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发展的对策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8 09:12
摘 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加工贸易发展道路,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就成为保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根据我国加工贸易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国内和国外的经济环境,指出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及策略。
  关键词:中国;加工贸易;转型
  
  1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
  
  1.1 微观层面面临的问题
  (1)全球化的竞争压力。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成熟技术的工序上,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于低端。在高科技产品市场的全球化趋势下,企业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
  (2)面临产品生命周期的压力。
  在成品的市场,因为技术开发的速度极快,时尚的变化也很快,产品寿命周期也变化的很快,所谓利基产品,有时数年间就变成毛利率只剩几个﹪之微利产品,而对企业经营产生极大之压力。
  (3)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
  加工出口生产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目前,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分别占74%和89%,外资企业分别占73%和87%,出口产品明显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目前我国95%的医药、80%以上的芯片、70%以上的数控机床和纺织机械、90%以上的汽车专利都是国外的。
  (4)面对附加价值的压力。
  一般的制造、组装的企业就是所谓的低附加价值产业,为了维持生存,只能不断地扩充产能,维持获利。但是只要市场萎缩、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售不再成长,企业马上面临经营危机。为了克服低附加价值的压力,企业缺乏思考往产业发展趋势中之高附加价值的方向来移动。在产业中没有掌握关键技术及关键零组件无法提高附加价值;一般制造或代工只是低附加价值的创造。
  (5)多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加工产业。
  根据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数据测算,目前从事加工贸易的台港资企业超过6万家,占台港资企业总数的65%,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尤以广东、福建、江苏三省为最多。
  1.2 宏观层面面临的问题
  (1)加工贸易的发展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
  加工贸易发展优劣决定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仍处于传统发展阶段,是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出口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导致我国整个外贸出口后劲不足。
  (2)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目前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外资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定这种方式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加工贸易还未得到充分发展时期,对于我国对外贸易额的增长和我国产品早日进入国际市场所具有的意义;但是,必须认识到,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重要目的之一——引进先进技术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却未能得到很好的实现。由于我国利用外资多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因而外资并未带来多少先进技术;而且,由于外资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行业,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和产品的过剩。从国内看,由于外商投资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的过分膨胀,引起产业结构不合理更加严重,激化了本来就存在的能源与原材料之间的矛盾。
  (3)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加工贸易主体,其战略和目标影响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
  “外资为主导,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的格局明显。在货物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比例超过50%;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例超过90%,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占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我国现行的加工贸易政策给予产品出口型外资企业相当多的特殊优惠,其目的是促进我国对外出口规模的扩大,缓解当时我国外汇短缺带来的压力,充分发挥对外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大量的外资从事附加值较低的最终装配环节的简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虽然规模上不断扩大,但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却很有限。
  (4)我国加工贸易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
  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中西部地区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看,承接加工制造产业和加工工序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存在较大差距。
  (5)目前加工贸易政策不能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对加工贸易企业样品管理无明确扶持措施,附加值高的售后服务环节受政策规定只能在保税区等特殊监管区域开展等。
  (6)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并向高级化发展,促进产业链加速向我国延伸。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全球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达国家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我国家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一般的技术型产业,促使国际产业链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不断向我国延伸。
  
  2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必然性
  
  在我国的贸易结构中,一般加工贸易占到了50%以上,其中外资企业出口比重超过80%。国内企业的加工贸易总体上还处于价值链低端。从国际来看,国际产业面临新的趋势,从一般制造业转移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和服务外包的兴起转变。从国内来说,我国确定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我国政府对国内资源的占用、土地的占用和能源消耗、节能减排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国家产业升级适应国际产业变化的一个主动调整,也是为了促进加工贸易的升级。
  
  3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的方向
  
  (1)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明确生产要素推动、投资推动、创造推动作为加工贸易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要准确把握国际产业发展方向,不仅把加工贸易作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载体,更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要从引用外资为主转化为引用外资与对外投资齐头并进的新思路;要重点考虑加工贸易的发展对国内产业、企业、产品以及产品内部工序的带动、辐射和扩散作用,海关应鼓励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体系和全球采购体系。
  (2)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调整产业结构。
  要调整加工贸易监管制度,海关要鼓励对加工贸易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增强国内配套能力;不断提升世界加工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功能,鼓励国内有竞争力的企业为跨国公司提供更高层次的合作配套,真正掌握参与和管理全球化企业的经验和窍门;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引资质量并举的关系,海关应配合政府主管部门通过政策上的落差,有效地将资金和资源引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提供个性化服务。
  (3)实现加工贸易的产业和产品结构升级。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无疑要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己的品牌,这样才能树立国民经济的自主骨架,实现独立自主的新型工业化。但这并不排斥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我们强调的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或模仿创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封闭起来发展。只有充分利用科技要素全球流动的机遇,加强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创新或模仿创新,就能把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与实现我国技术的自主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一起来。

  (4)实现优化加工贸易的区域结构布局。
  现在加工贸易基本上都集中在沿海地区,当然和沿海的区位优势以及加工贸易的特点有直接关系。但是总体来说,东部地区占了加工贸易的97.5%,而中西部21个省区市只占加工贸易的2.5%,是极度的不平衡。而我们的西部资源很丰富,过去几十年的建设,中央政府很多投资也是集中在中西部的,所以高等院校,尤其工科院校很多,人才优势非常明显的。
  (5)从单纯的加工制造向上下游延伸。
  在价值曲线中我们是属于“微笑曲线”的低端,大部分产品是处于这个低端,上游就是设计、研发,树立品牌,我们要同时向服务,包括营销,向这个方向延伸。
  (6)构筑加工贸易产业集群指向的创新体系。
  全球生产网络、加工贸易和产业集群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特定区域开展加工贸易的重要平台和条件,在某种意义上说,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就是加工贸易产业集群的整体升级,是其核心产业集群创新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4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1)产业政策的引导。
  对加工贸易,尤其是外资从事的加工贸易予以产业政策的引导,在鼓励外资从事上述较高层次的加工贸易以外,取消对从事简单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的部分优惠,以此来刺激外资从技术层次较低的加工贸易领域撤出并投入到较高层次的加工贸易中去,从而发挥外资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可以根据国际经济新形势和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更好地接纳国际产业转移。把国际合作重点从一般制造业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争取在国际分工中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
  (2)放宽加工贸易范围。
  监管部门对加工贸易的管理集中于对企业生产制造环节的关注,把有形物质监管、实质性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出口成品与进口料件的数量对应关系作为开展加工贸易必不可少的关键条件,直接导致我国无法将技术含量高、增值收益大的研发设计、营销以及后续服务等环节纳入加工贸易业务范围,已严重不适应当前产业链环节外包化的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制约了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延伸,影响了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3)拓展保税区域功能。
  目前我国出现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港区、保税物流中心(a型、b型)、保税物流园区等多种特殊监管区域(场所),均是应加工贸易生产、商务、物流等方面的需要而设立的,但任何一种单独区域(场所)的功能都是割裂的,市场主体不可能在一个区域(场所)中获得所需的整套服务,导致加工贸易生产加工与物流服务相脱节,研发、制造、营销环节相阻隔,同时造成企业操作手续繁琐、监管部门压力较大、社会资源浪费严重等一些负面现象。
  (4)明确准入退出标准。
  制定产业指导目录,建立加工贸易准入退出机制,是引导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我国现行政策并未对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进行甄别,而是将简单工艺加工贸易和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加工贸易不加区别地给予优惠,没有很好地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精神,不利于我国的加工贸易向延伸产业链、提高增值率和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而有时因为一些政策目标,又简单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予以限制。但在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生产环节、工艺技术、成品科技含量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对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贸易摩擦等指标有着不同的影响。
  (5)引导加工贸易实现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转移。
  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要更好地配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引导加工贸易实现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点鲜明的加工贸易区域发展格局。中西部地区具有生产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比较优势,在某些生产制造领域积累了的一定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当地企业和政府也有极大的积极性。
  (6)加工贸易企业加强。
  一个地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主要表现在该地区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所从事的价值链环节或模块在全球生产网络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在全球生产网络中,高层级主体特别是领导厂商之所以能够占据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价值链环节或模块,是因为他们控制着相关的“稀有资产”(这些“稀有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如设备等,也包括无形资产,如技术、品牌等)。加工贸易企业要想提升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就必须逐步获得这种“稀有资产”。研究表明,在“稀有资产”获得及加工贸易升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加工贸易企业的创新能力。要大力推进品牌战略,促进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的出口。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对我国加工贸易企业而言,既是压力,也是机遇。必须抓住机遇,向更高技术含量、更大增值环节和自主品牌发展,在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先机。这对我国经济快速、稳定、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德学.全球生产网络与加工贸易升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罗兴,蔡宜斌.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2002,(5).
  [3]李晶.外商制造业投资对国内产业升级产生正外部性的实证分析 [j].当代财经,2003,(12).
  [4]马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5,(32):34-39.
  [5]郝原明.外商投资加工贸易法规实务概览[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1.

上一篇: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出口企业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下一篇:论俄销毁华人物品看如何防御国际贸易中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