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的外贸顺差探讨
发布时间:2015-07-08 09:12
摘要:中国的持续巨额贸易顺差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由此引起的外汇储备管理、人民币汇率调整,国内流动性过剩等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瞩目的经济热点。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下,以中美贸易关系为出发点,分析我国贸易顺差形成的长期原因,阐述其对宏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对策。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贸易顺差;汇率调整
1 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的中国经济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失衡现象是指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少数国家。当前阶段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表现是,美国的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中国、印度等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而这些国家的汇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包括汇率制度在内的金融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造成了美国与亚洲国家之间在消除外部经济失衡时的制度障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集中表现为我国与美国、欧洲发达国家,主要是与美国的贸易顺差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对进出口的影响。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一个国家总是出口其资源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其资源察赋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型产品。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即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欧美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相对丰裕,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而制造业只占15%左右,因此需要进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显然。中美、中欧贸易的商品结构符合国际分工及资源禀赋理论,各自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形成顺差。
(2)由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所导致的国际分工的变化。贸易顺差与由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有密切的关系,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产业升级,使制造业加速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世界经济出现“美欧消费,亚洲加工”的格局。基于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较为健全的公共基础设施、优惠的贸易政策安排和高效廉价的劳动力等优势,自上世纪末以来,海外跨国公司开始走上跨国外包、制造业产业转移之路,在我国投资建厂,开展来料加工业务并将制成品出口到国外,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角色日益明显。国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对美国顺差的主要原因。
2 持续大幅贸易顺差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对外贸易顺差的出现和扩大,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结果和重要标志。但作为一把“双刃剑”,它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2.1 外贸顺差对国民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由于我国出口导向型的国家政策、内需不足的国内经济环境,决定了中国每年快速的经济增长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出口带动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收入国家,工资水平、管理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与其他国家相比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很多出口企业凭借劳动力和成本优势所创造的低价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增长为国内提供了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缓解了人口增长导致的就业压力。
(2)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制度创新,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其规模经济理论中。全面论述了在规模报酬递减的条件下,通过出口扩大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我国可以通过大力促进产品出口,获得贸易顺差来拓展国际市场形成国内产业规模经济。此外,扩大出口还可以加快本国的知识积累,促进技术进步。通过开展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知识与专业化人力资本的迅速积累;通过出口参与国际竞争可以迫使企业加大研究与开发部门的投入,增强其竞争力,从而使一国的经济加速增长。
(1)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由于我国早先实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度,货币当局通过外汇管制的措施,将本应该由各个经济主体(私人、企业)自行持有的外汇资产掌握到货币当局一家手中。因此实体经济的增长,对外贸易余额的增量集中体现为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增大。巨额的外汇储备成为困扰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极不稳定因素:首先外汇占款渠道的大量基础货币投放,增加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从而引起金融资产、固定资产价格大幅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一系列后果;此外,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诱使国际短期资金大量涌入,进行投机活动。进一步加快了资产泡沫的形成,使整体宏观经济呈现过热的局势,不利于我国的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2)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风险加大,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年年贸易顺差,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对外贸易增长持续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结果是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攀升。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由于近几年,我国国内需求严重不足,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一直偏低,为保证经济正常稳定的发展,众多的企业都依靠国际市场的需求生存,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外需拉动型特征。这一方面显示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这将使我国经济发展的面临更大的风险,一旦国际市场发生波动,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国内市场,从而造成我国宏观经济的动荡。
3 调节国际贸易顺差的对策
要缓解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的压力,必须从进口和出口两方面同时进行调整。首先要调整出口市场结构,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和鼓励企业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出口效益。在调节出口市场的同时,还要积极扩大进口,积极拉动内需。如前所述,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摩擦,而且会增大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我们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其次,必须进行人民币汇率调整。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国际收支顺差越来越大以及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是一个必然趋势。人民币长期盯住美元以及币值低估,使得我国贸易条件恶化,资源配置失当,贸易摩擦加剧,不利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提高效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强烈升值预期下产生的热钱流入;外汇储备增加和因结汇造成的基础货币投放的不断增加,削弱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均衡和稳定。因此,必须对汇率制度进行渐进式的改革,逐步取消外汇管制、逐渐开放资本项目,以使人民币实际汇率恢复均衡状态。从而更好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配制中的基础作用。人民币升值虽然不能解决对外贸易巨大的顺差问题,但是有利于压低国内低效益产品的过量出口,释放升值预期,放缓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减轻宏观经济潜在的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和因外部动荡而引起的美元资产缩水风险。此外。在调节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必须警惕货币剧烈升值可能造成的冲击,应当使用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时刻把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放在首要位置。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贸易顺差;汇率调整
1 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的中国经济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失衡现象是指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少数国家。当前阶段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表现是,美国的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中国、印度等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而这些国家的汇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包括汇率制度在内的金融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造成了美国与亚洲国家之间在消除外部经济失衡时的制度障碍。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集中表现为我国与美国、欧洲发达国家,主要是与美国的贸易顺差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对进出口的影响。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一个国家总是出口其资源禀赋相对丰裕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其资源察赋相对稀缺的要素密集型产品。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即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欧美发达国家,资本和技术相对丰裕,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70%以上,而制造业只占15%左右,因此需要进口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资本密集型的产品。显然。中美、中欧贸易的商品结构符合国际分工及资源禀赋理论,各自在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形成顺差。
(2)由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所导致的国际分工的变化。贸易顺差与由美国主导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有密切的关系,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发达国家产业升级,使制造业加速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世界经济出现“美欧消费,亚洲加工”的格局。基于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较为健全的公共基础设施、优惠的贸易政策安排和高效廉价的劳动力等优势,自上世纪末以来,海外跨国公司开始走上跨国外包、制造业产业转移之路,在我国投资建厂,开展来料加工业务并将制成品出口到国外,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角色日益明显。国际产业转移是中国对美国顺差的主要原因。
2 持续大幅贸易顺差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对外贸易顺差的出现和扩大,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结果和重要标志。但作为一把“双刃剑”,它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2.1 外贸顺差对国民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由于我国出口导向型的国家政策、内需不足的国内经济环境,决定了中国每年快速的经济增长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由出口带动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收入国家,工资水平、管理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与其他国家相比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很多出口企业凭借劳动力和成本优势所创造的低价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增长为国内提供了大量的新增就业岗位,缓解了人口增长导致的就业压力。
(2)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制度创新,提高我国综合实力。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其规模经济理论中。全面论述了在规模报酬递减的条件下,通过出口扩大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推动经济增长的机制。我国可以通过大力促进产品出口,获得贸易顺差来拓展国际市场形成国内产业规模经济。此外,扩大出口还可以加快本国的知识积累,促进技术进步。通过开展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知识与专业化人力资本的迅速积累;通过出口参与国际竞争可以迫使企业加大研究与开发部门的投入,增强其竞争力,从而使一国的经济加速增长。
2.2 外贸顺差对国民经济的消极影响
(1)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由于我国早先实行强制性结售汇制度,货币当局通过外汇管制的措施,将本应该由各个经济主体(私人、企业)自行持有的外汇资产掌握到货币当局一家手中。因此实体经济的增长,对外贸易余额的增量集中体现为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规模不断增大。巨额的外汇储备成为困扰我国宏观经济的一个极不稳定因素:首先外汇占款渠道的大量基础货币投放,增加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从而引起金融资产、固定资产价格大幅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等一系列后果;此外,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诱使国际短期资金大量涌入,进行投机活动。进一步加快了资产泡沫的形成,使整体宏观经济呈现过热的局势,不利于我国的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2)对外贸易依存度的风险加大,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年年贸易顺差,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对外贸易增长持续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的结果是对外依赖程度不断攀升。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由于近几年,我国国内需求严重不足,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一直偏低,为保证经济正常稳定的发展,众多的企业都依靠国际市场的需求生存,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外需拉动型特征。这一方面显示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另一方面,过高的外贸依存度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增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这将使我国经济发展的面临更大的风险,一旦国际市场发生波动,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国内市场,从而造成我国宏观经济的动荡。
3 调节国际贸易顺差的对策
要缓解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的压力,必须从进口和出口两方面同时进行调整。首先要调整出口市场结构,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和鼓励企业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出口效益。在调节出口市场的同时,还要积极扩大进口,积极拉动内需。如前所述,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摩擦,而且会增大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我们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其次,必须进行人民币汇率调整。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国际收支顺差越来越大以及外汇储备大幅增加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是一个必然趋势。人民币长期盯住美元以及币值低估,使得我国贸易条件恶化,资源配置失当,贸易摩擦加剧,不利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提高效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强烈升值预期下产生的热钱流入;外汇储备增加和因结汇造成的基础货币投放的不断增加,削弱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带来严重的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宏观经济的均衡和稳定。因此,必须对汇率制度进行渐进式的改革,逐步取消外汇管制、逐渐开放资本项目,以使人民币实际汇率恢复均衡状态。从而更好发挥价格机制在资源配制中的基础作用。人民币升值虽然不能解决对外贸易巨大的顺差问题,但是有利于压低国内低效益产品的过量出口,释放升值预期,放缓外汇储备增长速度。减轻宏观经济潜在的通货膨胀、流动性过剩和因外部动荡而引起的美元资产缩水风险。此外。在调节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必须警惕货币剧烈升值可能造成的冲击,应当使用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时刻把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放在首要位置。
下一篇: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