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的界定及其形态、特点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7 09:05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外包(outsourcing)这种新的贸易形态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将其作为促进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和合理布局的原动力来研究。对外包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认清和把握在新的国际分工形势下的定位,以便能在国际分工中获取最大比较利益。
关键词:外包界定;外包形态;外包特点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pay attentions to outsourcing this new trade form take it as prime power furthering subdivision and rational layout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gh study on outsourcing is helpful to see clearly and hold location under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so as to get great profit.
key words:outsourcing definition; outsourcing form; outsourcing characteristic
一、外包的起源及研究发展
20世纪后半期以来,微电子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企
业每周只需几小时的计算机用量,自备计算机成本过于高昂。在此情况下,这些企业便寻求外界帮助,使用其他公司的计算机,并按时计费,从而为企业节省了投资成本。这种现象起初被称为外部资源应用(outside source using),以后逐步演变为外包(outsourcing)。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包逐渐被应用到企业的其他方面,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生产流程等。
理论界对外包的广泛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们观察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贸易增长要快于世界gdp增长,于是便探讨导致该现象的原因。由于当时正值贸易自由化盛行,各国间制造品关税大约平均降低了11%,因此部分学者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归功于贸易自由化。但事实上该时期制造品的出口占gdp的份额却在以3.4倍的速度增长,仅靠关税降低很难达到这一速度,因此贸易自由化并不是世界贸易迅速增长的唯一原因(yi,2002)。
后来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生产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起了重要作用。于是大量关于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原因的研究便集中于对企业生产组织模式的研究,因此引起组织生产方式变化的外包便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
二、外包的界定
(一)国外学者对外包的界定
在相关的国外文献中,学者对外包的界定侧重不同。krugman等(1995)将外包称为价值链切片(slice-up of the value-chain),即将产品生产过程分解为许多在地理上分离的步骤。即将一件商品的生产分为几个阶段,各生产阶段被安排在不同地点进行,且每一生产阶段都能产生增值。
feenstra等(1996,1998)认为外包就是一个生产非一体化(disintegr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的过程。他们认为外包是在国外进行的制造或服务活动,而且这些活动必须和国内的活动相结合才能生产最终产品。他们还将传统意义上的外包概念进行扩展,认为中间投入产品的类型不仅仅是指零部件,也包括通过合同获得的最终产品。
yeats(1998)提出全球生产分享的概念(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他认为全球生产分享就是制造过程的国际化,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参与到同一商品的制造中来。由于产品的每个生产模块都能被放在最有效和具有最低成本的地点进行,因而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由于生产国际化在经济活动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各国间的经济依赖也在不断加强。
hummels等(1998,2001)认为外包是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的微观体现,外包是对产品各阶段生产地点的重新选择,地点的选择范围可以是国内也可以是全球。外包属于公司层面的活动,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劳动、资本和技术都是可以转移的。垂直专业化则属于国家层面的活动,它是对国家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选择。
jones等(2000,2001,2004,2005)倾向于使用“碎裂”(fragmentation)表达外包这种现象。他们所说的“碎裂”是指原先最终产品的一体化生产过程被分为两个或更多部分,每个部分按照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原理被分配到不同国家生产,生产的分解活动需要有服务活动的支持。他们重点关注的并不是产品生产在地理空间上的分解,而是生产模块(production blocks)和服务联系(service links)对生产过程中的规模报酬递增是如何起作用的。他们认为只有分解后的生产模块以及在各生产模式间起纽带作用的服务联系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外包活动才有可能发生。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外包界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多数对外包的定义主要从制造产品生产角度出发,认为外包是将原先在一个地点、一个企业内可以完成的产品生产分散到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地点进行,这种分解主要是产品生产价值链上的分解。当外包模式应用到服务领域,产品生产的分解就发展到企业价值链的分解。但无论是对产品价值链的分解还是对企业价值链的分解,分解后的每一生产活动都必须能够产生增值。
(二)国内学者对外包的界定
国内理论界对外包的界定多是沿袭国外而来,由于翻译上的出入,表达术语呈现多样化。诸如生产的非一体化、垂直专业化、外包、资源外包、资源外购等。刘志彪等(2001)认为外包是指跨国公司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主动把一些在本国生产缺乏竞争优势的零部件生产阶段,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自己则集中精力生产某种商品的核心部分,利用自己在管理、品牌、市场、研究开发以及系统集成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全球采购、生产和营销的活动。
严勇等(1999)则认为外包是企业把一些重要但非核心的业务职能委托给公司外部的高级承包商,而把企业内部的知识和资源集中于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上,为顾客提供最大的价值和满足。
刘亮亮、王正斌(2005)对生产外包(manufacturing outsourcing)进行定义。生产外包,即“代工”,是指客户将本是在其内部完成的生产制造活动、职能或流程交给企业外部的另一方来完成。定义中的“客户”是指作为买主的公司,即委托制造企业;“企业外部的另一方”是指供应商,即代工企业。卢岩(2005)认为外包广义上是指企业与第三方签订合约,委托第三方为其提供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产品或服务,或者委托第三方为其提供以委托企业品牌出售的产品或服务。
以上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外包的理解主要是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认为外包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行为选择,而很少考虑外包也是国家间进行垂直分工的体现,他们更强调企业通过外包活动赢得竞争优势这一观念。
(三)本文对外包的界定
在国内外对外包界定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外包是企业在产品生产或服务方面所采取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它是企业为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对生产的重新安排,即将原先企业内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变为企业间专业化的生产模式,将原来企业内部的职能分工或产品价值链上的生产分工转变为企业间的分工,甚至是地区间、国家间的分工。企业专业化生产是通过外包对产品价值链或企业价值链分解实现,并按照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原理进行。当外包活动跨越国境,就体现为各国在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垂直分工。
外包活动既包括同一国境内跨越企业边界的活动,也包括同一企业边界内跨越国境的活动。跨越国境的外包活动称为离岸外包,这种外包活动体现了各国或地区间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并体现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该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在贸易的商品结构上则表现为中间品贸易。外包各方的联系纽带一般是合约,包括价格合约与不完全合约①。此外,外包活动要能提高企业的利益,否则企业不会采取外包的方式。
外包的产品种类可以是制造类产品,也可以是服务类产品;制造类产品可以是中间零部件,也可以是整件产品。但不管是何种产品,从产品最初的理念设计到最终在市场上销售,产品价值链上的各价值环节至少要由两个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参与。企业间的生产协作可以是产品生产制造环节的协作,也可以是产品设计、营销与生产制造环节间的协作,也可以是对企业管理职能的协作。
综上所述,对外包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外包是指原先一体化的产品生产现在被分解成不同的阶段进行,并且各生产阶段被安排在不同的地点进行;狭义的外包则是指原先一体化的生产活动被分解后,各生产阶段被安排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其中至少有一个生产阶段的产品需要跨境两次以上,即有出口复进口或进口复出口的活动。
三、外包的表现形态
(一) 外包的分类
1.按工作性质分类
外包业务按工作性质可分为“蓝领外包”和“白领外包”。“蓝领外包”是指产品制造过程的外包。“白领外包”亦称“服务外包”,是指技术开发与支持(如软件开发、产品设计等)和其他服务活动(如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各类资源管理、仓储运输物流管理、企业运营流程管理、服务管理等)的外包。其中技术开发与支持的外包一般采用一次性项目合同的方式寻求第三方专业公司的服务,称为“合同外包”;其他服务活动的外包多通过签订长期合同的方式交由专业外包提供商进行,称为“职能外包”。
目前,服务外包广泛应用于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客户服务、研发、产品设计等众多领域,服务层次不断提高,服务附加值明显增大。根据美国邓百氏公司的调查,全球的企业外包领域中扩张最快速的是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媒体公关管理、客户服务、市场营销。
2.按涉及领域分类
外包业务按其涉及的领域可以分为生产外包、销售外包、脑力资源外包(研发、咨询和培训)、网络管理外包、财务管理外包、人力资源外包、物流管理外包、办公管理外包、客户关系管理外包等。外包业务大概有一半发生在制造业领域,另一半则是体现更高技术支持的领域,如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和电子通信系统的管理、产品研究和设计、工程设计和模具、客户服务中心、内部商业运作(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收支和借贷)。
3.按跨越区域分类
外包业务按其跨越地域范围分,可以分为本国内外包和离岸外包。本国内外包指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商为在本国内注册的企业,强调的是外包对国内资源的重新配置;而离岸外包指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商是在外国注册的企业,强调的是外包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
4.按联系方式分类
外包业务按发包方与提供商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分为合同外包与公平交易。合同外包是指外包企业通过不完全合约与提供商建立交易关系。提供商要按照合同要求组织生产,为外包企业提供专用产品。公平交易是指提供商为市场供应标准的零部件产品或服务,外包企业直接到市场寻找适合自身需要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外包企业和提供商是通过价格合约联系在一起的。
(二)几种常见的外包形式
外包
it外包(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 ito),就是客户将全部或部分it工作包给专业性公司完成的服务模式。客户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it专业化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对外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目前,it领域常见的外包大体有系统运营、网络设计/开发和管理、应用系统设计/开发和维护、数据中心托管、安全服务、it培训、系统集成、信息技术顾问、业务过程管理、用户支持、系统支持/恢复服务及其他(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耗材管理等)。
2.业务流程外包(bpo)
业务流程外包是全球化行业分工的一种新形式。企业将一些重复性的非核心的管理及运营流程外包给专业服务商,利用企业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运营方式。
与ito关注软件编程、测试等简单工作不同,bpo则是指企业将自己辅助甚至关键的业务系统委托给专业服务公司,由专业服务公司按照双方协定的要求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也就是说,bpo更加关注企业内部运作或客户的后台活动。因此,bpo对外包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要求更高,利润空间更大。
bpo业务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世界500强企业在全球掀起“新千年公司发展新模式”的bpo浪潮,大量中型企业也开始采用bpo,内容涉及金融、保险、医疗、人力资源、资产管理、顾客关系和营销领域。近些年来,中国的bpo市场强劲增长,每年的增长速度都保持在30%以上,中国正在成为从事bpo业务的主要国家之一。
3.人力资源外包
人力资源外包被视为是增长的发动机,人力资源外包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引进新鲜血液,使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每个岗位都能选到最合适的员工等等。当然,涉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力资源业务不能外包,如薪酬管理、核心技术部门等。专业技术人员是公司竞争力的源泉,一旦把他们外包出去,不仅使公司失去竞争力,而且容易泄露技术机密。
我国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后发优势引起了美国跨国公司的高度重视。他们越来越认识到,开拓中国市场,特别是大陆市场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如此,对于侧重文化管理的跨国公司而言,文化冲突的最佳解决方案就是人力资源的外包。
呼叫中心是业务流程外包的一种形式,是指公司接听客户电话,接收顾客电邮、传真、信函的办公室。这种客户服务可以外包给另外一家企业。例如quick财务软件公司把客户服务工作交给一家印度企业来完成,以求降低成本。
5.后勤办公室(back office)
顾名思义,就是为公司日常运作提供后勤服务的部门,通常是指信息技术、会计、人力资源等部门。这些后勤服务的外包就被称为后勤办公外包(back office outsourcing)。
四、外包的发展特点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越来越趋于网络化的模式,在具体形式上就表现为外包的形式。外包这种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了以下特点和趋势:
(一)由最初在制造领域的普遍应用逐渐向服务领域的普遍应用发展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制造产品的物理分割变得容易。原先要在一条流水生产线上完成的生产现在可以分开来进行,由不同的生产模块实现最终产品的完成。比较优势原理因此得以在更深入的范围应用,各生产模块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被安排到与之要素需求或生产率需求相适应的国家或地区进行,从而使外包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制造业率先发展起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原先一些为非贸易品部门的服务部门现在也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加上发展中国家在通信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落后局面得到改善,以及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使得发达国家的企业为降低服务生产成本,将原先一些在本国内完成的服务项目,比如呼叫中心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如果说制造产品生产的外包是对产品价值链的分解,那么服务外包这种生产组织模式则是对企业职能价值链的分解。
(二)离岸外包逐渐成为外包的主要形式
最初,外包生产组织方式主要是在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小范围内进行,最终产品生产商也只能在较小市场范围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随着运输成本的降低和贸易壁垒的降低,生产商进行资源搜寻和匹配的范围逐步扩大,最终跨越国家边界,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最佳资源配置②。
(三)在外包参与主体中,发达国家多为发包方,而发展中国家多为承包方
外包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比较优势原理在产品价值链和企业价值链上的应用。发达国家运用自身在技术研发和资本雄厚上的优势,掌握价值链的核心技术环节,这些环节都是附加值高、资本投入量大的环节,然后将非技术核心、附加值低的环节外包到发展中国家,运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从而形成了发达国家为发包方,发展中国家为承包方的外包发展格局。
注释:
① 价格合约约束的主要是标准生产的产品交易,不完全合约约束的主要是需要专用投资的产品交易。
② 在这里探讨的只是外包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的特点,并不排除特殊情况,比如最早的美墨边境的外包生产组织方式,就是离岸外包的形式。
参考文献:
[1] 李自如,徐姝,姜华彪.企业资源外包运作与管理研究.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
[2] 刘亮亮,王正斌.代工企业在跨国生产外包中的决策模型及风险因素分析.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5,10(2): 122-125.
[3] 刘志彪.经济国际化的模式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8):11-17.
[4] 刘志彪,吴福象.全球化经济中的生产非一体化.中国工业经济,2005(7):12-19.
[5] 卢岩.国际生产体系下的企业外包管理.集团经济研究,2005(6):78-79.
[6] 严勇,王康元.业务外包的迅速发展及其理论解释.南方经济,1999(9):68-69.
[7] 尹建华,苏敬勤,王兆华.资源外包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评述.科研管理,2003(5).
[8] feenstra, robert.“integration of tra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12-#4, 1998:31-50.
[9] feenstra, robert and gordon hanson . “globalization, outsourcing, and wage inequa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86-#2, 1996:240-245.
[10]hummels, david, jun ishii, and kei-mu yi.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54-#1, 2001:75-96.
[11]jones, ronald.“private interests and government policy in a global world”.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16-#2, 2000:243-256.
[12]jones, ronald w.“immigration vs outsourcing: effects on labor market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5(14):105-14.
[13]jones, ronald, henryk kierzkowski, and chen lurong . “what does evidence tell us about fragmentation and outsourcing?”,hei working paper no:09/2004.
[14]jones, ronald w. and sugata marjit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 91, 2001:363-66.
[15]krugman, paul. “growing world trad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brookings paper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5(1):327-377.
[16]yeats, alexander (1998)“just how big is global production sharing?”, the world bank,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871, jan.
关键词:外包界定;外包形态;外包特点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pay attentions to outsourcing this new trade form take it as prime power furthering subdivision and rational layout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gh study on outsourcing is helpful to see clearly and hold location under 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ur,so as to get great profit.
key words:outsourcing definition; outsourcing form; outsourcing characteristic
一、外包的起源及研究发展
20世纪后半期以来,微电子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企
业每周只需几小时的计算机用量,自备计算机成本过于高昂。在此情况下,这些企业便寻求外界帮助,使用其他公司的计算机,并按时计费,从而为企业节省了投资成本。这种现象起初被称为外部资源应用(outside source using),以后逐步演变为外包(outsourcing)。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包逐渐被应用到企业的其他方面,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生产流程等。
理论界对外包的广泛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们观察到20世纪60年代世界贸易增长要快于世界gdp增长,于是便探讨导致该现象的原因。由于当时正值贸易自由化盛行,各国间制造品关税大约平均降低了11%,因此部分学者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归功于贸易自由化。但事实上该时期制造品的出口占gdp的份额却在以3.4倍的速度增长,仅靠关税降低很难达到这一速度,因此贸易自由化并不是世界贸易迅速增长的唯一原因(yi,2002)。
后来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生产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起了重要作用。于是大量关于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原因的研究便集中于对企业生产组织模式的研究,因此引起组织生产方式变化的外包便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
二、外包的界定
(一)国外学者对外包的界定
在相关的国外文献中,学者对外包的界定侧重不同。krugman等(1995)将外包称为价值链切片(slice-up of the value-chain),即将产品生产过程分解为许多在地理上分离的步骤。即将一件商品的生产分为几个阶段,各生产阶段被安排在不同地点进行,且每一生产阶段都能产生增值。
feenstra等(1996,1998)认为外包就是一个生产非一体化(disintegr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的过程。他们认为外包是在国外进行的制造或服务活动,而且这些活动必须和国内的活动相结合才能生产最终产品。他们还将传统意义上的外包概念进行扩展,认为中间投入产品的类型不仅仅是指零部件,也包括通过合同获得的最终产品。
yeats(1998)提出全球生产分享的概念(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他认为全球生产分享就是制造过程的国际化,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参与到同一商品的制造中来。由于产品的每个生产模块都能被放在最有效和具有最低成本的地点进行,因而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由于生产国际化在经济活动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各国间的经济依赖也在不断加强。
hummels等(1998,2001)认为外包是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的微观体现,外包是对产品各阶段生产地点的重新选择,地点的选择范围可以是国内也可以是全球。外包属于公司层面的活动,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劳动、资本和技术都是可以转移的。垂直专业化则属于国家层面的活动,它是对国家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选择。
jones等(2000,2001,2004,2005)倾向于使用“碎裂”(fragmentation)表达外包这种现象。他们所说的“碎裂”是指原先最终产品的一体化生产过程被分为两个或更多部分,每个部分按照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的原理被分配到不同国家生产,生产的分解活动需要有服务活动的支持。他们重点关注的并不是产品生产在地理空间上的分解,而是生产模块(production blocks)和服务联系(service links)对生产过程中的规模报酬递增是如何起作用的。他们认为只有分解后的生产模块以及在各生产模式间起纽带作用的服务联系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外包活动才有可能发生。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外包界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多数对外包的定义主要从制造产品生产角度出发,认为外包是将原先在一个地点、一个企业内可以完成的产品生产分散到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地点进行,这种分解主要是产品生产价值链上的分解。当外包模式应用到服务领域,产品生产的分解就发展到企业价值链的分解。但无论是对产品价值链的分解还是对企业价值链的分解,分解后的每一生产活动都必须能够产生增值。
(二)国内学者对外包的界定
国内理论界对外包的界定多是沿袭国外而来,由于翻译上的出入,表达术语呈现多样化。诸如生产的非一体化、垂直专业化、外包、资源外包、资源外购等。刘志彪等(2001)认为外包是指跨国公司根据比较优势的原则,主动把一些在本国生产缺乏竞争优势的零部件生产阶段,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自己则集中精力生产某种商品的核心部分,利用自己在管理、品牌、市场、研究开发以及系统集成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全球采购、生产和营销的活动。
严勇等(1999)则认为外包是企业把一些重要但非核心的业务职能委托给公司外部的高级承包商,而把企业内部的知识和资源集中于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上,为顾客提供最大的价值和满足。
刘亮亮、王正斌(2005)对生产外包(manufacturing outsourcing)进行定义。生产外包,即“代工”,是指客户将本是在其内部完成的生产制造活动、职能或流程交给企业外部的另一方来完成。定义中的“客户”是指作为买主的公司,即委托制造企业;“企业外部的另一方”是指供应商,即代工企业。卢岩(2005)认为外包广义上是指企业与第三方签订合约,委托第三方为其提供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产品或服务,或者委托第三方为其提供以委托企业品牌出售的产品或服务。
还有其他一些关于外包的定义:(1)外包是企业将某种创造价值较低的、非核心的任务及其控制权交由那些能比自己更有效率完成该任务的外部专业生产商,并与其形成资源互补的战略联盟,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管理活动;(2)外包是在企业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而把其他资源借助于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予以整合,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绩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企业对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上述概念是将外包定义为企业层面的活动,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活动,企业通过外包活动,可以有效利用和整合外部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获取长期的竞争优势。
以上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外包的理解主要是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认为外包是企业管理活动中的行为选择,而很少考虑外包也是国家间进行垂直分工的体现,他们更强调企业通过外包活动赢得竞争优势这一观念。
(三)本文对外包的界定
在国内外对外包界定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外包是企业在产品生产或服务方面所采取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它是企业为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对生产的重新安排,即将原先企业内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变为企业间专业化的生产模式,将原来企业内部的职能分工或产品价值链上的生产分工转变为企业间的分工,甚至是地区间、国家间的分工。企业专业化生产是通过外包对产品价值链或企业价值链分解实现,并按照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原理进行。当外包活动跨越国境,就体现为各国在企业生产活动中的垂直分工。
外包活动既包括同一国境内跨越企业边界的活动,也包括同一企业边界内跨越国境的活动。跨越国境的外包活动称为离岸外包,这种外包活动体现了各国或地区间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并体现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该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在贸易的商品结构上则表现为中间品贸易。外包各方的联系纽带一般是合约,包括价格合约与不完全合约①。此外,外包活动要能提高企业的利益,否则企业不会采取外包的方式。
外包的产品种类可以是制造类产品,也可以是服务类产品;制造类产品可以是中间零部件,也可以是整件产品。但不管是何种产品,从产品最初的理念设计到最终在市场上销售,产品价值链上的各价值环节至少要由两个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参与。企业间的生产协作可以是产品生产制造环节的协作,也可以是产品设计、营销与生产制造环节间的协作,也可以是对企业管理职能的协作。
综上所述,对外包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外包是指原先一体化的产品生产现在被分解成不同的阶段进行,并且各生产阶段被安排在不同的地点进行;狭义的外包则是指原先一体化的生产活动被分解后,各生产阶段被安排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其中至少有一个生产阶段的产品需要跨境两次以上,即有出口复进口或进口复出口的活动。
三、外包的表现形态
(一) 外包的分类
1.按工作性质分类
外包业务按工作性质可分为“蓝领外包”和“白领外包”。“蓝领外包”是指产品制造过程的外包。“白领外包”亦称“服务外包”,是指技术开发与支持(如软件开发、产品设计等)和其他服务活动(如客户关系管理、企业各类资源管理、仓储运输物流管理、企业运营流程管理、服务管理等)的外包。其中技术开发与支持的外包一般采用一次性项目合同的方式寻求第三方专业公司的服务,称为“合同外包”;其他服务活动的外包多通过签订长期合同的方式交由专业外包提供商进行,称为“职能外包”。
目前,服务外包广泛应用于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保险、会计、客户服务、研发、产品设计等众多领域,服务层次不断提高,服务附加值明显增大。根据美国邓百氏公司的调查,全球的企业外包领域中扩张最快速的是it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媒体公关管理、客户服务、市场营销。
2.按涉及领域分类
外包业务按其涉及的领域可以分为生产外包、销售外包、脑力资源外包(研发、咨询和培训)、网络管理外包、财务管理外包、人力资源外包、物流管理外包、办公管理外包、客户关系管理外包等。外包业务大概有一半发生在制造业领域,另一半则是体现更高技术支持的领域,如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和电子通信系统的管理、产品研究和设计、工程设计和模具、客户服务中心、内部商业运作(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收支和借贷)。
3.按跨越区域分类
外包业务按其跨越地域范围分,可以分为本国内外包和离岸外包。本国内外包指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商为在本国内注册的企业,强调的是外包对国内资源的重新配置;而离岸外包指产品或服务的提供商是在外国注册的企业,强调的是外包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
4.按联系方式分类
外包业务按发包方与提供商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分为合同外包与公平交易。合同外包是指外包企业通过不完全合约与提供商建立交易关系。提供商要按照合同要求组织生产,为外包企业提供专用产品。公平交易是指提供商为市场供应标准的零部件产品或服务,外包企业直接到市场寻找适合自身需要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外包企业和提供商是通过价格合约联系在一起的。
(二)几种常见的外包形式
外包
it外包(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 ito),就是客户将全部或部分it工作包给专业性公司完成的服务模式。客户整合利用其外部最优秀的it专业化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增强对外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管理模式。目前,it领域常见的外包大体有系统运营、网络设计/开发和管理、应用系统设计/开发和维护、数据中心托管、安全服务、it培训、系统集成、信息技术顾问、业务过程管理、用户支持、系统支持/恢复服务及其他(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耗材管理等)。
2.业务流程外包(bpo)
业务流程外包是全球化行业分工的一种新形式。企业将一些重复性的非核心的管理及运营流程外包给专业服务商,利用企业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运营方式。
与ito关注软件编程、测试等简单工作不同,bpo则是指企业将自己辅助甚至关键的业务系统委托给专业服务公司,由专业服务公司按照双方协定的要求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也就是说,bpo更加关注企业内部运作或客户的后台活动。因此,bpo对外包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要求更高,利润空间更大。
bpo业务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世界500强企业在全球掀起“新千年公司发展新模式”的bpo浪潮,大量中型企业也开始采用bpo,内容涉及金融、保险、医疗、人力资源、资产管理、顾客关系和营销领域。近些年来,中国的bpo市场强劲增长,每年的增长速度都保持在30%以上,中国正在成为从事bpo业务的主要国家之一。
3.人力资源外包
人力资源外包被视为是增长的发动机,人力资源外包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引进新鲜血液,使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每个岗位都能选到最合适的员工等等。当然,涉及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力资源业务不能外包,如薪酬管理、核心技术部门等。专业技术人员是公司竞争力的源泉,一旦把他们外包出去,不仅使公司失去竞争力,而且容易泄露技术机密。
我国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后发优势引起了美国跨国公司的高度重视。他们越来越认识到,开拓中国市场,特别是大陆市场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如此,对于侧重文化管理的跨国公司而言,文化冲突的最佳解决方案就是人力资源的外包。
4.呼叫中心(call center)
呼叫中心是业务流程外包的一种形式,是指公司接听客户电话,接收顾客电邮、传真、信函的办公室。这种客户服务可以外包给另外一家企业。例如quick财务软件公司把客户服务工作交给一家印度企业来完成,以求降低成本。
5.后勤办公室(back office)
顾名思义,就是为公司日常运作提供后勤服务的部门,通常是指信息技术、会计、人力资源等部门。这些后勤服务的外包就被称为后勤办公外包(back office outsourcing)。
四、外包的发展特点分析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分工的不断细化,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越来越趋于网络化的模式,在具体形式上就表现为外包的形式。外包这种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呈现了以下特点和趋势:
(一)由最初在制造领域的普遍应用逐渐向服务领域的普遍应用发展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制造产品的物理分割变得容易。原先要在一条流水生产线上完成的生产现在可以分开来进行,由不同的生产模块实现最终产品的完成。比较优势原理因此得以在更深入的范围应用,各生产模块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被安排到与之要素需求或生产率需求相适应的国家或地区进行,从而使外包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制造业率先发展起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原先一些为非贸易品部门的服务部门现在也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加上发展中国家在通信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落后局面得到改善,以及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素质和技能的提高,使得发达国家的企业为降低服务生产成本,将原先一些在本国内完成的服务项目,比如呼叫中心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如果说制造产品生产的外包是对产品价值链的分解,那么服务外包这种生产组织模式则是对企业职能价值链的分解。
(二)离岸外包逐渐成为外包的主要形式
最初,外包生产组织方式主要是在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小范围内进行,最终产品生产商也只能在较小市场范围进行资源的最优配置。随着运输成本的降低和贸易壁垒的降低,生产商进行资源搜寻和匹配的范围逐步扩大,最终跨越国家边界,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最佳资源配置②。
(三)在外包参与主体中,发达国家多为发包方,而发展中国家多为承包方
外包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比较优势原理在产品价值链和企业价值链上的应用。发达国家运用自身在技术研发和资本雄厚上的优势,掌握价值链的核心技术环节,这些环节都是附加值高、资本投入量大的环节,然后将非技术核心、附加值低的环节外包到发展中国家,运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从而形成了发达国家为发包方,发展中国家为承包方的外包发展格局。
注释:
① 价格合约约束的主要是标准生产的产品交易,不完全合约约束的主要是需要专用投资的产品交易。
② 在这里探讨的只是外包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的特点,并不排除特殊情况,比如最早的美墨边境的外包生产组织方式,就是离岸外包的形式。
参考文献:
[1] 李自如,徐姝,姜华彪.企业资源外包运作与管理研究.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1).
[2] 刘亮亮,王正斌.代工企业在跨国生产外包中的决策模型及风险因素分析.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5,10(2): 122-125.
[3] 刘志彪.经济国际化的模式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8):11-17.
[4] 刘志彪,吴福象.全球化经济中的生产非一体化.中国工业经济,2005(7):12-19.
[5] 卢岩.国际生产体系下的企业外包管理.集团经济研究,2005(6):78-79.
[6] 严勇,王康元.业务外包的迅速发展及其理论解释.南方经济,1999(9):68-69.
[7] 尹建华,苏敬勤,王兆华.资源外包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评述.科研管理,2003(5).
[8] feenstra, robert.“integration of trade and dis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12-#4, 1998:31-50.
[9] feenstra, robert and gordon hanson . “globalization, outsourcing, and wage inequa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86-#2, 1996:240-245.
[10]hummels, david, jun ishii, and kei-mu yi.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54-#1, 2001:75-96.
[11]jones, ronald.“private interests and government policy in a global world”.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16-#2, 2000:243-256.
[12]jones, ronald w.“immigration vs outsourcing: effects on labor market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5(14):105-14.
[13]jones, ronald, henryk kierzkowski, and chen lurong . “what does evidence tell us about fragmentation and outsourcing?”,hei working paper no:09/2004.
[14]jones, ronald w. and sugata marjit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fragment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 91, 2001:363-66.
[15]krugman, paul. “growing world trad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brookings paper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5(1):327-377.
[16]yeats, alexander (1998)“just how big is global production sharing?”, the world bank,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1871, jan.
下一篇:中俄边贸60年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