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发展探讨
发布时间:2015-07-08 09:12
摘 要:自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日本与新加坡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之后,以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东亚地区贸易自由化进程并不顺利。在深入探讨进程发展的困境所在,进一步认识和明确经贸合作必要性的基础上,努力找寻到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发展的良好路径。
关键词:中国;东盟;困境;路径
1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困境解析
1.1 来自东盟的不和谐因素
1.1.1 “中国威胁论”、文化与意识形态问题
历史上,中国是东亚朝贡的中心,随着中国的崛起,东南亚各国对中国和平崛起存在着敏感的疑虑和担心,担心中国的“大国”情绪和“中原王朝”观念被重新召回,让美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威胁论”成为现实,损害它们的利益。
中国与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具有部分相同的文化渊源,但并非同质文化,同时,中国自身也在近现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当代价值观取向与道德体系同传统相比尚存在诸多差异,因此,中国寄希望于东南亚地区同源文化的认同促进作用缺乏现实可行性。
1.1.2 贸易投资环境问题
东盟较多国家的贸易投资环境较差,阻碍了中国对东盟的贸易与投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在较多的非关税壁垒。东盟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多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进入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东盟部分中下游国家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道路、桥梁、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很差,对投资和贸易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三是东盟个别国家有严重的腐败问题,社会风气不正,一些政府部门经常“吃拿卡要”,办事效率低下,对外国公司进行诸多刁难和勒索。
1.2 来自日本的不和谐因素
日本对中国提出的“10+3”中日韩—东盟的东亚合作框架表示反对,抛出了“10+3+3”中日韩—澳新印—东盟的合作框架,这一提议表明日本有意以支持和欢迎澳新作为核心成员吸收入东亚一体化的框架,试图借助澳新与日本的所谓“发达国家同质性”来削弱中国的影响力,甚至让人不得不怀疑日本还想将美国拉入该合作框架之中。
2007年12月27—30日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为期四天的访问,中日关系似乎进入最好时期,这些问题也似乎有了解决的苗头,但是分析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不得不从长远角度来看:第一,中日关系的改善不会改变一直作为日本外交核心的日美同盟。东亚很多国家如此,日本也不例外,某些时候日本仍然充当着美国在亚洲的代言人,因此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制于中美关系的推进。第二,尽管目前日本欲“脱欧返亚”,但小泉执政期间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强烈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福田欲改变此现状,需在较长时间内付出很多的努力。第三,中日关系将受到没有经历考验的福田政府的执政时间长短的限制。中国东海天然气开发权问题将上升到副部级进行磋商解决,该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将成为两国克服长期分歧的试金石。
2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2.1 东盟需要中国
2.1.1 从东盟的对外贸易看
东盟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与中国相近,产业结构相似,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故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其主要的贸易伙伴。由此可见,东盟存在与中国相同的“通病”——过分依赖美日欧市场,那么与中国结盟可以开拓东盟各国商品的出口市场。按照引力公式(gravity equation),两国之间的贸易是与两国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东盟与中国相距较近,故理论上两者间的贸易应能够保持较大的流动。与此同时,与中国地缘上的临近性、文化上的同宗性将大大减少贸易和交流的风险。
2.1.2 从地理位置看
东盟各国位于亚洲东南部、环绕南中国海的东南亚地区,中国史书上称其为“南洋”。对东盟而言,中国是其毗邻的最大的国家,也是陆地共同边界线最长和海域相交面最大的国家。
2.1.3 从东盟的先天性不足看
东盟的先天性不足或者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结构雷同程度大、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内部市场狭小等等几个方面,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各国的利益关注点和参加合作的能力不同,内部向心力有限。这种先天性不足的东盟迫切希望有新的力量注入进来。
2.2 中国需要东盟
2.2.1有利于继续扩大贸易往来
十几年来,中国与东盟经历了“磋商伙伴—全面对话伙伴—战略伙伴”三个阶段,两者间的贸易不断扩大,东盟已连续15年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
2.2.2 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参加区域性经济组织,首先使中国与有贸易安排的国家在国际贸易利益均沾,享受区域贸易安排所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其次还可以改善中国商品出口过度依赖美、日、欧市场的特点,减少与它们的贸易摩擦,在区内促进资本、服务和劳动力的流动,推动中国经济的更快发展。
2.2.3 有利于中国的国防安全与和平崛起
从政治上,东南亚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它地处太平洋西南隅,扼欧、非、澳洲与亚洲的黄金水道,全球第三大海峡—马六甲海峡就是太平洋上的重要的海上交通要塞,是中国经济安全的重要生命线,对中国的经济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从扩大中国的国际地位看,东南亚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区域。由中国向东有日本,向西有印度,中国与日、印两国均存在历史的积怨、领土纠纷等问题,与印度的贸易虽在发展但很多问题均处于保留而未得到解决,难免何时一触即发。目前从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经贸关系和经济结构方面看,南面与中国接壤或紧邻的东盟十国是中国首选的合作伙伴,也是中国可以真正施加影响、发挥作用的地区。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将促进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与东盟国家政治关系、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有助于维护中国的国防安全和更快更好地实施和平崛起的伟大构想。
3.1 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对话与合作
首先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协商一致”和“睦邻、亲邻、富邻”的区域合作原则指导下,保持和加强双方高层之间的互访和包括财政部、外交部等各级部门的频繁接触,继续利用亚太经合组织、东亚领导人会晤、东盟地区论坛等业已存在的对话磋商机制,增强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其次要动员民间与学界的力量,广泛开展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宣传和研究,创造舆论氛围,在东亚区域精心培育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理念和东亚一家、唇齿相依的家园意识,夯实支撑区域经济合作的文化动力和知识结构。
3.2 发挥互补性,加强与东盟各国投资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
3.2.1 能源合作
在资源方面,东盟的优势明显,特别是印尼和菲律宾。这些资源产品可以大量满足中国的市场需求,同时中国在资源开发和加工方面具有优势,亦可参与东盟这些国家矿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勘探和冶炼。
3.2.2 经济合作
东盟各国发展极不平衡,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中国均可以与之进行合作。在农业领域,东盟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阳光和土壤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农产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质量上乘,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但是其加工能力有限、对优质农产品的利用效率低,中国可以鼓励企业到东盟投资建厂,将产品直接在东道国销售或返销到美日欧市场,减少中国大规模的外贸顺差。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可以选择经济水平略逊于中国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菲律宾等国,在这些国家较弱的钢铁、汽车、电子产品、医药等行业开展合作,转移部门的资金和技术,丰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和能力,同时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在服务业领域,中国在建筑服务、海运服务、旅游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方面竞争力较强,可以与在这些领域较弱的东盟国家进行合作,而在航空运输服务、金融服务、酒店和会展服务等方面可以与优势明显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进行合作,亦可以在双方均具有竞争优势又具强互补性的领域进行合作,如在旅游服务方面与独具特色的泰国开展合作。
3.2.3 金融合作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东亚金融合作,这是个长期的发展任务和要求,但金融合作的推动将有利于东亚金融一体化的早日实现,是未来建立亚元的前提和基础。这一合作要建立一个长期的目标和任务,不能因为亚洲债券基金的失败而气馁,要坚信未来各国货币是能够实现与亚洲货币单位挂钩或者盯着亚洲货币单位的目标。具体合作宜逐步推进,初期可以逐步扩大美元货币互换的规模,中期可以继续扩大东亚债券市场建设,扩大债券市场的合作,长期可以在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类似亚元的虚拟亚洲货币。
在这些领域的合作上,中国应切忌步子迈得过大、出口商品增长过快,引起东盟各国的反感。与此同时,还可以协调推进与东盟各国在其它领域合作,并大力开展文化外交,有力促进东盟各国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领悟和对当前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打消他们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疑虑。
3.3 在坚持不损害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外交,与大国协调好关系
可以预测,不论是中国还是东盟,短期内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仍然摆脱不了对大国的需求和依赖。与此同时,作为中小国家或者集团,依照自身的实力无法与欧盟、北美等经济集团以及各大国平等对话。目前看来,应借日本欲“脱欧返亚”之机,保持或发展与日本的良好关系,在东亚次区域实现各个领域的合作,加强与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紧密联系。同时,继续坚持全方位开放和主导型的合作道路和“大国平衡”战略。这就要求中国或者东盟充分审视其与各大国特别是美国的关系和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尽量避免与其发生正面冲撞和对抗,与之保持平等友好关系的同时又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导致大国力量的介入和干扰,威胁东南亚进一步合作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贺圣达.东盟对华政策和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1).
[2]张雪.东盟发展面临的制约和策略选择[j].亚太经济,2007,(2).
关键词:中国;东盟;困境;路径
1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困境解析
1.1 来自东盟的不和谐因素
1.1.1 “中国威胁论”、文化与意识形态问题
历史上,中国是东亚朝贡的中心,随着中国的崛起,东南亚各国对中国和平崛起存在着敏感的疑虑和担心,担心中国的“大国”情绪和“中原王朝”观念被重新召回,让美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威胁论”成为现实,损害它们的利益。
中国与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具有部分相同的文化渊源,但并非同质文化,同时,中国自身也在近现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当代价值观取向与道德体系同传统相比尚存在诸多差异,因此,中国寄希望于东南亚地区同源文化的认同促进作用缺乏现实可行性。
1.1.2 贸易投资环境问题
东盟较多国家的贸易投资环境较差,阻碍了中国对东盟的贸易与投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在较多的非关税壁垒。东盟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多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进入人为地设置一些障碍;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东盟部分中下游国家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道路、桥梁、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很差,对投资和贸易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三是东盟个别国家有严重的腐败问题,社会风气不正,一些政府部门经常“吃拿卡要”,办事效率低下,对外国公司进行诸多刁难和勒索。
1.2 来自日本的不和谐因素
日本对中国提出的“10+3”中日韩—东盟的东亚合作框架表示反对,抛出了“10+3+3”中日韩—澳新印—东盟的合作框架,这一提议表明日本有意以支持和欢迎澳新作为核心成员吸收入东亚一体化的框架,试图借助澳新与日本的所谓“发达国家同质性”来削弱中国的影响力,甚至让人不得不怀疑日本还想将美国拉入该合作框架之中。
2007年12月27—30日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为期四天的访问,中日关系似乎进入最好时期,这些问题也似乎有了解决的苗头,但是分析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不得不从长远角度来看:第一,中日关系的改善不会改变一直作为日本外交核心的日美同盟。东亚很多国家如此,日本也不例外,某些时候日本仍然充当着美国在亚洲的代言人,因此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制于中美关系的推进。第二,尽管目前日本欲“脱欧返亚”,但小泉执政期间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强烈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感情,福田欲改变此现状,需在较长时间内付出很多的努力。第三,中日关系将受到没有经历考验的福田政府的执政时间长短的限制。中国东海天然气开发权问题将上升到副部级进行磋商解决,该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将成为两国克服长期分歧的试金石。
2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2.1 东盟需要中国
2.1.1 从东盟的对外贸易看
东盟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与中国相近,产业结构相似,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故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或地区为其主要的贸易伙伴。由此可见,东盟存在与中国相同的“通病”——过分依赖美日欧市场,那么与中国结盟可以开拓东盟各国商品的出口市场。按照引力公式(gravity equation),两国之间的贸易是与两国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东盟与中国相距较近,故理论上两者间的贸易应能够保持较大的流动。与此同时,与中国地缘上的临近性、文化上的同宗性将大大减少贸易和交流的风险。
2.1.2 从地理位置看
东盟各国位于亚洲东南部、环绕南中国海的东南亚地区,中国史书上称其为“南洋”。对东盟而言,中国是其毗邻的最大的国家,也是陆地共同边界线最长和海域相交面最大的国家。
2.1.3 从东盟的先天性不足看
东盟的先天性不足或者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结构雷同程度大、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内部市场狭小等等几个方面,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各国的利益关注点和参加合作的能力不同,内部向心力有限。这种先天性不足的东盟迫切希望有新的力量注入进来。
2.2 中国需要东盟
2.2.1有利于继续扩大贸易往来
十几年来,中国与东盟经历了“磋商伙伴—全面对话伙伴—战略伙伴”三个阶段,两者间的贸易不断扩大,东盟已连续15年成为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
2.2.2 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参加区域性经济组织,首先使中国与有贸易安排的国家在国际贸易利益均沾,享受区域贸易安排所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其次还可以改善中国商品出口过度依赖美、日、欧市场的特点,减少与它们的贸易摩擦,在区内促进资本、服务和劳动力的流动,推动中国经济的更快发展。
2.2.3 有利于中国的国防安全与和平崛起
从政治上,东南亚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它地处太平洋西南隅,扼欧、非、澳洲与亚洲的黄金水道,全球第三大海峡—马六甲海峡就是太平洋上的重要的海上交通要塞,是中国经济安全的重要生命线,对中国的经济和国防安全至关重要;从扩大中国的国际地位看,东南亚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重要区域。由中国向东有日本,向西有印度,中国与日、印两国均存在历史的积怨、领土纠纷等问题,与印度的贸易虽在发展但很多问题均处于保留而未得到解决,难免何时一触即发。目前从地理位置、文化传统、经贸关系和经济结构方面看,南面与中国接壤或紧邻的东盟十国是中国首选的合作伙伴,也是中国可以真正施加影响、发挥作用的地区。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合作,将促进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与东盟国家政治关系、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有助于维护中国的国防安全和更快更好地实施和平崛起的伟大构想。
3 中国东盟经贸进一步合作的路径选择
3.1 进一步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对话与合作
首先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协商一致”和“睦邻、亲邻、富邻”的区域合作原则指导下,保持和加强双方高层之间的互访和包括财政部、外交部等各级部门的频繁接触,继续利用亚太经合组织、东亚领导人会晤、东盟地区论坛等业已存在的对话磋商机制,增强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其次要动员民间与学界的力量,广泛开展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宣传和研究,创造舆论氛围,在东亚区域精心培育和谐共处、合作共赢的理念和东亚一家、唇齿相依的家园意识,夯实支撑区域经济合作的文化动力和知识结构。
3.2 发挥互补性,加强与东盟各国投资与贸易等领域的合作
3.2.1 能源合作
在资源方面,东盟的优势明显,特别是印尼和菲律宾。这些资源产品可以大量满足中国的市场需求,同时中国在资源开发和加工方面具有优势,亦可参与东盟这些国家矿产、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勘探和冶炼。
3.2.2 经济合作
东盟各国发展极不平衡,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中国均可以与之进行合作。在农业领域,东盟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阳光和土壤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农产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质量上乘,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但是其加工能力有限、对优质农产品的利用效率低,中国可以鼓励企业到东盟投资建厂,将产品直接在东道国销售或返销到美日欧市场,减少中国大规模的外贸顺差。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可以选择经济水平略逊于中国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菲律宾等国,在这些国家较弱的钢铁、汽车、电子产品、医药等行业开展合作,转移部门的资金和技术,丰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和能力,同时加速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在服务业领域,中国在建筑服务、海运服务、旅游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方面竞争力较强,可以与在这些领域较弱的东盟国家进行合作,而在航空运输服务、金融服务、酒店和会展服务等方面可以与优势明显的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进行合作,亦可以在双方均具有竞争优势又具强互补性的领域进行合作,如在旅游服务方面与独具特色的泰国开展合作。
3.2.3 金融合作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东亚金融合作,这是个长期的发展任务和要求,但金融合作的推动将有利于东亚金融一体化的早日实现,是未来建立亚元的前提和基础。这一合作要建立一个长期的目标和任务,不能因为亚洲债券基金的失败而气馁,要坚信未来各国货币是能够实现与亚洲货币单位挂钩或者盯着亚洲货币单位的目标。具体合作宜逐步推进,初期可以逐步扩大美元货币互换的规模,中期可以继续扩大东亚债券市场建设,扩大债券市场的合作,长期可以在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类似亚元的虚拟亚洲货币。
在这些领域的合作上,中国应切忌步子迈得过大、出口商品增长过快,引起东盟各国的反感。与此同时,还可以协调推进与东盟各国在其它领域合作,并大力开展文化外交,有力促进东盟各国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领悟和对当前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打消他们对中国“和平崛起”的疑虑。
3.3 在坚持不损害主权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外交,与大国协调好关系
可以预测,不论是中国还是东盟,短期内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仍然摆脱不了对大国的需求和依赖。与此同时,作为中小国家或者集团,依照自身的实力无法与欧盟、北美等经济集团以及各大国平等对话。目前看来,应借日本欲“脱欧返亚”之机,保持或发展与日本的良好关系,在东亚次区域实现各个领域的合作,加强与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紧密联系。同时,继续坚持全方位开放和主导型的合作道路和“大国平衡”战略。这就要求中国或者东盟充分审视其与各大国特别是美国的关系和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尽量避免与其发生正面冲撞和对抗,与之保持平等友好关系的同时又与其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导致大国力量的介入和干扰,威胁东南亚进一步合作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 贺圣达.东盟对华政策和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1).
[2]张雪.东盟发展面临的制约和策略选择[j].亚太经济,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