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质量的评价标准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7 09:04
【摘要】基于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应从引进fdi的水平和利用fdi的效应来把握fdi的质量。一方面,引进fdi的水平是保障fdi质量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包括fdi的投入规模、资金来源、投资方式、投资领域及其区域分布等。另一方面,衡量利用fdi效应的优劣,要强调外资项目的经济效益,更应关注fdi对产业调整、技术溢出、环境保护等方面所造成的关联效应。
【关键词】 fdi 质量 评价
一、fdi质量的主要评价方法综述
1、fdi质量内涵的界定
国内外学术界对fdi质量内涵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较少。早期一些学者的研究仅从溢出效应这一项指标来衡量中国利用fdi的质量。如何洁借鉴feder(1982)的模型,把生产部门划分为国内生产部门与外商企业部门,用生产函数的方法量化评价了我国工业部门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在此基础上,张建华和欧阳轶雯阐述了fdi技术外溢的发生渠道及溢出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基本计量模型对经济增长核算方法加以解释及实证研究。近来fdi研究的重点由量的因素扩展到质的因素,更多学者开始关注fdi对东道国所做的贡献,或fdi为东道国带来的收益。kumar认为fdi的质量是对东道国技术、出口、产业结构、r&d、企业管理知识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类似地,魏彦莉等学者进一步将利用外资质量界定为某一时期内通过外资引进对实现本地区战略目标所做的贡献力。结合和谐社会的引资目标,构建利用外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利用外资规模、外资产业结构、经济社会效益和技术进步四项主要指标。他们的研究从fdi的正面效应肯定了中国利用fdi的质量,片面地忽略了东道国利用fdi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
上述观点多是笼统地分析fdi的质量,没有将引进fdi的质量和fdi的利用质量区分开来。朱晓菁、韩福荣在《我国利用外资质量评析》一文中将利用外资质量定义为引进和利用外资对利用方要求满足的程度,明确提出了引进fdi质量和利用fdi质量两大概念。鉴于fdi可能或实际为东道国带来的收益,傅元海、彭民安进一步界定了fdi质量的内涵,将fdi产生的收益划分为潜在收益和实际收益两大类型。具体而言,潜在收益反映流入fdi的投资水平,实际收益则体现东道国对引进fdi的利用效应。流入fdi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利用fdi的效果,与之相对应地,fdi的利用效应越高越有利于引进高水平、高质量的fdi。
2、fdi质量的主要评价标准
目前,针对fdi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多侧重于评价利用fdi的质量,却忽略了fdi本身的质量。国外学者kumar所提出的fdi质量评价指标具体包括四大板块,即子公司产出的本地化程度、对现代产业发展的贡献、出口导向的范围和子公司的研发活动。库玛尔总体把握了fdi对东道国造成影响的最重要的几个方面,但还缺少一些能反映东道国引资目标和意义的指标,如环境友好、人力资源开发及企业管理知识等。在国内,陈自芳提出的外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分为两大层次,fdi直接对本国经济的推进作用和fdi对本国产业的效应影响。具体而言,fdi对东道国经济的显性影响涉及fdi对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升级、出口创汇、人力资源开发、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fdi对东道国经济的隐性影响可以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产业的关联效应的视角来衡量。该评价标准突出了技术、知识的溢出和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目前国内评价fdi质量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但是这一评价指标体系也忽略了一些重要方面,如fdi的投资分布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国内固定资本存量以及技术研发创新等方面的影响。另外,对各指标赋予主观权重,由于缺少某些统计数据的支撑,暂未能较为客观地评价fdi的质量。
另有学者徐春骐和王春法尝试从引进fdi质量的角度出发,对我国16个主要外资来源国家和地区fdi质量进行了评价。在科技产出与技术水平、fdi质量与其母国技术水平正相关的前提假设下,提出了以科技产出与影响大小代替技术水平的间接评价fdi质量的方法,并就我国引进fdi策略选择问题,提出引进fdi应该以外资技术能够向中资企业转移,弥补我国技术缺口为标准。使用的指标包括r&d费用支出(gerd)、r &d投入强度gerd/ gdp、总技术人员、三类专利数、oecd 成员国在r &d 高集中行业航空、电子、办公机具与计算机、制药业和仪器业的贸易份额。该评价标准注重对技术投入产出的衡量,仅从单一方面反映投资母国的fdi水平,相对较片面。
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质量的综合评价标准
基于以往研究成果,fdi的质量应包括引进fdi的水平和利用fdi的效应(如图1)。一方面,主要通过fdi的投入规模、资金来源、投资方式、投资领域及其区域分布等方面来反映引进fdi的水平,这是进一步提高利用fdi质量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利用fdi的效应是指fdi对东道国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评价利用外资效应的优劣,不能仅局限于外资投入项目的经济利益,而应研究fdi对产业调整、技术溢出、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所造成的关联效应。
1、引进fdi的水平
(1)投入规模。fdi的资金和项目投入是衡量fdi质量的基本要素。中国大规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总体规模从1979年的17.69亿美元到2008年的923.95亿美元,近30年间增长了近52.23倍。2000年以后,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势趋向稳定,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占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始终保持在95%左右。2008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14家,同比下降27.35%,为1997年以来出现的最大降幅。而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58%,显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资金规模有所提高。
(2)资金来源。资金来源结构反映跨国直接投资的垄断与竞争程度。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欧美其他国家投资的增加,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格局已出现多元化的趋势。2007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并未对国际投资带来较大影响,除来自韩国和维尔京群岛的投资明显下降外,其他国家/地区均有所上升,包括受金融危机波及的发达国家。美国、欧盟及日本实际对华投资金额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2.54%、1.76%和30.12%。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资金来源多元化能有效避免单个或少数跨国公司对国内市场的垄断控制及对民族企业的排挤效应。
(3)投资方式。投资方式决定了外资的进入策略。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内资金供应十分短缺,加上国家政策的限制,合作经营企业是外商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形式。1986年政府出台《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大力鼓励发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资经营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放松、市场机制程度的加深以及在当地经营经验的积累,外商独资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截至2008年独资经营企业占78.3%,合资经营企业占18.7%,合作经营企业占2%。由合作、合资到独资为主的投资方式转换,体现了外商由最初的试探性进入向大规模进入的转变,同时伴随涉及领域广泛和技术含量提升都会影响fdi的质量。
(4)投资领域。外资投向领域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随着中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投资环境的逐步完善,外商在制造业的投资日益增多,投资产业结构也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近年来,fdi开始向第三产业倾斜,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服务业2008年实际吸收外资381.20亿美元,同比增长24.23%,占非金融领域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41.26%,同比增长0.26个百分点,我国的房地产业逐渐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新热点。
2、利用fdi的效应
(1)经济效益。fdi对gdp增长的贡献是反映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效应的主要指标之一。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82倍多,fdi存量占中国gdp的比例持续稳步增长。fdi在中国工业的迅速扩张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外商投资企业已逐步成为重要产出来源,在中国工业产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93年的8.4%,增加到2007年的25.17%。与此同时,外资企业成为我国贸易增长的重要源泉。截至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为1254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07%,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比重57.72%。
(2)产业调整。fdi对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一批相关联生产企业的发展,并将其带入国际市场,使我国企业能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变必然引起国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促进了国内产品结构的调整,逐步实现由传统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变,从总体上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向具有更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经济结构转化。
(3)技术转移。外商直接投资是技术转移的重要渠道和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主要通过技术贸易,以设备进口的方式引进技术,而外资的进入改变了这种格局。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4955份,合同总金额126.0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另一方面,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投资中国高技术行业等新的领域,并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这对我国的技术创新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我国不仅在经济上得到了实惠, 而且得到了更多的先进技术和专业管理经验等一系列“溢出收益”。
(4)人力开发。外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2007年对同期全国城镇就业新增数的贡献率达到9.5%,一定程度缓解了我国就业的压力,起到了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逐渐将投资转向电子和通信设备等附加价值高、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高的行业,相应地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型岗位。通过国际平台上人才和信息的流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迅速传播,从而孕育了一批新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专家。
(5)资源环境。随着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我国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也日渐凸显。由于环保标准的缺失或较低,使发达国家有可能将不符合本国环境保护要求的产业与生产技术转移到中国。另外,有的外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不注意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这些都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据统计,2007年外资企业中污染密集型行业所占的比重将近31.8%,约合全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总资产的36.23%,外商直接投资于制造业的企业中30%以上分布于污染密集型产业。
三、结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我国迫切需要对外资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估,从盲目地注重fdi的数量,到全面地考虑fdi的质量以保障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fdi质量评价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较少,缺乏对fdi质量内涵的科学界定,且仅从理论上就fdi影响的某一或几个角度来分析利用fdi质量,尚未形成系统评价标准。综合以往文献来看,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质量应从两方面把握,即引进fdi的水平和利用fdi的效应,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实现外商直接投资可持续发展的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洁、许罗丹:中国工业部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1999(2).
[2] 魏彦莉、郭继鸣、梁红霞:基于dea方法的利用外资质量的综合评价[j].电子科技大学(社科版),2009(11).
[3] 朱晓菁、韩福荣:我国利用外资质量评析[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2).
[4] 傅元海、彭民安:中国利用fdi质量评价标准研究[j].求索,2007(11).
[5] 陈自芳:提升fdi外溢效应及引进外资质量的定量化探索[j].学术研究,2005(10).
[6] 徐春骐、王春法:外商直接投资质量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2007(3).
【关键词】 fdi 质量 评价
一、fdi质量的主要评价方法综述
1、fdi质量内涵的界定
国内外学术界对fdi质量内涵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较少。早期一些学者的研究仅从溢出效应这一项指标来衡量中国利用fdi的质量。如何洁借鉴feder(1982)的模型,把生产部门划分为国内生产部门与外商企业部门,用生产函数的方法量化评价了我国工业部门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在此基础上,张建华和欧阳轶雯阐述了fdi技术外溢的发生渠道及溢出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基本计量模型对经济增长核算方法加以解释及实证研究。近来fdi研究的重点由量的因素扩展到质的因素,更多学者开始关注fdi对东道国所做的贡献,或fdi为东道国带来的收益。kumar认为fdi的质量是对东道国技术、出口、产业结构、r&d、企业管理知识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类似地,魏彦莉等学者进一步将利用外资质量界定为某一时期内通过外资引进对实现本地区战略目标所做的贡献力。结合和谐社会的引资目标,构建利用外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利用外资规模、外资产业结构、经济社会效益和技术进步四项主要指标。他们的研究从fdi的正面效应肯定了中国利用fdi的质量,片面地忽略了东道国利用fdi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
上述观点多是笼统地分析fdi的质量,没有将引进fdi的质量和fdi的利用质量区分开来。朱晓菁、韩福荣在《我国利用外资质量评析》一文中将利用外资质量定义为引进和利用外资对利用方要求满足的程度,明确提出了引进fdi质量和利用fdi质量两大概念。鉴于fdi可能或实际为东道国带来的收益,傅元海、彭民安进一步界定了fdi质量的内涵,将fdi产生的收益划分为潜在收益和实际收益两大类型。具体而言,潜在收益反映流入fdi的投资水平,实际收益则体现东道国对引进fdi的利用效应。流入fdi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利用fdi的效果,与之相对应地,fdi的利用效应越高越有利于引进高水平、高质量的fdi。
2、fdi质量的主要评价标准
目前,针对fdi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多侧重于评价利用fdi的质量,却忽略了fdi本身的质量。国外学者kumar所提出的fdi质量评价指标具体包括四大板块,即子公司产出的本地化程度、对现代产业发展的贡献、出口导向的范围和子公司的研发活动。库玛尔总体把握了fdi对东道国造成影响的最重要的几个方面,但还缺少一些能反映东道国引资目标和意义的指标,如环境友好、人力资源开发及企业管理知识等。在国内,陈自芳提出的外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分为两大层次,fdi直接对本国经济的推进作用和fdi对本国产业的效应影响。具体而言,fdi对东道国经济的显性影响涉及fdi对东道国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升级、出口创汇、人力资源开发、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fdi对东道国经济的隐性影响可以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和产业的关联效应的视角来衡量。该评价标准突出了技术、知识的溢出和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目前国内评价fdi质量较为全面的指标体系。但是这一评价指标体系也忽略了一些重要方面,如fdi的投资分布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国内固定资本存量以及技术研发创新等方面的影响。另外,对各指标赋予主观权重,由于缺少某些统计数据的支撑,暂未能较为客观地评价fdi的质量。
另有学者徐春骐和王春法尝试从引进fdi质量的角度出发,对我国16个主要外资来源国家和地区fdi质量进行了评价。在科技产出与技术水平、fdi质量与其母国技术水平正相关的前提假设下,提出了以科技产出与影响大小代替技术水平的间接评价fdi质量的方法,并就我国引进fdi策略选择问题,提出引进fdi应该以外资技术能够向中资企业转移,弥补我国技术缺口为标准。使用的指标包括r&d费用支出(gerd)、r &d投入强度gerd/ gdp、总技术人员、三类专利数、oecd 成员国在r &d 高集中行业航空、电子、办公机具与计算机、制药业和仪器业的贸易份额。该评价标准注重对技术投入产出的衡量,仅从单一方面反映投资母国的fdi水平,相对较片面。
二、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质量的综合评价标准
基于以往研究成果,fdi的质量应包括引进fdi的水平和利用fdi的效应(如图1)。一方面,主要通过fdi的投入规模、资金来源、投资方式、投资领域及其区域分布等方面来反映引进fdi的水平,这是进一步提高利用fdi质量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利用fdi的效应是指fdi对东道国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评价利用外资效应的优劣,不能仅局限于外资投入项目的经济利益,而应研究fdi对产业调整、技术溢出、环境保护等多方面所造成的关联效应。
1、引进fdi的水平
(1)投入规模。fdi的资金和项目投入是衡量fdi质量的基本要素。中国大规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总体规模从1979年的17.69亿美元到2008年的923.95亿美元,近30年间增长了近52.23倍。2000年以后,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势趋向稳定,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占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始终保持在95%左右。2008年,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514家,同比下降27.35%,为1997年以来出现的最大降幅。而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23.9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58%,显然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资金规模有所提高。
(2)资金来源。资金来源结构反映跨国直接投资的垄断与竞争程度。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欧美其他国家投资的增加,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格局已出现多元化的趋势。2007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并未对国际投资带来较大影响,除来自韩国和维尔京群岛的投资明显下降外,其他国家/地区均有所上升,包括受金融危机波及的发达国家。美国、欧盟及日本实际对华投资金额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2.54%、1.76%和30.12%。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资金来源多元化能有效避免单个或少数跨国公司对国内市场的垄断控制及对民族企业的排挤效应。
(3)投资方式。投资方式决定了外资的进入策略。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内资金供应十分短缺,加上国家政策的限制,合作经营企业是外商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形式。1986年政府出台《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大力鼓励发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资经营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放松、市场机制程度的加深以及在当地经营经验的积累,外商独资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截至2008年独资经营企业占78.3%,合资经营企业占18.7%,合作经营企业占2%。由合作、合资到独资为主的投资方式转换,体现了外商由最初的试探性进入向大规模进入的转变,同时伴随涉及领域广泛和技术含量提升都会影响fdi的质量。
(4)投资领域。外资投向领域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随着中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投资环境的逐步完善,外商在制造业的投资日益增多,投资产业结构也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近年来,fdi开始向第三产业倾斜,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服务业2008年实际吸收外资381.20亿美元,同比增长24.23%,占非金融领域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41.26%,同比增长0.26个百分点,我国的房地产业逐渐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新热点。
(5)区域分布。投资地区分布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外商在华直接投资,无论是按流量还是按存量来衡量,其区域流向极不平衡。这一状况与中国的区域开发政策、地理区位、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在区位上出现了从南到北、由东到西逐步推进的趋势,但20 世纪8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分布的格局至今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在沿海地区的投资,累计仍占全部投资额的近九成。这种利用外资的巨大差异不可避免地强化了日益扩大的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从而形成了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距上的“马太效应”。
2、利用fdi的效应
(1)经济效益。fdi对gdp增长的贡献是反映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增长效应的主要指标之一。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与1978年相比,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82倍多,fdi存量占中国gdp的比例持续稳步增长。fdi在中国工业的迅速扩张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外商投资企业已逐步成为重要产出来源,在中国工业产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93年的8.4%,增加到2007年的25.17%。与此同时,外资企业成为我国贸易增长的重要源泉。截至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为12547.8亿美元,同比增长21.07%,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比重57.72%。
(2)产业调整。fdi对产业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一批相关联生产企业的发展,并将其带入国际市场,使我国企业能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出口商品结构的转变必然引起国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促进了国内产品结构的调整,逐步实现由传统的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变,从总体上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向具有更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经济结构转化。
(3)技术转移。外商直接投资是技术转移的重要渠道和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主要通过技术贸易,以设备进口的方式引进技术,而外资的进入改变了这种格局。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国共登记技术引进合同4955份,合同总金额126.0亿美元,同比增长21.1%。另一方面,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投资中国高技术行业等新的领域,并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这对我国的技术创新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我国不仅在经济上得到了实惠, 而且得到了更多的先进技术和专业管理经验等一系列“溢出收益”。
(4)人力开发。外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2007年对同期全国城镇就业新增数的贡献率达到9.5%,一定程度缓解了我国就业的压力,起到了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逐渐将投资转向电子和通信设备等附加价值高、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高的行业,相应地也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型岗位。通过国际平台上人才和信息的流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迅速传播,从而孕育了一批新型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专家。
(5)资源环境。随着外商对华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我国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也日渐凸显。由于环保标准的缺失或较低,使发达国家有可能将不符合本国环境保护要求的产业与生产技术转移到中国。另外,有的外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不注意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这些都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据统计,2007年外资企业中污染密集型行业所占的比重将近31.8%,约合全国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总资产的36.23%,外商直接投资于制造业的企业中30%以上分布于污染密集型产业。
三、结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我国迫切需要对外资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估,从盲目地注重fdi的数量,到全面地考虑fdi的质量以保障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fdi质量评价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较少,缺乏对fdi质量内涵的科学界定,且仅从理论上就fdi影响的某一或几个角度来分析利用fdi质量,尚未形成系统评价标准。综合以往文献来看,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质量应从两方面把握,即引进fdi的水平和利用fdi的效应,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实现外商直接投资可持续发展的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洁、许罗丹:中国工业部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文汇,1999(2).
[2] 魏彦莉、郭继鸣、梁红霞:基于dea方法的利用外资质量的综合评价[j].电子科技大学(社科版),2009(11).
[3] 朱晓菁、韩福荣:我国利用外资质量评析[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2).
[4] 傅元海、彭民安:中国利用fdi质量评价标准研究[j].求索,2007(11).
[5] 陈自芳:提升fdi外溢效应及引进外资质量的定量化探索[j].学术研究,2005(10).
[6] 徐春骐、王春法:外商直接投资质量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