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途径
发布时间:2015-07-08 09:10
2004年,我国已从农产品净出口国转变为农产品净进口国,净出口国的地位出现逆转,国外优势农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效应已开始显现。近年来,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日益增高,出口受阻的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进而扩展到畜产品和水产品,对农产品出口造成很大负面影响,严重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从商务部统计数据看,油料及动植物油脂、谷物、棉花等进口数量激增,是导致农产品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研究农产品贸易逆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现状
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量持续增加的同时出现贸易逆差。人世后,2002年农产品出口额在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进口额度也有所上升。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14.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33.9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1%,进口额为280.3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进口总额的5.1%,农产品贸易由上年顺差25.0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这是我国首次在农产品国际贸易领域出现逆差。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都是逐年降低的,分别由2001年的5.5%和6.0%降为2005年的4.0%和3.6%。2007年1~2月出现贸易顺差,3~9月都是贸易逆差,而且逆差额较高,1~9月逆差额为31.6亿美元。从农产品进出口统计数据看,农产品贸易由顺差转变为逆差,主要由于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出口明显下降,进口大幅增长。如,谷物、动植物油脂的大量进口;禽肉及杂碎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增长幅度;活植物及花卉、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虽有较快增加,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地位没有得到强化。2007年1~9月与2006年同期相比,畜肉及杂碎、禽肉及杂碎进口分别增长126.2%和110.7%。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成因
(一)国内供求不平衡。农产品进口额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供给缺口较大。近几年,中国人均gdp一直保持10%以上增幅,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蛋白产品、进口水果的消费日益增加。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18.3亿亩,“十五”期间,全国耕地面积共净减少9240万亩,目前人均耕地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由于耕地持续减少,使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供给增加有限。2006年,农产品进口支出从2002年的108亿美元增至306亿美元,主要原因是谷物和油脂需求增长。据海关数据显示,2007年1~9月我国进口近2000万吨大豆,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月的豆油进口量约为20到30万吨,2007年10月我国进口78万吨植物油。2006至2007年度(从2006年9月31日至2007年10月1日),国内大豆油进口量和消费量达240万吨和863万吨,均跃居世界第一,棕榈油、菜籽油进口量也位列世界第一位,三大食用油脂进口总量占全球贸易量的18%。玉米作为我国唯一的净出口大宗农产品,其出口量连年下降,从2003年的1525万吨下降到2006年的335万吨,年均下降46%。油料、动植物油脂及其他农产品大量进口,是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重要成因。
(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降低。国际贸易理论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通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等方法进行分析。
1、贸易竞争指数(也称tc指数),是农产品净出口与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tc指数的取值是在-1和+1之间。指数越接近1,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指数为负,表明该产品为净进口,没有国际竞争力。从贸易竞争指数看,2004年出现贸易逆差,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09,2007年1~9月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057,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呈下降趋势。
(三)农产品贸易环境恶化。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越来越复杂。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特殊保障条款等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知识产权壁垒”、“舆论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也呈上升之势。2006年5月,日本正式推行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所涉及的农产品由130种增至135种,被检测允许存在的残留农药由724种缩小到229种,农药残留标准由9000个增至2.8万个,这意味着进入日本市场的农产品几乎不允许存在任何农药残留。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含量不得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未制订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不得超过“一律标准”,即0.01毫克/公斤。名目繁多的检验项目,使出口产品成本增加,2006年以来,据农业部信息中心统计,受欧盟对来自中国农产品采取绿色壁垒措施的影响,2006年我国对欧盟农产品出口同比下降23.3%,特别是畜产品下降了33.5%。日本实行的“肯定列表制度”、欧盟实行的“新食品安全法”提高了检测标准,使我国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出口的空间越来越窄。随着国际市场准入条件越来越苛刻,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趋于复杂。
三、扭转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对策
(一)增强贸易主体的经营活力。我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主体发生变化,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发展较快,逐步成为农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从出口规模:看,外商投资企业农产品出口额逐年上升,年均增长10亿美元左右,同期,私营企业农产品出口额增长明显,2006年的出口额比2002年增长近7倍。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在改变我国农产品出口经营主体格局的同时,促进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激发各类农产品贸易主体经营活力。我国农产品出口行业应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优质农产品出口比重。加强出口经营企业的联合,建立集团公司,提高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完善农产品的出口经营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我国农业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投入。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但氮肥和磷肥使用量却分别占世界总使用量的30%和26%,农业污染量已占全国总污染量的1/3~1/2,农产品质量也难以提升。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缺乏消化、吸收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从而导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极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十五”时期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有所增加,达到47%左右,但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也明显低于日本、韩国的水平。由于城乡差别较大,建国以来培养的中级以上农业科技人员,多数已离开了农业第一线。近些年高校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学非所用,留在城市从事其他专业工作。因此,要加大对农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鼓励大型龙头企业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业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研究创新农业科技成果,逐步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扩大农产品供给量。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现状
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量持续增加的同时出现贸易逆差。人世后,2002年农产品出口额在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进口额度也有所上升。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14.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33.9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1%,进口额为280.3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进口总额的5.1%,农产品贸易由上年顺差25.0亿美元转变为逆差46.4亿美元,这是我国首次在农产品国际贸易领域出现逆差。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都是逐年降低的,分别由2001年的5.5%和6.0%降为2005年的4.0%和3.6%。2007年1~2月出现贸易顺差,3~9月都是贸易逆差,而且逆差额较高,1~9月逆差额为31.6亿美元。从农产品进出口统计数据看,农产品贸易由顺差转变为逆差,主要由于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出口明显下降,进口大幅增长。如,谷物、动植物油脂的大量进口;禽肉及杂碎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增长幅度;活植物及花卉、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虽有较快增加,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地位没有得到强化。2007年1~9月与2006年同期相比,畜肉及杂碎、禽肉及杂碎进口分别增长126.2%和110.7%。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成因
(一)国内供求不平衡。农产品进口额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我国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供给缺口较大。近几年,中国人均gdp一直保持10%以上增幅,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蛋白产品、进口水果的消费日益增加。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10月31日,全国耕地面积18.3亿亩,“十五”期间,全国耕地面积共净减少9240万亩,目前人均耕地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由于耕地持续减少,使我国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供给增加有限。2006年,农产品进口支出从2002年的108亿美元增至306亿美元,主要原因是谷物和油脂需求增长。据海关数据显示,2007年1~9月我国进口近2000万吨大豆,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每月的豆油进口量约为20到30万吨,2007年10月我国进口78万吨植物油。2006至2007年度(从2006年9月31日至2007年10月1日),国内大豆油进口量和消费量达240万吨和863万吨,均跃居世界第一,棕榈油、菜籽油进口量也位列世界第一位,三大食用油脂进口总量占全球贸易量的18%。玉米作为我国唯一的净出口大宗农产品,其出口量连年下降,从2003年的1525万吨下降到2006年的335万吨,年均下降46%。油料、动植物油脂及其他农产品大量进口,是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重要成因。
(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降低。国际贸易理论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通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等方法进行分析。
1、贸易竞争指数(也称tc指数),是农产品净出口与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tc指数的取值是在-1和+1之间。指数越接近1,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指数为负,表明该产品为净进口,没有国际竞争力。从贸易竞争指数看,2004年出现贸易逆差,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09,2007年1~9月贸易竞争力指数为-0.057,农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呈下降趋势。
2、显性比较优势(rca)指数。它表达了一国总出口中某类商品的出口所占比例相对于世界贸易总额中该商品贸易所占比例的大小,用来测定该国这一商品在世界出口格局的地位,可根据比值的大小确定该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比较优势。rca大于1,说明该国该类商品的出口相对集中,在对外贸易中与其他出口商品相比具有一定优势;rca小于1,则相反。以2002年为例,我国蔬菜产品的rca指数为8.33,国际竞争力最强;小麦的rca指数为0.07,国际竞争力最弱。由表1可看出,我国农产品中,茶叶、蔬菜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小麦、大豆的竞争力最差;水果出口虽有一定竞争力,但其优势逐步缩小。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整体比较优势逐渐减弱(见表2),与其他国家(地区)的比较优势指数差距较大。印度尼西亚在农业上具有相对丰饶的土地和廉价的劳动力,而且越来越注意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建设,显性比较优势在不断提高。
(三)农产品贸易环境恶化。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越来越复杂。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特殊保障条款等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知识产权壁垒”、“舆论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也呈上升之势。2006年5月,日本正式推行食品中农业化学品残留“肯定列表制度”。在这个制度中,所涉及的农产品由130种增至135种,被检测允许存在的残留农药由724种缩小到229种,农药残留标准由9000个增至2.8万个,这意味着进入日本市场的农产品几乎不允许存在任何农药残留。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含量不得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未制订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不得超过“一律标准”,即0.01毫克/公斤。名目繁多的检验项目,使出口产品成本增加,2006年以来,据农业部信息中心统计,受欧盟对来自中国农产品采取绿色壁垒措施的影响,2006年我国对欧盟农产品出口同比下降23.3%,特别是畜产品下降了33.5%。日本实行的“肯定列表制度”、欧盟实行的“新食品安全法”提高了检测标准,使我国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出口的空间越来越窄。随着国际市场准入条件越来越苛刻,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环境趋于复杂。
三、扭转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对策
(一)增强贸易主体的经营活力。我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主体发生变化,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发展较快,逐步成为农产品出口的主导力量。从出口规模:看,外商投资企业农产品出口额逐年上升,年均增长10亿美元左右,同期,私营企业农产品出口额增长明显,2006年的出口额比2002年增长近7倍。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在改变我国农产品出口经营主体格局的同时,促进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激发各类农产品贸易主体经营活力。我国农产品出口行业应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优质农产品出口比重。加强出口经营企业的联合,建立集团公司,提高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一体化,完善农产品的出口经营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我国农业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投入。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但氮肥和磷肥使用量却分别占世界总使用量的30%和26%,农业污染量已占全国总污染量的1/3~1/2,农产品质量也难以提升。我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缺乏消化、吸收新技术、新成果的能力,从而导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极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十五”时期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有所增加,达到47%左右,但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也明显低于日本、韩国的水平。由于城乡差别较大,建国以来培养的中级以上农业科技人员,多数已离开了农业第一线。近些年高校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大多学非所用,留在城市从事其他专业工作。因此,要加大对农业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鼓励大型龙头企业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农业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研究创新农业科技成果,逐步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扩大农产品供给量。
上一篇: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