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果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
发布时间:2015-07-08 09:03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将很快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与此同时,我国水果产业亦将进入一个历史性的阶段,面临着市场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在绿色贸易壁垒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加快我国水果产业结构调整,努力生产优质绿色果品参与国际竞争,既是我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扩大我国果品出口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水果出口的现状
中国是水果生产大国,近年来水果出口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出口占生产量的比重仍然比较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水果生产快速发展。1998年中国水果总产量达5503.7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2.7%;2004年,总产量达到782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5.73%;2006年全国水果总面积超过10000千公顷,总产量达到16700万吨,占全世界水果总产量的20%以上,人均年占有水果量接近70千克,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76千克水平相差无几,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水果生产国,这对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来说是个不小的成就。产量增长的同时,中国水果的出口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其出口额在2004年达16.47亿美元,是1999年的2.83倍。5年内年均增长36.6%。但是,我国水果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却非常低。1998年中国出口水果67.4万吨,仅占当年水果总产量的1.19%;1999年出口82. 8万吨,占水果总产量的1.28%;2000年出口89.8万吨,占水果总产量的1.39%;2001年出口97.5万吨,占水果总产量的1.41%;2002年出口123万吨,占水果总产量的1.71%;2003年出口161.6万吨,占水果总产量的2.10%;2006年,出口水果370.16万吨,还不到水果总产量的3%。
上述数据充分印证“我国是水果生产大国,但不是水果贸易强国”,说明我国水果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很低,我国水果的生产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除掉我们本身的诸多限制因素外,来自外部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绿色贸易壁垒。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进口水果的农药残留、卫生标准的要求就越来越高。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果树生产,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植物检疫的要求,其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十分明显。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整体水平还比较低,果品生产与加工、储运等上还达不到发达国家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同时,农药残留和生物激素含量达不到无公害“绿色”标准也都进一步制约了我国果品的大量出口。
二、我国水果出口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主要水果生产大国之一。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不断加强,近年来我国水果出口有所增长,但增长缓慢,还存在着结构失衡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水果的出口。
1 水果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苹果、柑橘、梨三大果树种植比重偏大,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不合理,苹果、柑橘、梨在我国水果的总产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不利于实现我国水果产品的多样化,也不利于规避国际市场风险。
2 果品质量差,销售价格低。目前,我国优质果品仅占水果总产量的30%,而这30%的优质果品中又仅有5%的果品属于高档绿色果品,可与国外优质果品进行同台竞争。例如,优质苹果3—4元/公斤批发畅销,而低档苹果低至0.60—0.80元/公斤也难以销售,进口果品和优质果品的高价畅销与国内低质果品的低价滞销形成巨大反差,而形成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果品质量。在果品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提高产品质量,是加速果品产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3 绿色果品产量少,出口受限制。由于我国果品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部分产品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达不到进口国要求,果品出口受到一定限制。2001年,我国水果总产量占世界的比重为14.67%,2002年为15.01%,2003年为15.70;但同期我国水果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分别为7.49%、7.34%和8.14%。这说明我国水果出口所占世界比重与我国水果生产量所占世界比重是极不相称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水果绿色果品产量太少,而其他果品出口则受到限制。
4 出口量少。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我国是世界水果生产大国,总产量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水果总产量的20%,但我国水果出口量却很少,出口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从世界主要水果出口品种的柑橘和苹果来看,中国的柑橘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0%,但出口量只占2%,远低于主要出口国的西班牙、巴西和美国。而苹果的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5%,近年来苹果的出口尽管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出口也只占6%左右,比起法国、美国和意大利等主要出口国仍有相当的差距。2003年,我国水果生产总量达到7689.3万吨,但也仅出口161.6万吨,约占总产量的2.10%;2006年,出口水果370.16万吨,还不到水果产量的3%,这充分说明我国虽是水果生产大国,但远非水果贸易强国。
我国水果出口的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东盟、俄罗斯、我国香港特区以及欧洲的荷兰、德国等市场。如2003年1月至11月,我国水果出口金额达11.82亿美元,其中,对日本出口2.64亿美元,对东盟出口2.13亿美元,对美国出口2.11亿美元,对德国出口0.86亿美元,对俄罗斯出口0.77亿美元,对荷兰出口0.58亿美元,对香港特区出口0.51亿美元。以上几个国家和地区就占我国水果出口总金额的80%以上。由于出口地区过于集中,当主要出口市场的经济、贸易政策发生变化时,我国水果出口将随之产生明显的波动。
1 制约了我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增长。我国水果出口市场主要是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东盟、韩国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其水果出口额占到我国水果出口总额的80%左右。这些国家都是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它们更愿意动用绿色贸易壁垒这一新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水果产品的出口。例如,日本于2006年5月29日起正式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食品中所有农业化学品(农药、兽药、添加剂)制定了限量标准,实现对所有农业化学品的管理。限量标准包括暂定标准、现行标准、豁免物质、不得检出标准和一律标准等5种标准。与以前的标准相比,限量指标数量大幅增加,限量指标更为严格,需检测的项目成倍增加,这大大限制了我国热带水果进入日本市场。自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有大约60%以上的水果出口企业遭遇到绿色贸易壁垒。可以说,人世后,我国水果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虽然变宽了,但门槛并没有降低,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水果出口的重要障碍。 2 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水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了适应发达国家的绿色环保标准,我国水果出口在流通过程中,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有关手续和相关费用,从而导致我国水果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大幅度增加。同时,为了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我国一些水果出口企业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和购买先进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而且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用和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这些无疑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使我国水果出口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丧失原有的价格优势。
3 贸易摩擦频发,企业出口风险加大。发达国家近年来经常以保护环境为名采取单边贸易措施,限制来自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水果的进口,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并且,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内自由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区域外的水果包括我国水果排斥在外,给我国水果出口企业的国际化成长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风险。对我国出口企业来说,参与国际竞争不仅要面对极其苛刻的市场进入壁垒,而且还要面对水果出口过程中由绿色贸易壁垒引起的各种贸易摩擦,承担的海外风险进一步加大。
四、我国水果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
1 水果采后的商品化处理水平低。商品化处理是促进果品营销,使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其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我国水果产业的生产者及相关部门还没有认识到产后商品化处理的重要性,对这一环节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果品商品化处理的技术还很落后,配套设施不齐全,处理量还很少,平均商品化处理率只有5%左右,这样水果不仅容易腐烂,而且由于外观质量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价格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 多数果农文化程度偏低。绿色环保意识差。我国水果生产绝大多数采用自由分散式的种植方式,种植往往以户为单位。种植者文化素质高低不一,想法千差万别,再加上绿色环保意识差,在实际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不同的生产者使用化肥不同、喷洒农药不同、采摘时间不同,水果的外形、大小、成熟度也就不一样。因此,果农自身的问题也是一个制约水果商品化的重要问题。
3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果品生产周期长,果园前期投人大,风险高,但我国政府目前缺乏具体的扶持果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财政对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果品加工业、改进果品储藏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金融机构没有果品专项贷款指标,果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减免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特产税部分返还没有得到落实等问题的存在也制约了我国果品的竞争力。
4 我国的绿色环境标准较低。绿色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我国的环境标准与国外的标准相比过低,企业缺乏有效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实力。在我国19278项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此外,国外标准在产品生产阶段就已经开始制定,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工作却相当落后,周期也长。由于我国的水果出口标准落后于国际标准,造成国内检验合格的果品。在出口时因为抗生素、农药残留超标而被进口国退回或销毁。
5 企业绿色认证反映迟钝,认证能力低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跳板,遗憾的是,我国企业对此反映迟钝,申请认证不积极。截至2001年上半年。我国已经获得认证的企业仅500余家,其中一部分还属于合资企业,更多的中国水果出口企业还徘徊在iso14000认证之外。
五、我国水果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 加强水果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相当于水果“美容”。我国目前水果市场的果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4至5成,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里,加上我国水果生产的规模与产品的数量等条件,都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若能搞好水果产后的商品化处理,按照不同水果品种的特点,分别做好清洗、打蜡、分级、贴标签、包装等工作,那么不仅有价格优势,还可以凭借果品自身的品质与国外水果竞争,增强我国果品的竞争力,提高果品的附加值。发展现代水果物流,对加快我国水果物流体系建设步伐,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规范实行物流全程控制,发展水果出口贸易,解决水果“卖难”的问题,为早日实现从水果生产大国向水果产销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抓紧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我国水果贸易企业的经营主体是中小型的集体私营企业,它们规模小、资金少,在面对发达国家多变的绿色贸易壁垒时,缺乏及时了解和积极应对的能力。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作用,牵头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方提供的有关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国家级咨询点,以及驻外参赞处等机构、外贸企业和外国进口商等多种信息收集渠道,对贸易伙伴的环保信息、指标体系、检验程序、技术标准等进行动态跟踪,把握其发展趋向,及时向行业协会和企业发送预警情报,使其早作准备,积极应对。
3 加快果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努力建设生态果园。加强水果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推广水果的检测。加快建立各级流通、基地、出口企业的自我检测体系,对水果产前产后有效全程控制,全面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加快有机水果的认证步伐,与国际社会接轨,使更多符合国际质量安全标准的水果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
一、我国水果出口的现状
中国是水果生产大国,近年来水果出口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出口占生产量的比重仍然比较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水果生产快速发展。1998年中国水果总产量达5503.7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2.7%;2004年,总产量达到782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5.73%;2006年全国水果总面积超过10000千公顷,总产量达到16700万吨,占全世界水果总产量的20%以上,人均年占有水果量接近70千克,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76千克水平相差无几,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水果生产国,这对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来说是个不小的成就。产量增长的同时,中国水果的出口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其出口额在2004年达16.47亿美元,是1999年的2.83倍。5年内年均增长36.6%。但是,我国水果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却非常低。1998年中国出口水果67.4万吨,仅占当年水果总产量的1.19%;1999年出口82. 8万吨,占水果总产量的1.28%;2000年出口89.8万吨,占水果总产量的1.39%;2001年出口97.5万吨,占水果总产量的1.41%;2002年出口123万吨,占水果总产量的1.71%;2003年出口161.6万吨,占水果总产量的2.10%;2006年,出口水果370.16万吨,还不到水果总产量的3%。
上述数据充分印证“我国是水果生产大国,但不是水果贸易强国”,说明我国水果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很低,我国水果的生产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除掉我们本身的诸多限制因素外,来自外部的制约因素主要是绿色贸易壁垒。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进口水果的农药残留、卫生标准的要求就越来越高。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果树生产,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植物检疫的要求,其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十分明显。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整体水平还比较低,果品生产与加工、储运等上还达不到发达国家制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同时,农药残留和生物激素含量达不到无公害“绿色”标准也都进一步制约了我国果品的大量出口。
二、我国水果出口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主要水果生产大国之一。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不断加强,近年来我国水果出口有所增长,但增长缓慢,还存在着结构失衡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水果的出口。
1 水果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苹果、柑橘、梨三大果树种植比重偏大,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不合理,苹果、柑橘、梨在我国水果的总产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不利于实现我国水果产品的多样化,也不利于规避国际市场风险。
2 果品质量差,销售价格低。目前,我国优质果品仅占水果总产量的30%,而这30%的优质果品中又仅有5%的果品属于高档绿色果品,可与国外优质果品进行同台竞争。例如,优质苹果3—4元/公斤批发畅销,而低档苹果低至0.60—0.80元/公斤也难以销售,进口果品和优质果品的高价畅销与国内低质果品的低价滞销形成巨大反差,而形成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果品质量。在果品相对过剩的情况下,提高产品质量,是加速果品产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3 绿色果品产量少,出口受限制。由于我国果品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部分产品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达不到进口国要求,果品出口受到一定限制。2001年,我国水果总产量占世界的比重为14.67%,2002年为15.01%,2003年为15.70;但同期我国水果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分别为7.49%、7.34%和8.14%。这说明我国水果出口所占世界比重与我国水果生产量所占世界比重是极不相称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水果绿色果品产量太少,而其他果品出口则受到限制。
4 出口量少。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我国是世界水果生产大国,总产量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水果总产量的20%,但我国水果出口量却很少,出口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从世界主要水果出口品种的柑橘和苹果来看,中国的柑橘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0%,但出口量只占2%,远低于主要出口国的西班牙、巴西和美国。而苹果的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5%,近年来苹果的出口尽管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出口也只占6%左右,比起法国、美国和意大利等主要出口国仍有相当的差距。2003年,我国水果生产总量达到7689.3万吨,但也仅出口161.6万吨,约占总产量的2.10%;2006年,出口水果370.16万吨,还不到水果产量的3%,这充分说明我国虽是水果生产大国,但远非水果贸易强国。
我国水果出口的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美国、东盟、俄罗斯、我国香港特区以及欧洲的荷兰、德国等市场。如2003年1月至11月,我国水果出口金额达11.82亿美元,其中,对日本出口2.64亿美元,对东盟出口2.13亿美元,对美国出口2.11亿美元,对德国出口0.86亿美元,对俄罗斯出口0.77亿美元,对荷兰出口0.58亿美元,对香港特区出口0.51亿美元。以上几个国家和地区就占我国水果出口总金额的80%以上。由于出口地区过于集中,当主要出口市场的经济、贸易政策发生变化时,我国水果出口将随之产生明显的波动。
三、“绿色冲击波"对我国水果出口的负面影响
1 制约了我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增长。我国水果出口市场主要是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东盟、韩国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其水果出口额占到我国水果出口总额的80%左右。这些国家都是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成员,它们更愿意动用绿色贸易壁垒这一新型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来限制我国水果产品的出口。例如,日本于2006年5月29日起正式实施食品中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对食品中所有农业化学品(农药、兽药、添加剂)制定了限量标准,实现对所有农业化学品的管理。限量标准包括暂定标准、现行标准、豁免物质、不得检出标准和一律标准等5种标准。与以前的标准相比,限量指标数量大幅增加,限量指标更为严格,需检测的项目成倍增加,这大大限制了我国热带水果进入日本市场。自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有大约60%以上的水果出口企业遭遇到绿色贸易壁垒。可以说,人世后,我国水果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虽然变宽了,但门槛并没有降低,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水果出口的重要障碍。 2 提高了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水果产品国际竞争力。为了适应发达国家的绿色环保标准,我国水果出口在流通过程中,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和鉴定等有关手续和相关费用,从而导致我国水果出口产品的各种中间费用和附加费用大幅度增加。同时,为了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我国一些水果出口企业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和购买先进仪器设备等间接费用,而且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用和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这些无疑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使我国水果出口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丧失原有的价格优势。
3 贸易摩擦频发,企业出口风险加大。发达国家近年来经常以保护环境为名采取单边贸易措施,限制来自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水果的进口,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并且,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内自由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区域外的水果包括我国水果排斥在外,给我国水果出口企业的国际化成长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风险。对我国出口企业来说,参与国际竞争不仅要面对极其苛刻的市场进入壁垒,而且还要面对水果出口过程中由绿色贸易壁垒引起的各种贸易摩擦,承担的海外风险进一步加大。
四、我国水果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
1 水果采后的商品化处理水平低。商品化处理是促进果品营销,使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其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我国水果产业的生产者及相关部门还没有认识到产后商品化处理的重要性,对这一环节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果品商品化处理的技术还很落后,配套设施不齐全,处理量还很少,平均商品化处理率只有5%左右,这样水果不仅容易腐烂,而且由于外观质量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价格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 多数果农文化程度偏低。绿色环保意识差。我国水果生产绝大多数采用自由分散式的种植方式,种植往往以户为单位。种植者文化素质高低不一,想法千差万别,再加上绿色环保意识差,在实际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不同的生产者使用化肥不同、喷洒农药不同、采摘时间不同,水果的外形、大小、成熟度也就不一样。因此,果农自身的问题也是一个制约水果商品化的重要问题。
3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果品生产周期长,果园前期投人大,风险高,但我国政府目前缺乏具体的扶持果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财政对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果品加工业、改进果品储藏条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金融机构没有果品专项贷款指标,果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减免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特产税部分返还没有得到落实等问题的存在也制约了我国果品的竞争力。
4 我国的绿色环境标准较低。绿色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我国的环境标准与国外的标准相比过低,企业缺乏有效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实力。在我国19278项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此外,国外标准在产品生产阶段就已经开始制定,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工作却相当落后,周期也长。由于我国的水果出口标准落后于国际标准,造成国内检验合格的果品。在出口时因为抗生素、农药残留超标而被进口国退回或销毁。
5 企业绿色认证反映迟钝,认证能力低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跳板,遗憾的是,我国企业对此反映迟钝,申请认证不积极。截至2001年上半年。我国已经获得认证的企业仅500余家,其中一部分还属于合资企业,更多的中国水果出口企业还徘徊在iso14000认证之外。
五、我国水果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 加强水果采后的商品化处理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相当于水果“美容”。我国目前水果市场的果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4至5成,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里,加上我国水果生产的规模与产品的数量等条件,都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若能搞好水果产后的商品化处理,按照不同水果品种的特点,分别做好清洗、打蜡、分级、贴标签、包装等工作,那么不仅有价格优势,还可以凭借果品自身的品质与国外水果竞争,增强我国果品的竞争力,提高果品的附加值。发展现代水果物流,对加快我国水果物流体系建设步伐,严格按照国际标准规范实行物流全程控制,发展水果出口贸易,解决水果“卖难”的问题,为早日实现从水果生产大国向水果产销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抓紧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我国水果贸易企业的经营主体是中小型的集体私营企业,它们规模小、资金少,在面对发达国家多变的绿色贸易壁垒时,缺乏及时了解和积极应对的能力。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作用,牵头建立绿色贸易壁垒预警系统。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方提供的有关技术标准和法规的国家级咨询点,以及驻外参赞处等机构、外贸企业和外国进口商等多种信息收集渠道,对贸易伙伴的环保信息、指标体系、检验程序、技术标准等进行动态跟踪,把握其发展趋向,及时向行业协会和企业发送预警情报,使其早作准备,积极应对。
3 加快果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努力建设生态果园。加强水果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推广水果的检测。加快建立各级流通、基地、出口企业的自我检测体系,对水果产前产后有效全程控制,全面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加快有机水果的认证步伐,与国际社会接轨,使更多符合国际质量安全标准的水果走出国门,打入国际市场。
上一篇:经济危机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