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发布时间:2015-07-07 09:20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中韩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从近十年来看,中韩两国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又是最大的投资对象国。关于经济合作方面来看,现在这样的现象会越来越强。中韩经贸合作上引人注目的领域是摸索建立中韩fta,这将会成为巩固两国之间互补性经济合作的最好的合作框架。
  本文深入探讨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并分析中韩fta的可能性。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韩两国贸易的发展情况及两国的投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介绍了中韩经贸合作的主要动力;第三部分总结了韩国对中韩经贸合作前景的忧虑,对中韩经贸合作的前景做了预测;第四部分叙述了中韩fta的意义和可能性,提出中韩fta的促进方案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韩经贸合作;发展现状;中韩fta;前景
  
  韩国和中国的正式经济合作是从1992年8月两国建交正常化以后开始的。此后,在短短的12年间中国成为超出美国和日本的韩国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如今,中国既是韩国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又是韩国企业最大的投资对象国。尤其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成为连接发达国家市场和东亚产业的崭新国际分工结构的纽带,这使韩国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变得更加紧密。可是,未来韩中企业之间对中国投资的剧增而引起的韩国制造业产生共同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最近在形成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大潮流中,也在多方面谈及到中韩fta的可能性。这是继eu、nafta以后在东亚地区也形成的适应其地区的经济共同体浪潮。
  
  一、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
  
  1.两国贸易的发展情况
  与中国的交易在建交之前的1991年仅为44亿美元,从中韩建交后呈现出快速的增长。 1992—2003年对中国的交易以年平均21.7%的速度增长。这将超出同一时期韩国整体交易增加9.2%的两倍以上。其结果,1992年64亿美元的交易额到2003年已达到570亿美元,增加了将近9倍。尤其是出口率在同一时期年平均增长26.7%,超出韩国同一期整个出口增长8.6%的3倍以上,2002年以后每年的平均出口增长率都在30%-40%。
  在贸易收支方面,韩国从1993年起到2003年对中国贸易收支的顺差累计达到503亿美元。顺差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中方统计表明2003年包括经由香港出口的对中国的顺差规模已超过了200亿美元。另一方面,中国在韩国的整个交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加大了。中国自2001年超过了日本成为韩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到2003年韩国出口到中国的产品达到351亿美元,超出了一直是韩国最大出口市场的对美国的出口额(342亿美元)。2004年,包括进出口在内的整个交易规模中对中国的交易额达到570亿美元,中国也由此在包括进口和出口的整个交易规模中巩固了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2.两国投资的发展情况
  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也在建交以后有了飞速增长。韩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是进入到20世纪30年代正式开始的。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韩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还很低,除了资源开发等部分领域外,海外投资不算活跃。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以繁盛期为契机才正式开始。1988年仅为171次2亿美元规模的海外投资到1989年增加到5.73亿美元,至1990年变为340次9.59亿美元,增加了2倍左右。
  就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剧增的原因而言,韩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正规化的时期与中国建交的时期相一致,同时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制造产业的工资有了大幅度上涨而要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海外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韩国对中国投资的剧增,中国在韩国的主要投资对象国中所占的比重也在加大,以投资额为基准,中国从2002年起成为韩国第一投资对象国。
  
  二、中韩经贸合作的主要动力
  
  韩国和中国的经济合作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两国的地理邻接性,基于两国产业互补性的崭新国际分工结构的形成等造成的。
  1.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1979—2003年期间以年平均9.4%的速度得到了增长。其结果,中国的gdp增长达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时的10倍的规模。中国国内外一致认为,中国的这种增长会持续到相当长的时间。由投资银行goldman sachs预测: 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持续下去,到2010年将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到2020年将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而到2041年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大国。中国是人均gdp为1,000美元左右的发展中国家,目前还未开发的资源很多,服务行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中韩两国加强经济合作的根本动力。
  2.地理邻接性
  在地理位置上,韩国又是离中国经济增长集中的东部沿海地区最近的国家。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心是离韩国最近的东部沿海地区,因此韩国具有最能利用好中国市场提供机遇的地理优势。实际上,从汉城到北京的距离是962km,到上海仅为872km。而中国境内的北京和上海的距离则是1,067km。
  因此,韩国在物流上所需的费用或时间比中国境内的运输反而具有更有利的条件。 从中韩之间的人力,物力的交流现况看,两国间集装箱的运输量由1996年的6.13teu增加到2000年10.87teu。
  3.产业的互补性和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韩国能够很好地把握中国开放所提供的机会,除了与中国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之外,还因为中韩两国产业方面存在着互补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积极引起外资,培育了沿海地区的出口产业。大部分是主要利用中国低工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是,单靠中国自身产业供应出口产品所需的优质原材料或零部件是有限的。为了更多供应出口产品所需的原材料或零部件,有必要培育半导体,机械,钢铁,化学领域方面的产业,而培育这些产业需要投入大规模的成本。同时还需要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建成的大规模国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可是中国的金融机关把贷款的相当部分用在支援低效率的国有企业上,对大型国有企业的结构调整停滞不前。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国不得不从国外购买出口用产品所需的原材料或零部件。
  与此相反,韩国经过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具备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重要产品的经验,并且大规模培养了生产这些产品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电子产业,机械产业,钢铁产业,化学产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可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工资上涨等因素,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在韩国难以确保竞争力,很多企业停止了生产或者转移到了国外。由此,供应给这些产业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韩国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新的市场。
  因此,韩国和中国之间早就形成了由韩国供应中国出口产业所需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结构。2007年,韩国出口到中国的主要产品有电脑(零部件)、无线通讯机器、钢材、合成树脂、石油产品、半导体、光学机器、汽车零部件,石油化学原材料等。其中,能够当作消费材料的有手机之类的,韩国的大部分出口产品是零部件和原材料。
  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剧增,相当部分是靠在华投资韩国企业的原材料进口。即投资于中国的韩国企业,是将韩国出口的原材料或零部件,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相结合生产出产品后,把它出口到美国等第三国家。在华投资韩国企业有4%以上的原材料以及零部件是从韩国进口的,销售额的70%再重新出口。

  因此,随着韩国产品通过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迂回格局的形成,韩国产品在中国的出口不断上升,而中国产品在海外的出口也在持续增加。
  
  三、韩国对中韩经贸合作前景的忧虑
  
  进入到21世纪,由于韩国经济增长放缓,而中国经济增长却仍然强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因此韩国国内将视线集中在中国经济对韩国经济的威胁上。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包括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决定韩国未来的尖端产业的全方位等特点,因而这些顾虑也在加大。最近,在韩国兴起的多种形态的中国威胁论大致分为三类。
  1.两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中国在世界市场占有率等总量指标上,已经大大领先于韩国。可是虽然在世界市场上中国的占有率超过韩国而剧增,但韩国的占有率并没有下跌。20世纪90年代,从作为中韩两国最大市场的美国市场所呈现的状况来看,中国的占有率剧增,而日本、asean、台湾的占有率却呈明显下降趋势。可是韩国经过20世纪90年代和跨入到21世纪期间,大致维持3%的水平。因此,不能认为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商品正排挤着韩国商品。
  可是,随着将来中国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进展,将会出现威胁韩国在世界市场位置的可能性。中国的主导产业由利用低工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转换到钢铁、汽车、半导体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中国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已经完成对这些产业的基本投资。因此无需投入新的庞大资金和时间,只靠对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便能够建出具有竞争力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因此在韩国的主导产业中,中国将利用海外活跃的技术转移和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等先进基础科学能力,很快便会达到世界水平。
  2.制造业空洞化论
  中国威胁论的另一形态就是因种果而形成的制造业空洞化论(hollowing out)。尤其是2001年末,中国加入wto以后,2002年起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剧增,对中国的投资比重在对外投资中占总额的40%和次数的50%以上。这种中国投资热是与最近国内投资萎靡不振的状况相吻合,造成对制造业空洞化的后果。
  可是,在这些关于在韩国确实兴起制造业空洞化的实证研究中,却找不到制造业在韩国经济中的作用变得萎缩的证据。事实上2002年韩国海外投资余额对gdp的比重是6.5%,这远不如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22.1%,甚至不到发展中国家平均的11.9%。虽然对中国的投资有所加大,但进入到21世纪,整个海外投资的总额却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今后包括财团企业在内的大企业对中国进出口仍有加速趋势。尤其在电子、汽车、钢铁等前后方产业关联效果较大的产业中的大型企业,扩大中国投资将会促进国内零部件部门的合并进口,结果是导致除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的其他核心事业向中国方面转移。如果将来这些大型企业或其随同企业对中国投资不断扩大而增加对中国市场的崭新需求,代替这些产业的国内生产,则制造业的空洞化忧虑会成为现实。
  3.韩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
  中国既是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又是最大的投资对象,因此韩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性有所上升。因此由中国引起的不确定性也将会成为韩国经济很大的潜在危机。显然,中国市场的比重增加本身使得偏重于美国、日本的韩国出口体系更加多样,减少韩国经济不确定性的效果。问题在于,中国与美国和日本有所不同,它有着幅度很大的不确定性的经济结构。即市场经济没有十分成熟,因而政府政策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很大,并且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还在进行之中,因此制度变化的冲击不少,加上还具有债券负债问题或者死板的汇率运用等结构性的弱点。另外,由于中国经济尚未积蓄对外在冲击的幅度及途径的市场经验,因此难以形成对政策效果的合理性期待。
  从短期看可能性高的危险因素是中韩贸易纷争的激化。韩国呈现出对中国10年以上持续的贸易收支顺差,是除了台湾以外产生最多顺差的贸易伙伴,到2006年呈现出了32亿美元的赤字,如果中国的贸易收支继续恶化,就会存在中国将在今后韩国的通商纷争中采取非常强硬态度的可能性。1997年至2007年5月止,中国提出的共30件反倾销贸易制裁中有22件是针对韩国企业的。
  
  四、中韩fta的阻碍因素和促进方案
  
  1.中韩fta的阻碍因素
  在推行中韩两国之间的fta上还存在着不少的阻碍因素,因此两国都考虑到中韩fta对国内产业带来的冲击而会采取谨慎的态度。
  (1)中韩fta的优先顺序问题
  目前两国正在同时进行多种fta协商,而两国的政策当局将会当前协商中的事项授予优先顺序。韩国政府进入到2004年,同时推行着同世界各地区的fta,由其积极推行同日本、中国、美国、欧盟等巨大经济圈的fta。因此具备了能够推行中韩fta的政策性条件。可是考虑到现已进行中的多种水平的fta讨论时,同中国的fta能够胜过现有被讨论中的协商而事先被进行还是有难度的。
  在中韩两国都有进行中的多种fta协商以及研究课题的情况下,把有限的政策力量分配到中韩fta上估计还得经历一番努力。进一步说,韩国和中国都在参加中韩日fta。即两国不仅在进行中的韩日fta协商中或者日后的中韩fta协商中都会添加不应毁损中韩日fta共同研究成果的课题。
  (2)韩国的农业问题
  韩国2003年的农林渔业从事者有198万名,只占全体就业者的8.8%,而在gdp中农林渔业所占的比重也只不过4%左右。但对农林渔业,韩国国民的关心却是很高的。而中国于2003年就占到韩国产品进口额的38.9%,占到农产品进口的42.2%,是韩国主要的农产品进口国。
  因此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对韩国农业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实际中国的主要农产品价格只有韩国的1/3—1/4。因此中韩之间fta的协商结果是如果对农、水、畜产物产品形成降低大幅度的关税,韩国的相关产业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最近随着韩国大米关税化缓期期限的结束,而在大米的再次协商中提议有关从中国进口的大米关税化以及扩大义务进口物流量的要求,对此问题的国民关心度也非常高。因此有关农水产品进口开放程度的韩国国内的论争将会成为阻碍中韩fta协商和国会批准的主要因素。
  (3)对两国制造业的影响
  2007年,不仅中国是韩国最大的交易对象国,韩国也是中国的主要交易对象国。通过fta的交易环境变化将会对两国的制造业带来很大的变化。尤其对中国经济具有很高依赖性的韩国相对会受到更大影响。
  两国的相互经济合作日益紧密的现实,一方面提出通过fta相互间经济利益极大化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将意味着部分领域因fta而受到的否定性冲击也会很大。因此两国都要对fta采取慎重的立场,尤其对中国经济具有很大依赖性的韩国,更是不得不采取慎重立场。在最近进行的韩日fta协商中也能看出,协商越是具体化,来自韩国产业界否定的忧虑也越多,这也是因为韩国对日本经济的依赖性很大而造成的现象。
  2.中韩fta的促进方案
  中韩fta的讨论至今还停留在正式中韩日fta共同研究的框架中是因为两国要克服存在的不少阻碍因素。因此当fta正式进入协商日程之前有必要为促进多种fta的环境而做出努力。这种环境促成努力要缓和两国之间的障碍因素,加深两国立场的相互理解。为了形成签订两国之间的fta环境,必须把对于有双方利害关系的各种观点,加深相互理解基础之上的信赖形成和消除各种不确定性等问题作为重要的课题。
  第一,有必要加强事先共同研究。此项研究要把焦点集中在正确掌握横跨在两国之间的建立fta的障碍因素上,并要充分理解对这些障碍因素的两国的立场。例如,对于韩国农业者在推行中韩fta中受到的影响,中国能理解多少而参加协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些充分的研究和理解可称得上是说服中韩两国的国内经济主体对中韩fta从逻辑上可形成双赢合作的必要过程。

  第二,要开发多种协商议题拓宽形成调整理解关系的范围。即要开发多种合作议题,不但要搞活降低关税率和加强贸易化等交易,也要构筑能够提高整体经济合作的高水平的fta,即使得包括投资、技术合作、政策协助等多种领域合作议题的协商能够得以进行,并通过这些使两国都能够加大fta的效果,能够构造成为调整国内多种理解关系的协商空间。
  第三,fta是最终走向合作性经济共同体的,因此需要并列进行多种技能性的协助努力,即设立亚洲通货基金(amf)或东北亚开发银行等域内危机管理体系的构筑、dda等多边通商合作上的政策互助、反倾销等贸易救济制度的透明化等也是主要政策合作的领域。而且也可以考虑钢铁、石油化学、汽车等担心过剩生产领域的投资协议共同体的构成。
  如通过这些来阻止领域内过剩重复投资,就能缓和因fta产生的两国产业界间部分忧虑。中韩共同参加中国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或西伯利亚原油开发等资源开发和运输事业,也将会成为两国能够持续增长的主要合作领域。
  
  五、结论
  
  中韩经贸合作的主要课题,是把构筑的互补性合作结构加以巩固,使之适应时代环境。中国和韩国是一起参与世界性潮流的伙伴。韩国以经济危机为导火线将面临着世界性的挑战。中国也于2001年末加入wto,经济的主题从开始的“改革开放”变为现在的“世界化”。两国都在研究世界一体化这一重要课题。
  为了让中韩之间的合作成为相互间的“互惠交易”,应把中韩经贸合作的目光拓展到全世界。在国际间商业往来和资本转移的阻碍日益减少的21世纪世界经济中,竞争并非是特定国家产业间高度的衡量,而是形成相互利用对方具有竞争力资源的一种框架。这在中国和韩国之间也是一样的。在此期间,已经得到验证的中韩之间的地理邻近性和产业互补性,将会提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中国和韩国所要创造的互惠交易中最好的条件。
  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两国间激烈的竞争。可是它并非是加强封闭的国内产业间的竞争。而将是在自由的新环境下,针对资本和技术转移而建立的体系,这是一种体系竞争。它并非是产业竞争,而是结构调整的竞争。而且世界经济以wto为实现形式的多边主义和以fta为媒介的地区主义的相乘作用来加强其统合,由此形成了eu和nafta等庞大的经济共同体。
  但是中国、韩国、日本、asean等所属的东亚经济在形成共同体方面有些落后。因此中国和韩国正在以fta等为媒介,在东亚形成仅次于eu和nafta的东亚经济共同体而做出努力,这将会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时代的主要合作方向。
  
  参考文献:
  [1]jim o’ neill et al. ,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path to 2050, the goldman sachs group04.
  [2]kiep 北京办事处,“中国fta政策的基本方向和今后展望”,kiep 中韩经济论坛 2004.6.22.
  [3]21世纪中国总研编:全经联东北亚队译,《中国信息手册2004—2005》,fki媒体,2004.国家交通db中心,.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5]贸易协会:“韩国的世界市场占有率1位商品数推移”,贸易协会trade focus.2007.
  [6]鱼明根:“中韩日fta对比农业构造分析”,韩国农业经济研究院,2004.
  [7]刘观英:“中韩日fta对比制造业构造分析”,韩国产业研究院,2006.
  [8]李载民:“韩国的制造业共同化现象核对应方案”,进出口银行海外经济研究所,2007.
  [9]郑仁教:“中韩日fta的推进可行性和先行课题”,韩国对外政策研究院,2005.
  [10]赵显俊:“有关东北亚fta的中国的接近和提示点”,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2004.
  [11]池晚殊:“出现在16大的中国21世纪经济战略和管理点”,kiep今天的世界经济,2007.

上一篇:政府促进海外直接投资行为特征分析

下一篇: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