿砂分别占9%以及4%。
中国出口至缅甸的产品主要是电子产品、珍珠宝石、机械产品、钢铁产品以及车辆零件产品,其中电子产品占对缅出口的18%,其余四项占比均为10%到12%左右。
(10)柬埔寨
柬埔寨的农业和纺织业是其主要出口产业。2014年柬埔寨出口至中国的木制品占对中出口总额的29%,针织服装以及非针织服装合计占29%,谷物以及电子产品各占7%。
中国出口至柬埔寨的商品中,针织物以及棉花是前两位的商品,分别占对柬出口的30%以及12%。此外化学纤维短纤占4%,主要为柬埔寨棉纺产业提供原料。另外机械以及电子产品分别占9%、6%。
2、中国—东盟贸易·产品分析
(1)中国—东盟贸易·产品热度分析
如表2-1所示,中国自东盟进口热度最高的产品是电子产品。东盟多国依靠廉价的劳动、土地等要素逐渐替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代工厂,其下游电子产品大量销往中国;第二高热度为矿物燃料。东盟多国为海洋国家,拥有广袤的油气资源,石化产品为其带来大量出口收入。第三高热度为机械产品。东盟国家的办公自动化机械设备在中国有较大需求。此外,东盟诸多国家为农业以及采矿国,因此其木制品以及矿砂对中国的出口热度同样很高。
中国出口至东盟热度最高的产品是电子产品。中国的电话收发设备、集成电路以及变压设备在东盟各国有广泛的市场。热度第二高是机械设备。东盟各国的农业以及矿业发展催生了对中国先进农用机械以及采矿设备的进口需求。中国的钢铁、矿物燃料以及家具同样是东盟各国进口的热门产品。
注:热度值评分标准:若A商品为2014年X国对中国出口第一大商品,则热度值=5;A商品为2014年X国对中国出口第二大商品,则热度值=4;以此类推,按该商品在十国热度值加总列示。
根据热度分析结果可以发现:电子产品、机械以及矿物燃料是2014年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热度最高的三种产品。因此本报告对电子产品、机械以及矿物燃料这三大产品进行重点分析。
(2)中国—东盟贸易·电子产品分析
电子产品是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热度最高的产品。2014年,中国与东盟电子产品双边贸易额为1194.93亿美元,同比增长5.1%。其中,中国自东盟进口电子675.6亿美元,同比下降1.2%;中国对东盟出口电子519.32亿美元,同比增长14.7%。
从国别来看,中国进口电子产品前3位东盟国家有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进口额分别为322.68亿美元、94.25亿美元、89.9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9.1%、7.2%、-3.6%。
中国电子产品主要出口东盟国家有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出口额分别为120.63亿美元、114.97亿美元、93.1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1%、10.5%、7.1%。
从进口电子产品结构来看,2014年中国自东盟进口电子的前3位产品是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电话机及其他发送或接收设备,进口额分别为431.82亿美元、55.43亿美元、30.3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 -7.6%、17.7%、-3.8%。
2014年中国对东盟主要出口的电子产品是电话机及其他发送或接收设备,集成电路,变压器、静止式变流器及电感器,出口额分别为130.66亿美元、87.25亿美元、27.0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9%、-2.5%、6.0%。
东盟国家因其高速发展的制造业,对中国集成电路、大型变压变流设备以及电话传输设备产生了大量需求;同时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国产通讯制造商的海外扩张也为中国消费类电子产品打开了销往东盟国家的道路。
由于东盟国家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具有极大的优势,电子产品的上游环节发生了产业转移,东盟已逐渐取代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地。东盟生产的集成电路、半导体元件等电子产品大量销往中国。
(3)中国—东盟贸易·机械产品分析
机械同样是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热度较高的产品。2014年中国与东盟机械双边贸易额为6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4%。其中,中国自东盟进口机械216.35亿美元,同比增长2.4%;中国对东盟出口机械384.09亿美元,同比增长4.9%。
从国别来看,中国进口机械的前3位东盟国家有泰国、菲律宾、新加坡。进口额分别为71.08亿美元、50.23亿美元、41.8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4%、16.6%、-0.29%。
中国机械主要出口东盟国家有新加坡、越南和印尼。出口额分别为85.11亿美元、77.75亿美元、65.5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31%、-4.3%。
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自东盟进口机械的前3位产品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办公用机器零件,印刷用版、滚筒及其他印刷部件进行印刷的机器,进口额分别为97.24亿美元、49.11亿美元、21.1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7.4%、18%、5.4%。
中国对东盟的主要出口机械产品是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办公用机械零件,气体压缩机、通风罩,出口额分别为75.63亿美元、26.83亿美元、16.9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5%、1.8%、7.8%。
中国对东盟国家生产的数据处理、办公用机械进口需求最大,其中办公机器零件的需求增长最快;中国出口至东盟的机械设备主要为自动数据处理部件、压缩机、通风罩以及办公机械等,其中气体压缩机和通风罩出口的增速最快。
东盟国家的机械制造水平目前尚处于发展阶段,中国的机械产品在功能、品质等方面均具有较大优势,因此相关产品对东盟的输出大于输入。未来随着东盟成为世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机械贸易将会越来越密切,并通过双方不同类型的机械产品贸易达到互补共赢。
(4)中国—东盟贸易·矿物燃料产品分析
矿物燃料同样是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热度很高的产品。据海关数据统计,2014年中国与东盟矿物燃料双边贸易额为351.18亿美元,同比下降 4.3%。其中,中国自东盟进口矿物燃料242.21亿美元,同比下降7.7%;中国对东盟出口矿物燃料108.97亿美元,同比增长4.1%。
从国别来看,中国进口矿物燃料的前3位东盟国家有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进口额分别为84.44亿美元、59.48亿美元、47.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5.4%、8.1%、-8.0%。
中国矿物燃料主要出口东盟国家有新加坡、越南和印尼,出口额分别为39.54亿美元、24.15亿美元、21.9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8%、13.9%、17.7%。
从产品结构来看中国自东盟进口矿物燃料的前3位产品是石油及从沥青矿物提取的油类、石油气及其他烃类气、煤及用煤制成的类似固体燃料,进口额分别为64.07亿美元、37.93亿美元、37.4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6.5%、96.7%、-39.6%。
中国对东盟主要出口矿物燃料产品是石油及从沥青矿物提取的油类,石油气及其他烃类气,煤、褐煤或泥煤制成的焦炭,出口额分别为93.57亿美元、8.26亿美元、1.6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7%、16.8%、2035.1%。
东南亚国家普遍有广袤的大陆架油气资源——新加坡被称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文莱也有丰富的油气田资源。因此矿物燃料是东盟国家对中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2014年中国对东盟出口煤、褐煤或泥煤制成的焦炭同比增长了20倍,可见,中国对东盟国家的能源出口正在不断增加,未来中国与东盟双边新能源的合作将会得到进一步深化。
中国自东盟的进口需求主要为原材料和上游工业制品。东盟各国所处产业链尚为代工阶段,对中国具有吸引力的商品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属于未经加工的原材料,另一部分是上游工业制品——由于东盟多国低廉的要素价格优势,这部分生产环节从中国转移到了东盟。
中国对东盟出口的产品主要分为两类,一部分是限于技术水平东盟无法生产的产成品,另一部分是东盟各主要产业的生产资料。
中国—东盟贸易·个人赴东盟消费分析
1、赴东盟消费·国别分析
中国消费者在东盟的三大消费目的地为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根据银联智策数据分析显示,2014年泰国、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是中国持卡人消费最多的东盟国家。其中泰国刷卡消费占赴东盟总消费的45%,新加坡占38%,马来西亚占9%。根据携程发布的2014年国庆黄金周自由行旅游报告,中国出境游中热门的东盟目的地国家为泰国、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与银联智策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因此可以推测,泰、新、马三国人民币刷卡消费主要以旅游消费为目的。
新加坡单笔、单卡消费最高:2014年中国消费者在新加坡平均每张卡消费14850元;单笔消费平均达到3738元。其主要原因可一分为二:首先新加坡是亚太物价水平最高国;其次是大量国内消费者前往新加坡购买奢侈品所致。此外,2014年中国消费者在菲律宾卡均消费额为10656元,而消费总额上中国持卡人在菲律宾的消费金额仅占东盟总量的2.89%,显示出境内持卡人在菲律宾的人均消费水平相对较高。此外消费总额仅占东盟总体0.16%的缅甸,其卡均以及笔均消费也比较高,可判断为大量国内持卡人至缅消费珍宝玉石等产品所致。
泰国卡均、笔均消费不高:国内持卡人在泰国的消费总额占赴东盟消费总量的45%,在总量上泰国是国内持卡人在东盟的第一大消费国。但从卡均和笔均数字来看,泰国的卡均消费金额仅排名东盟十国的第六;笔均消费金额仅排名东盟十国的第五。可见,泰国物价相对低廉,且境内持卡人较少前往泰国进行高端消费。
2、赴东盟消费·省份分析
在东盟消费前三的持卡人来源省份分别为广东、北京以及上海,基本反映了北上广地区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消费能力。此外,四川、浙江、江苏的消费者同样在东盟有较多的消费。
依据中国持卡人在东盟的卡均消费情况,2014年每张银联卡在东盟的消费金额为4300元到7700元之间。其中,总量较大的北上广的卡均消费额并不高,广东和上海的卡均消费为4833元,在全国排名中下水平。卡均消费超过7000元的省份有河北、海南、新疆、甘肃以及宁夏等等,但这些省份的持卡人在消费总量上占全国的比重并不大。推测原因有两个:首先北上广地区在东盟持卡消费的人数较多,消费方式相对分散,大额消费可能被平均;河北等内陆地区人均持卡量较少,刷卡集中,造成其卡均消费较高;此外北上广、江浙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出境消费目的地较为多元化,欧美、日韩、港澳台等多个购物目的地均可作为备选,因而在东盟等地的消费需求并不迫切。 3、赴东盟消费·卡种分析
东盟人民币刷卡消费以借记卡为主:如图3-6所示,赴东盟的人民币刷卡消费均以借记卡为主,其中前往泰国、印尼使用信用卡的消费相对较多,达到了总消费的40%以上;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越南等国使用借记卡消费占人民币消费的80%以上。导致赴东盟诸国使用银联借记卡为主的原因是中国国内信用卡消费的普及程度尚不如借记卡。
4、赴东盟消费·行业分析
日用百货、兑换外币、珠宝工艺、娱乐类消费金额最高:如图3-7,中国消费者在东盟消费日用百货金额最高,占总体的31%;一般票据类占 27%;珠宝工艺类占20%;娱乐类占8%。其中,一般票据类交易包括ATM交易、外币兑换、非电子转帐的汇票、临时支付凭证和旅行支票;ATM交易是最主要的境外一般票据类业务。
借记卡消费以外币兑换、日用百货为主:如图3-8所示,借记卡的消费占比中,一般票据类消费占41%,以兑换外币为主;日用百货类(可判断为普通购物)消费占21%,珠宝工艺类、娱乐类以及宾馆类分别占15%、11%、4%。
信用卡消费以日用百货、珠宝工艺以及餐饮消费为主:信用卡的消费占比中日用百货占51%,珠宝工艺类以及餐饮类的信用卡消费分别占28%和5%。
中国—东盟贸易·展望
1、“求同存异”开启“钻石十年”
中国与东盟在21世纪初的十年双边贸易飞速发展,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合作不断加深,被国际社会称为“黄金十年”。在21世纪10年代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以下简称CAFTA)的全面建成,中国东盟将迎来“钻石十年”的新机遇 。尽管在地缘政治上中国与东盟一些国家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但总体上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紧密。伴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未来双边关系一定是在求同存异中发展到新的高度。
2、“产业互补”带来“互惠互利”
中国在加入WTO后经历了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时期,现已步入“新常态”的转型调整阶段。从依赖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转变为区域经济互惠共同发展,中国需要更开放的对外贸易关系。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投资驱动和创新发展将促进国家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
中国与东盟产业互补性强,地缘优势明显,是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实施的关键区域,因此东盟应当被视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中的关键点和向外走出的第一步。预计中国与东盟的经济贸易会在未来保持更加紧密的合作,为建设包含韩国、日本等亚太国家的多边自贸区打下基础,从而达到构建对中国有利的对外贸易环境的战略目的。
3、“任重道远”迎接“外部挑战”
目前,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CAFTA面临着以美国为主导构建的跨太平洋伙伴协议(以下简称TPP)的挑战。东盟成员国中,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和文莱已加入TPP、菲律宾和泰国处于潜在加入行列。一方面部分东盟国家以个体形式加入TPP,或将造成联盟的分化,削弱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进而影响东南亚国家一体化进程,并阻碍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另一方面,随着东盟更多国家加入TPP,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作为市场保障,有着不构成明显竞争的产业分工,CAFTA 在东盟国家中的地位将会削弱。东盟各国的政策重心将会向TPP 倾斜,相应的对CAFTA 的关注度则会大大降低。
在贸易规则的制定上,TPP 为自由贸易协定制定了一个标准——尤其在政府采购、国有企业、知识产权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较高的门槛。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CAFTA 难以达到TPP的规则高度,在服务贸易、投资和原产地规则上与TPP 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TPP 影响下,东盟部分国家尤其是新加坡等服务贸易、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将会增加对TPP 的依赖,相应的对CAFTA 的推进建设积极程度将下降。
完全自由化和高标准的TPP对于大部分仍处在发展中国家水平的东盟国家和中国而言,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中国与东盟十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合作不断加深。尤其是CAFTA的建立,更将双方的合作推向制高点。然而,TPP 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平衡。美国把TPP 作为重返亚太的跳板和制衡中国的战略工具。基于上述目的的驱使,东盟国家必然是美国紧密拉拢的对象。而东盟中部分在政治、领土等方面与中国存在间隙的国家会由于TPP的存在更易与中国产生矛盾。中国经十几年的努力与东盟各国创造的良好局面必然会被打破。
当然,CAFTA经过多年发展,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交流日益密切。短期内,刚刚达成初步协议的TPP对中国与东盟的双边关系影响有限。但就远期来说,中国不能忽略美国意图通过TPP与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孤立中国的目的。中国现有两种应对之策:一是一带一路及相关配套战略 ——通过一带一路连接亚欧,打通陆上、海上市场,并通过设立亚投行、亚洲建设基金等手段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以躲避美国市场和美元的结算方式;二是以双边推动多边——目前,中国在建自贸区19个、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签署自贸协定14个、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双边自贸区的建立能够充分兼顾双方的特点与利益——TPP是非排他类的贸易协定,中国可以同TPP成员国分别进行贸易谈判,在贸易协定相近的情况下更容易建立起多边自贸区。
在两个应对美国贸易包围的战略中,CAFTA的全面建设是重点。东盟国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建设CAFTA是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CAFTA又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双边自贸区,对双边的中韩自贸区乃至未来的多边中日韩自贸区、“东盟+3”自贸区都有示范作用。中国未来一定会更加重视东盟在对外贸易上的地位,维护与东盟各国的外交关系、深化与东盟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等全方位的合作。如能继续巩固 CAFTA,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使TPP无法起到孤立中国的效果,则TPP将不攻自破。
作者:“前滩综研-银联智策”联合课题组 来源:现代工商 2015年12期
上一篇: 北京市CBD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