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国际贸易对工资差距影响的一个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15-07-07 09:11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工资差异贸易自由化

  论文摘要:根据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世界各国将按照各自的要素禀赋来开展国际贸易。发达国家将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将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国际贸易的开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各要素的世界价格将趋于一致。这样本来发展中国家中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低技术工人的工资将提高,即低技术工人在国际贸易中获得的收益将更多,所以低技术工人和高技术工人之间的工资差异是缩小的。发达国家则相反,即低技术工人和高技术工人之间的工资差异是拉大的。而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进程中,国内收入分配是极不均衡的,收入差距在不断的扩大。这一理论和事实上的矛盾为很多学者所关注,并提出不同的理论来解释。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参与到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来。在这个世界经济体系中,各国按照自己的比较优势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按照经典ss定理,一国富裕要素报酬会随着出口的增加而增加。这样发展中国家由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低技术工人的工资将会增加,从而使得工资差距缩小。从理论上来说,发达国家一般是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应该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的收入差距应该是不断拉大的,而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应该是不断缩小的。但是实事并非如此,国家的收入差距是随着国家的开放而拉大的。我国贸易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瞩目,国际贸易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显示了开展国际贸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国际贸易对于一国整体福利的增加是显著的。但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阶段,与世界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国际贸易依存度居高不下,经济中固有的矛盾还未解决,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还在加剧。
  
  二、理论基础
  
  关于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具体理论最早是斯托尔帕-萨谬尔森定理(s-s定理),此定理在h-o定理关于一国出口充裕要素密集产品进口稀缺要素密集产品的基础上,得出国际贸易收入分配效应的一般结论是,一个国家充裕要素的所有者可以从贸易中获利,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受损。h-o定理指出,由于各国之间要素禀赋的不同,在进行国际贸易时,将会出口本国所充裕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而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的产品,以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贸易的产生,将会使产品的相对价格趋同。充裕要素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会上升,两国相对价格将趋于均等化。那么充裕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同理,稀缺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将减少。这就是要素均等化定理。
  特定要素模型是萨缪尔森和琼斯(1971)提出的,此模型假定有一种要素可以在不同部门内自由流动,而其他要素则只能在特定的部门内使用,只能用来生产特定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所有者收益,与进口产品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所有者受损,贸易对流动要素所有者的影响不确定。特定要素模型与s-s定理的不同在于长期和短期的差别。特定要素模型将一种要素“限制”在进口竞争的产业中,而s-s定理则假定要素是充分流动的。但这只是时间长短而已,因为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劳动和其他要素可以通过产业的转移来克服其不可流动性。
  
  三、国际贸易对于工资差异影响的途径
  
  1、贸易的自由化
  harrisonandhanson(1999)对墨西哥工资差距拉大的现象进行了解释,并认为在贸易改革之前,墨西哥的关税保护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被保护的部门存在寻租的现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人从政府部门的保护政策中额外获得收入。在取消关税后,这些部门利润相对减少,工人工资结构中这种收入趋于消失。1997年美国经济学家雷文在向世界银行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在墨西哥的贸易改革中,关税消减20%就会导致低技能劳动力工资下降5%-6%。
  binxu(2003)也认为,是贸易壁垒的降低而不是资本流动和技术变化引起南方国家工资差距的扩大。它强调要素价格与商品价格比例之间的关系。并在dornbuschetal(1997)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四种产品的h-o模型,通过分析贸易品与非贸易品边界的变化来探寻贸易对工资的影响。
  david,richarson(1995)认为,在不断上升的收入分配不平等中贸易是主要原因。他指出,如果主要原因是贸易价格,必将导致低技能劳动者生产的产品的价格下降,纯工人相对成本的下降必将导致各个部门的资本和技能工人的替代,但是这种替代几乎在所有部门和所有国家都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戴枫(2005)通过理论模型与现代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贸易自由化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以基尼系数表示的中国收入差距的扩大与对外贸易依存度表示的贸易自由化程度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贸易自由化水平是收入不平等程度的granger原因。

  2、进出口商品结构
  robbins(1995)发现,工资差距拉大归因于出口引致的劳动力需求变化,同时,高技能劳动力需求增加同进口机器、设备和技术的增加呈正相关关系。
  徐剑明(2006)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实际的非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外贸对收入影响模型,并认为我国在开放条件下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以及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从而使我国国内的技术进步加速,对各类工人的技术系数要求则会相应提高。但技术工人与低技术工人间的短期不可替代性,得出在非充分就业条件下,对外贸易起着拉大我国各类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
  殷德生、唐海燕(2006)从技能型进步体现在产品年种类数增加和产品质量阶梯提升两个方面来阐述技能型技术进步与产业内贸易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相对工资的影响机制。他们根据acemoglu(1998,1999)的基本模型建立了一个南方和北方模型,得到结论:当技能型技术进步体现于中间产品的质量阶梯提升方面时,自由贸易(产业内)使得发达国家技能密集型部门中所使用机器的平均质量相对提高,从而拉大了该国的工资不平衡程度。技能型技术进步体现于中间产品的种类数的增加方面时,自由贸易(产业内)使得发展中国家技能密集型部门所生产的中间产品种类数相对增加,从而拉大了该国的工资不平衡程度。
  王卉(2007)分别从贸易结构对农村收入分配的影响,对城镇收入的影响以及对全国收入分配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了贸易结构是如何影响收入分配的。她分别把农村基尼系数、城镇基尼系数和全国基尼系数作为被解释变量,把出口贸易结构和进口贸易结构以及经济增长率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她得出的结论是贸易结构对收入分配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它对农村、城镇与全国的收入分配的影响是不同的。她的研究没有涉及到部门工资差异,但其回归分析思路还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3其他影响因素
  许多学者从其他角度分析了工资差距的影响因素。bernardandwagner(1998)通过研究德国1978-1992年样本公司的出口发现,较为成功的企业更倾向于出口并使用更多熟练劳动力,是由于成功的企业具有优势从而有能力出口,而不是由于出口使其成功,成功的企业有能力雇佣更多的熟练工人,来扩大其优势。他基本上是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企业的行为是如何在贸易中影响到工资差距的.
  frankel和romer(1999)将地理因素作为变量纳入回归分析之中,他们发现,贸易中的地理因素会影响一国经济的运行,不同政策所导致的贸易差别不会像地理因素导致的贸易差别那样影响收入水平。
  
  参考文献:
  [1]liberalizationandwageinequalityinmexico[j],industrialandlaborrelationsreview,no.52,1999,pp.271~288
  [2]ortsreallymatter!whyexportsmattermore[m],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u.s.1995
  [3]戴枫,贸易自由化与收入不平等-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10):39-46
  [4]徐剑明,对外开放与国内财富分配不均间的传导机制研究.国际贸易问题[j],2006(8):18-23
  [5]殷德生、唐海燕,技能型技术进步、南北贸易与工资不平衡[j].经济研究,2006(5),106-144
  [6]王卉,我国贸易结构对收入分配的影响[j].经济论坛,2007(10),63-65

上一篇:跨国采购中供应商选择三阶段理论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分析:原因、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