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加入WTO后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
发布时间:2015-07-08 09:11
随着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信息传播的加速,规模经济的要求,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经济不断全球化的进程中,产业全球化也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它使得产品的生产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分解成若干个环节在若干个地区或国家完成。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一系列环节的国际经济大循环和国际产业链的形成。
在产业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国际产业分工呈现“金字塔”结构(图1)。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其产业结构处于“金字塔”结构的顶部。美国经济以新经济为主要特征,它的产业主要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特点是产品附加值高、资源耗费少、污染小,在全球的贸易中占有绝对和优势。紧随美国处“金字塔”第二层的是日本和欧盟及其它发达国家,它们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希望赶超美国,并抢占世界产业结构中部分产业的制高点。处于“金字塔”第三层的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包括亚洲“四小龙”等。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接受了发达国家转移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经历了一个制造业繁荣的时期。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发生了相当程度的萎缩。因此,这些国家也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的转移、升级。处于“金字塔”第四层的则是中国和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仍属于经济学家刘易斯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阶段,既有落后农业和手工业部门,也有部分现代工业;既有大量劳动力供给,又存在着劳动力素质低下等问题。因此,这些国家目前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辅。处于“金字塔”最底层的则是欠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以经营落后农业为主,兼有少量现代工业。在国际贸易中靠出口初级矿产品和原材料为主,产品附加值极低,陷入贫因的恶性循环。总之,从“金字塔”的底层到顶层,其产业技术层次、产业水平、产品附加值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发达国家在产业竞争中处于绝对的优势,这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一个不利的外部环境。
附图
图1 各层次国家在国际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二、中国加入wto后,产业结构调整的两难
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业的竞争。当今的美国之所以在全球经济中处于霸主地位,是因为它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我国要想有较高的经济竞争力,必须要有较高的产业竞争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对我国的产业结构按产业全球化的大趋势进行调整,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缓解现阶段的劳动就业压力。然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经济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且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对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看,也就是要不断赶上乃至超过发达国家。这样一个赶超过程,意味着我国必须从经济全球化中取得的利益要超过其它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最终赶超发达国家。然而如果我们在加入wto以后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则我国只能集中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诸如纺织品、鞋类或者为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进行硬件加工、装配等。显然,这种分工并不能使中国赶超发达国家。因为这些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附加值低。而且,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没有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是依靠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超过发达国家的。也许有人会提出:亚洲四小龙就是依靠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迅速促进经济发展的,然而四小龙的发展有更特殊的原因。时过境迁,由于国际背景不一样,我国已经不能采用当时四小龙的产业发展战略。
由上可见,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处于一个两难状态:加入wto以后,为了应对产业全球化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就必须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如果这样,虽然在近期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但从长期来看,由于集中生产低附加值产业,我们就不能从全球化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也就不能赶上发达国家。这种近期利益(发挥比较优势)和长远目标(赶上发达国家)无疑是相互矛盾的,反映到产业发展战略上,也就表现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是重点利用和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还是重点发展新兴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种两难状态,我们还是首先探讨一下形成这种两难困境的理论依据。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说”是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理论基础。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它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它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因此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各国都在相互贸易中受益。赫一俄理论认为:不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国家资源中所占的比例和它们在不同的生产投入中所占的比例是不一致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天赋资源。因此,一个国家应该发展天赋资源密集型产品(即该种资源对其它资源相对供给比例比较大),同时,各国都倾向于出口其国内充裕资源密集型的产品。
根据“比较成本说”和“要素禀赋说”,我国应该大规模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便在全球贸易中受益。在我国拥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因而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这不仅仅获得了全球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还因为廉价的劳动力价格可以转化为企业利润,从而为企业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传统的比较学说理论有其本身的局限性:(1)它仅仅考虑了成本一价格因素在产品销售中的作用,却忽略了非价格因素的作用,而现在的竞争更多的是体现在非价格因素方面,如质量、包装、售后服务等。(2)比较优势的概念是相对的。根据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知,当密集使用某个要素时,其边际收益呈递减趋势,从而使我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最终被由于对其密集使用而产生的边际收益递减趋势所抵消,进而导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小。(3)由于“比较优势说”强调劳动力资源的密集使用,客观上容易使我国陷入单一的产品结构和畸形的产业结构中;同时,在国际贸易中,更会形成固定的分工模式,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滞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产业利润空间狭小非但不能缩小,反而扩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4)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除了我国外,还有印度、墨西哥等其它发展中国家。在各国的比较优势相同时,在世界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技术水平,这就决定了在现阶段我国采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战略是不会成功的。亚洲四小龙利用比较优势战略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而现在,国际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全球分工中去,大家都在寻求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而大家的比较优势又都是一样的——劳动密集产业,这容易导致经济学中的“合成谬误”的发生。大家都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造成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加剧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降低了产业利润空间;另一方面短期行为又使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另辟蹊径,重新调整自己的产业发展战略。
三、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
中国加入到wto以后,将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按国际惯例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国际贸易。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立足的是产业全球化的背景。因此,中国在进一步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去的同时,必须选择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既要兼顾我国的具体国情,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又要着眼于未来,提高我国产业的未来国际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一)我们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必须同时保证提高技术水平,通过高新技术改造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就是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别优势。目前,我国企业重视的仍然是成本优势而忽视产品差别优势,结果造成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市场需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档次低、成本高,在世界贸易中不受欢迎,只能占据低档产品市场。因此,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充分利用世界技术创新加快的趋势,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及附加值,强化现有的比较优势。
同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优化重组。一方面利用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重组,比如现代物流企业。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美国和欧洲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分别为57%和76%,其物流成本一般占gdp的10%,而我国的物流成本大多超过30%。另一方面,可努力拓宽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现代产业结合发展的空间,培植新的行业,如把传统农业和花卉业结合起来,形成观赏性农作物产业。把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及旅游业结合起来,可以产生新型的旅游业,由此而派生的需求可带动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餐饮业、零售业的发展。
(二)制定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时,还应同时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仅仅推动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而且决定着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美国就是采取利用大规模的技术进步的战略,使经济快速增长从而稳坐经济霸主的宝座的。在当今世界,谁掌握和控制了最新的技术,谁就领先于世界,谁就在全球的分工中得益最大。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发展高新产业。当然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我国在总体上暂时缺乏与发达国家竞争的能力,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在所有的高新技术产业上都缺乏比较优势。因此,我们应该审时度势,选择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抢占这些产业的制高点,提高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首先在局部范围内改变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并以此为龙头加快整个产业的升级。举例来说,我国的航天航空业在全球的航空业中已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通过努力,完全可以使之成为未来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而且,航天航空业知识、技术高度密集,是高新技术的集中体现,同时对其它产业部门也具有较强的拉动效应,特别是在高新技术的扩散方面尤为明显。再比如,我国可重点发展生命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命保健、长寿等行业的发展。如果我们将传统的中医理论与现代的医学技术及保健理念有机结合,不仅能衍生出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成为未来全球竞争的王牌,而且会改变我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不利地位,加速经济的发展,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因此,我国在制定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时,一方面应利用高新技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从而既能在国际分工中发挥比较优势,又能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升级;另一方面,我国要重点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掌握关键技术,抢占制高点,培植这些产业的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只有在动态调整中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我们才能最终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美国)保罗·克鲁格曼,茅瑜期·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2] (美国)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尹翔硕:《经济全球化、入世与中国发展战略》,《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在产业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国际产业分工呈现“金字塔”结构(图1)。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其产业结构处于“金字塔”结构的顶部。美国经济以新经济为主要特征,它的产业主要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特点是产品附加值高、资源耗费少、污染小,在全球的贸易中占有绝对和优势。紧随美国处“金字塔”第二层的是日本和欧盟及其它发达国家,它们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希望赶超美国,并抢占世界产业结构中部分产业的制高点。处于“金字塔”第三层的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包括亚洲“四小龙”等。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接受了发达国家转移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经历了一个制造业繁荣的时期。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发生了相当程度的萎缩。因此,这些国家也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的转移、升级。处于“金字塔”第四层的则是中国和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仍属于经济学家刘易斯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阶段,既有落后农业和手工业部门,也有部分现代工业;既有大量劳动力供给,又存在着劳动力素质低下等问题。因此,这些国家目前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辅。处于“金字塔”最底层的则是欠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以经营落后农业为主,兼有少量现代工业。在国际贸易中靠出口初级矿产品和原材料为主,产品附加值极低,陷入贫因的恶性循环。总之,从“金字塔”的底层到顶层,其产业技术层次、产业水平、产品附加值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发达国家在产业竞争中处于绝对的优势,这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一个不利的外部环境。
附图
图1 各层次国家在国际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二、中国加入wto后,产业结构调整的两难
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业的竞争。当今的美国之所以在全球经济中处于霸主地位,是因为它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我国要想有较高的经济竞争力,必须要有较高的产业竞争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了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对我国的产业结构按产业全球化的大趋势进行调整,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缓解现阶段的劳动就业压力。然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经济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且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对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看,也就是要不断赶上乃至超过发达国家。这样一个赶超过程,意味着我国必须从经济全球化中取得的利益要超过其它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最终赶超发达国家。然而如果我们在加入wto以后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则我国只能集中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诸如纺织品、鞋类或者为发达国家的信息产业进行硬件加工、装配等。显然,这种分工并不能使中国赶超发达国家。因为这些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附加值低。而且,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没有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是依靠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超过发达国家的。也许有人会提出:亚洲四小龙就是依靠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迅速促进经济发展的,然而四小龙的发展有更特殊的原因。时过境迁,由于国际背景不一样,我国已经不能采用当时四小龙的产业发展战略。
由上可见,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处于一个两难状态:加入wto以后,为了应对产业全球化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就必须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如果这样,虽然在近期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但从长期来看,由于集中生产低附加值产业,我们就不能从全球化中获取更多的利益,也就不能赶上发达国家。这种近期利益(发挥比较优势)和长远目标(赶上发达国家)无疑是相互矛盾的,反映到产业发展战略上,也就表现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是重点利用和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还是重点发展新兴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种两难状态,我们还是首先探讨一下形成这种两难困境的理论依据。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说”是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理论基础。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它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它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因此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各国都在相互贸易中受益。赫一俄理论认为:不同的生产要素在不同的国家资源中所占的比例和它们在不同的生产投入中所占的比例是不一致的,每一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天赋资源。因此,一个国家应该发展天赋资源密集型产品(即该种资源对其它资源相对供给比例比较大),同时,各国都倾向于出口其国内充裕资源密集型的产品。
根据“比较成本说”和“要素禀赋说”,我国应该大规模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便在全球贸易中受益。在我国拥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因而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这不仅仅获得了全球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还因为廉价的劳动力价格可以转化为企业利润,从而为企业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传统的比较学说理论有其本身的局限性:(1)它仅仅考虑了成本一价格因素在产品销售中的作用,却忽略了非价格因素的作用,而现在的竞争更多的是体现在非价格因素方面,如质量、包装、售后服务等。(2)比较优势的概念是相对的。根据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知,当密集使用某个要素时,其边际收益呈递减趋势,从而使我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最终被由于对其密集使用而产生的边际收益递减趋势所抵消,进而导致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空间变得越来越小。(3)由于“比较优势说”强调劳动力资源的密集使用,客观上容易使我国陷入单一的产品结构和畸形的产业结构中;同时,在国际贸易中,更会形成固定的分工模式,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滞留在较低的水平上,产业利润空间狭小非但不能缩小,反而扩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4)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国家除了我国外,还有印度、墨西哥等其它发展中国家。在各国的比较优势相同时,在世界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技术水平,这就决定了在现阶段我国采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战略是不会成功的。亚洲四小龙利用比较优势战略促进了经济的迅猛发展。而现在,国际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全球分工中去,大家都在寻求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而大家的比较优势又都是一样的——劳动密集产业,这容易导致经济学中的“合成谬误”的发生。大家都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造成两个方面的后果:一方面加剧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降低了产业利润空间;另一方面短期行为又使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另辟蹊径,重新调整自己的产业发展战略。
三、中国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
中国加入到wto以后,将在更大程度上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按国际惯例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国际贸易。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立足的是产业全球化的背景。因此,中国在进一步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去的同时,必须选择正确的产业发展战略,既要兼顾我国的具体国情,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又要着眼于未来,提高我国产业的未来国际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一)我们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必须同时保证提高技术水平,通过高新技术改造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企业可能拥有的两种竞争优势就是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别优势。目前,我国企业重视的仍然是成本优势而忽视产品差别优势,结果造成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市场需求。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质量差、档次低、成本高,在世界贸易中不受欢迎,只能占据低档产品市场。因此,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充分利用世界技术创新加快的趋势,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产业的要素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及附加值,强化现有的比较优势。
同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优化重组。一方面利用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重组,比如现代物流企业。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美国和欧洲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分别为57%和76%,其物流成本一般占gdp的10%,而我国的物流成本大多超过30%。另一方面,可努力拓宽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现代产业结合发展的空间,培植新的行业,如把传统农业和花卉业结合起来,形成观赏性农作物产业。把动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及旅游业结合起来,可以产生新型的旅游业,由此而派生的需求可带动相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餐饮业、零售业的发展。
(二)制定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战略时,还应同时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不仅仅推动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而且决定着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美国就是采取利用大规模的技术进步的战略,使经济快速增长从而稳坐经济霸主的宝座的。在当今世界,谁掌握和控制了最新的技术,谁就领先于世界,谁就在全球的分工中得益最大。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发展高新产业。当然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我国在总体上暂时缺乏与发达国家竞争的能力,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在所有的高新技术产业上都缺乏比较优势。因此,我们应该审时度势,选择一些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抢占这些产业的制高点,提高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首先在局部范围内改变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并以此为龙头加快整个产业的升级。举例来说,我国的航天航空业在全球的航空业中已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通过努力,完全可以使之成为未来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而且,航天航空业知识、技术高度密集,是高新技术的集中体现,同时对其它产业部门也具有较强的拉动效应,特别是在高新技术的扩散方面尤为明显。再比如,我国可重点发展生命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关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生命保健、长寿等行业的发展。如果我们将传统的中医理论与现代的医学技术及保健理念有机结合,不仅能衍生出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成为未来全球竞争的王牌,而且会改变我国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不利地位,加速经济的发展,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因此,我国在制定产业结构的发展战略时,一方面应利用高新技术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从而既能在国际分工中发挥比较优势,又能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升级;另一方面,我国要重点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掌握关键技术,抢占制高点,培植这些产业的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只有在动态调整中不断进行产业升级,我们才能最终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美国)保罗·克鲁格曼,茅瑜期·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2] (美国)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尹翔硕:《经济全球化、入世与中国发展战略》,《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上一篇:金融危机的成因初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