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跨国并购中的国家经济安全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16-12-17 11:38


一、经济安全问题的提出


在新一轮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并购浪潮中,外资并购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国家的经济安全,由此提出了经济安全问题。


(一)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热潮不断高涨,引起国内各界的担心和顾虑。频频发生的外资收购中国龙头企业的事件不断刺激国人的神经,也激起了公众对国内“经济安全”的担忧。比如有摩根斯坦利收购中国电池、柯达并购乐凯、凯雷公司收购徐工机械等等。而2005年,中海油失手优尼科、海尔收购美泰克等一系列中国公司海外收购计划受阻,国内舆论也一度颇感挫折与不平。


(二)外资并购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活动日趋活跃,一方面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急需的资金、技术、市场及先进的管理方法,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国内企业自身积累不足,而跨国公司并购可以弥补国内资金不足,解决由于投资不旺而引起的增长乏力问题。与此同时,跨国并购也带来了新技术和新的经营模式,活跃了国内市场。但外资并购在给我国带来帮助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可忽视的问题和挑战。如跨国公司按照自己的全球战略和产业发展规律,将我国企业的功能锁定在全球分工体系的低端或者成为全球分工链上分割的一环;跨国公司在华的强劲并购,可能削弱和摧毁我国财富创造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外资通过并购增强其利润获取能力,通过利润的汇出,破坏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鉴于我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可能形成我国的金融危机;跨国公司利用已有或可能的市场优势地位,取得垄断地位,进行限制竞争活动,严重危害我国正常的竞争秩序,扭曲资源的有效配置,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三)安全问题的提出。经济安全追求的是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即在彼此矛盾的目标中取得平衡。一国不能把所有经济问题或对自己不利的东西,统统归属于经济安全范畴,因为不是所有的负面影响都威胁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对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压制及跨国公司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与政府的发展战略重点相冲突造成的国内经济安全问题。


二、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


(一)跨国并购:全球竞争的新热点


1、跨国并购的兴起与动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一直是世界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据联合国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2000年跨国并购交易额占世界直接投资交易额的90.01%。跨国并购是企业并购跨越国界的发展。近年来,西方学者对跨国并购动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即目标公司价值低估;获取财务协同效应;适应国际环境变迁;获取市场势力;获得规模经济性;传递或获取厂商优势;获取速度经济性。


2、跨国并购的形式与效应。根据外资并购的目的或动因,可分为以下几种:(1)主要为谋取利润和资本增值的并购;(2)以垄断市场为目的,并购东道国着名品牌,以消灭竞争对手,以保持自己在相关产业中的国际龙头地位;(3)以控制东道国战略资源为目的的跨国并购;(4)以进入东道国市场,分享东道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利益为目的;(5)以利用东道国的廉价资源(如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为目的,快速扩大其生产规模,占据国内外市场。


3、跨国并购引发的经济冲突与安全。(1)垄断市场。外资在我国并购常常以行业排头兵企业为目标,并在并购过程中极力谋取企业的控制权,最终实现高额利润回报;而且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包括全面压迫、整体蚕食、分步到位等一系列措施来逐步占据和压制我国的市场;(2)压制创新。主要表现在对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制。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我国只是跨国公司整个生产链条上的一部分,而且这一部分的生产活动并不能接触到高新技术;另一方面很多外资在并购国内企业时,要求原企业放弃研发部分的控制权,从而削弱和磨灭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3)与发展政策相冲突。跨国公司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选择进入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盈利的产业和更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地区,这样跨国公司资金投入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可能与政府的发展战略重点相冲突,从而加剧了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


(二)经济安全解析


1、安全观的由来与发展。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它是指国家拥有政治上的独立、经济上的自主和文化上的自成一体。从宏观来看,国家安全是一个体系,包含国家政治安全(或国家军事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国家文化安全。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和国际背景的变异,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匹配是复杂的,存在着不同强弱程度的组合,国家安全的程度也因此不同。


当前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上升,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各国间竞争的焦点。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加深了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度,经济竞争的加剧和贸易摩擦不断增加致使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经济安全风险在加大。在这样背景下,许多国家开始重新思考和权衡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的相互关系,最终一个共同的做法就是提升经济安全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因此,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2、对经济安全的不同解读。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实力不一、面临的威胁也各异,所以不同国家对经济安全所持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具有国别性特点的概念,对于不同的国家,其经济安全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安全的理解就有根本的不同,这是由其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般来讲,发达国家的经济安全属于“进攻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则属于“防守型”。另外,在发展中国家内部,由于经济政治体制、经济运行特点及文化特点等的不同,其国家经济安全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具体到影响力与日俱增的中国,其经济发展具有很特殊的时代背景:集大国经济、转轨经济和不发达经济于一体。因此,中国经济安全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进攻型”,也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防守型”或“依附型”,而是立足国情、强调独立自主的“稳健而积极”的国家经济安全。3、重新认识经济安全问题。为了对经济安全问题的把握更准确,选择的研究视角更恰当,就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确定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和特点,这是整个经济安全研究的基础。然而,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不是一个确定的内容,各国在不同发展时期对安全的界定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在同一时期对安全的标准也有差异。对我国来讲,经济安全的内容首先涉及国内产业的协调、均衡发展;其次是其他方面的经济安全隐患。包括:(1)对我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制;(2)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冲击可能形成的垄断,尤其是在关键技术领域,一旦发生冲突,就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威胁。


三、外资在我国并购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外资在并购我国企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国内企业定价过低造成的资产流失,使一些国内着名品牌消失;(2)出让了市场但得不到技术,跨国公司对技术及市场的垄断进一步加强,相当一部分产业为外资所垄断,对产业造成控制和压制。另外,中国企业的人才流失及逆向技术扩散严重,我国在技术进步和创新方面产生依附;(3)外资并购加剧了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问题的成因。(1)在跨国公司并购中,存在由于我国政府激励体制的因素和地方政府对外资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偏好,导致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跨国公司与垄断行业合谋的可能。另外,地方政府卸包袱、创政绩的心态和产权定价市场不规范,造成我国企业被贱卖的情况。而对自身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定位认识不足,致使自主品牌消失;(2)产业结构落后且不合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未建立起来;(3)外资流入的产业领域可能与我国的产业政策相抵触。


(三)重新认识外资并购安全问题。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最终目标是保障企业的自主性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保证我国经济安全的重要力量。因此,外资并购中出现的所谓安全问题,重点不在于外资在资本、技术和国际市场上占据的优势地位,而在于我国企业、政府和市场存在的体制缺陷。国家应适应外资并购行为模式的转变,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规范、健全的政策法规环境和市场交易平台,令企业能够在国内跨国并购市场上与外资实现平等竞争,培育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


四、跨国并购中的国家经济安全应对策略


(一)企业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贸易理论在美国广为流行,并得到政界的共鸣。战略贸易理论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其直接的原因是美国对其经济安全所受威胁的反应。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美国日益感受到日本对其优势地位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威胁,这促使一些经济学家和国际关系学者研究日本的贸易政策和产业结构,向政府提出对策。“战略贸易理论”在美国的发展是同对日本的深入研究联系在一起的。战略贸易理论强调,天赋的自然资源已不再是竞争的主要要素,知识和技术才是比较优势的根本来源。在人工智能产业上处于优势地位,国家不仅能繁荣富强,而且还可以处于国际政治的领导地位。而美国正是围绕此理论推行相关的政策以保护国内经济的发展,消灭潜在的经济安全隐患。因此,企业自身要加强在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作用,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作为成败的关键。


(二)政府方面。许多跨国并购案都受到所谓国家安全审查或基于国家安全理由的社会公众压力,有的跨国并购案因此夭折。因此,我国政府也应该在维护经济安全方面发挥作用。


1、建立健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一些国家没有制定单独的经济安全战略,但并不妨碍它们在本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等战略中实施经济安全措施,维护经济安全利益。根据一些做得比较好的国家的经验,要有效地保障经济安全,应该将经济安全政策与其他政策有机地结合,将维护经济安全的职责和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并相互协调好。虽然目前我国的各项法规还需要做很多的完善工作,还需要一个相对长的过程,但我们至少应确定努力的方向。


2、建立完善宏观监测、预警和审查机制。将监测评估与预警系统结合起来,建立起我国经济安全的防控体系。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对整个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监测与评估,分析经济安全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源泉,一旦发生警情即启动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实施相应的预案,熨平相应的经济安全危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聂艳明

上一篇:应对汽车技术标准壁垒的建议和对策

下一篇:浅析对外贸易行为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