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期发展目标的对外贸易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8 09:13
摘 要:首先阐述了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以韩国为例,引出要走自立创新之种的道理,再分析技术创新的五个特征,提出自己创新的对策。
关键词:比较优势;自主创新;技术;风险性
1 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要点是: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还是低的国家或地区,按比较利益原则参与国(区)际分工和国(区)际贸易都可得到实际利益。即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与地区没必要生产所有产品,而应选择生产优势最大的产品进行生产;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国家或地区也不能什么都不生产,可选择不利程度最小的产品进行生产。这个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落后国家和地区所客观参与的分工并从中获利问题 。
在当代,科技不断发展,知识越来越密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却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之间的交易为特点。冈纳.缪尔达尔曾说过:“贸易所起的作用(一般来说)具有一种有利于富裕的和进步的地区(以及国家)而不利于欠发达国家的倾向”。穷国从贸易中获取的利益不仅少于富国,而且穷国变得更穷,假如因为富国变得更富的话。而且,自由贸易本身甚至会有助于使不发达地区以及国家的停滞永久存在。
可见,作为短期策略,比较优势理论是可行的。但是,发展中国家如果长期奉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导向政策,极可能导致技术上落后,经济上受压制,那么缪尔达尔的话未必不会出现。
在综合国力竞争愈来愈体现为科技竞争的新形势下,企业的生存、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集中地表现在科技竞争方面。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提高发展中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也是发展中国家进行赢利的国际贸易的可靠保证。
2 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崛起实例分析
韩国,在结合间接引资、产业提升政策的情况下,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在政府主导型市场机制下,推进了经济快速发展,韩国于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我们要注意到,韩国,在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同时,通过引进外资,实行技术创新,从而提升产业,这样反过来又有利于出口。1960年韩国的出口构成中,初级产品占64.4%,将近40年之后的1999年,这个比例下降到2.7%,而制造产品已经达到91.5%,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复杂产品已经占总出口的62.7%,远远超出简单产品的比重。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韩国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出口进口带来的。他们在进口商品的同时,进口技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培养各种技术人才,然后进行产品的升级,再出口。从而将短期的贸易利益长期化。这也是本文所要阐述的中心问题:走自主创新之路。
3 技术创新的特征
3.1 风险性
技术创新是一个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随机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和结果不存在简单的正相关关系。据统计,大约有90%的创新最终在进入市场之前夭折,技术创新具有较高的风险性。
3.2 在技术方面的首创性
首创性是自主创新追求的目标。新技术成果具有独占性,在技术开发的竞争中,真正法律上的成功者只有一个。在同一市场中,非首创性的自主创新是没有意义的,自主创新项目必须将技术上的首创性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才有可望获得成功。
3.3 社会溢出效应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科学技术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需要社会上众多人群的共同努力,才能生产出新的物质产品和知识产品。而且创新成果不局限于一国一地范围内传播和共享,重要的创新将迅速扩散到全球,为全社会共同享有。
3.4 在知识和能力支持下的内在性
知识和能力支持是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等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支持。自主创新不仅是内生的且创新持续过程也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推进的。另一方面,自主创新过程也为创新者本身提供了积累知识和能力的良好环境。
3.5 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上的显著性
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目前,全世界86% 的研发投入、90% 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新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牢牢把持着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端,获取超额利润。我国许多产业尽管在规模上不断扩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失去了许多应得的利益。
4.1 把知识产权战略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是鼓励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要把知识产权战略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要切实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把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提到科技、经济、文化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增强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4.2 通过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
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国家都注重运用政府采购手段来促进自主创新,扶持本国产业发展。如《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凡是使用纳税人的钱采购商品,必须优先购买纳税人所办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当本国企业不能满足需要时才允许进口。在日本,对社会公众有利害关系的招投标项目,一定要有行业协会的推荐,其用意在于支持和鼓励采购本国产品。但在我国,目前对使用进口设备实行减免税,而对购买国产设备缺乏激励政策,这是一种逆向调节,不利于国内自主品牌的发展,必须完善相关措施。
促进引进与创新协同发展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妥善处理好引进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把吸引外资与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相结合,制定相应政策,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高起点引进技术,重点引进专利技术、软件和必要的关键设备,加强对关键性、战略性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增加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切实把自主创新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
依据现有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在全社会投入的比重:充分发挥担保贷款、风险投资、债券证券市场等的功能,加大支持创新的融资力度: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优化投入结构,确定合理的资金投向,改变过去投入偏重产业链下游的做法,加大对产业链上游的投入。根据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有效选择创新投入的战略方向和重点。加强对创新资金投入的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3 优化企业创新环境
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实施人才战略,为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建设科技资源公共平台,为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大力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实事求是的创业风尚,逐步形成以创新为荣、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杰拉尔德.m.迈耶主编,谭崇山,马颖等译.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理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6).
[2]吴克烈编著.区域经济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0).
[3]颜延龄.提中国科技产业,高自主创新能力[j].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2006,(3).
[4]斯泰恩,汉森著,朱荣法译.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与贫困危机[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1994,(8).
关键词:比较优势;自主创新;技术;风险性
1 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要点是: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还是低的国家或地区,按比较利益原则参与国(区)际分工和国(区)际贸易都可得到实际利益。即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与地区没必要生产所有产品,而应选择生产优势最大的产品进行生产;在所有产品生产方面都处于劣势的国家或地区也不能什么都不生产,可选择不利程度最小的产品进行生产。这个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没有任何绝对优势的落后国家和地区所客观参与的分工并从中获利问题 。
在当代,科技不断发展,知识越来越密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却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之间的交易为特点。冈纳.缪尔达尔曾说过:“贸易所起的作用(一般来说)具有一种有利于富裕的和进步的地区(以及国家)而不利于欠发达国家的倾向”。穷国从贸易中获取的利益不仅少于富国,而且穷国变得更穷,假如因为富国变得更富的话。而且,自由贸易本身甚至会有助于使不发达地区以及国家的停滞永久存在。
可见,作为短期策略,比较优势理论是可行的。但是,发展中国家如果长期奉行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出口导向政策,极可能导致技术上落后,经济上受压制,那么缪尔达尔的话未必不会出现。
在综合国力竞争愈来愈体现为科技竞争的新形势下,企业的生存、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集中地表现在科技竞争方面。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提高发展中国家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也是发展中国家进行赢利的国际贸易的可靠保证。
2 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崛起实例分析
韩国,在结合间接引资、产业提升政策的情况下,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在政府主导型市场机制下,推进了经济快速发展,韩国于上世纪90年代末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我们要注意到,韩国,在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同时,通过引进外资,实行技术创新,从而提升产业,这样反过来又有利于出口。1960年韩国的出口构成中,初级产品占64.4%,将近40年之后的1999年,这个比例下降到2.7%,而制造产品已经达到91.5%,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复杂产品已经占总出口的62.7%,远远超出简单产品的比重。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韩国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出口进口带来的。他们在进口商品的同时,进口技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培养各种技术人才,然后进行产品的升级,再出口。从而将短期的贸易利益长期化。这也是本文所要阐述的中心问题:走自主创新之路。
3 技术创新的特征
3.1 风险性
技术创新是一个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随机过程,这个过程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和结果不存在简单的正相关关系。据统计,大约有90%的创新最终在进入市场之前夭折,技术创新具有较高的风险性。
3.2 在技术方面的首创性
首创性是自主创新追求的目标。新技术成果具有独占性,在技术开发的竞争中,真正法律上的成功者只有一个。在同一市场中,非首创性的自主创新是没有意义的,自主创新项目必须将技术上的首创性作为努力追求的目标,才有可望获得成功。
3.3 社会溢出效应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要投入大量的科学技术资源、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需要社会上众多人群的共同努力,才能生产出新的物质产品和知识产品。而且创新成果不局限于一国一地范围内传播和共享,重要的创新将迅速扩散到全球,为全社会共同享有。
3.4 在知识和能力支持下的内在性
知识和能力支持是创新成功的内在基础和必要条件,在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等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知识和能力的支持。自主创新不仅是内生的且创新持续过程也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力量推进的。另一方面,自主创新过程也为创新者本身提供了积累知识和能力的良好环境。
3.5 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上的显著性
综合国力的竞争本质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目前,全世界86% 的研发投入、90% 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凭借科技优势和建立在科技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规则,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新技术市场的高度垄断,牢牢把持着国际产业分工的高端,获取超额利润。我国许多产业尽管在规模上不断扩大,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失去了许多应得的利益。
4 自主创新的对策
4.1 把知识产权战略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是鼓励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要把知识产权战略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以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要切实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把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提到科技、经济、文化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引导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增强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
4.2 通过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
随着政府采购规模的不断扩大,许多国家都注重运用政府采购手段来促进自主创新,扶持本国产业发展。如《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凡是使用纳税人的钱采购商品,必须优先购买纳税人所办企业生产的产品,只有当本国企业不能满足需要时才允许进口。在日本,对社会公众有利害关系的招投标项目,一定要有行业协会的推荐,其用意在于支持和鼓励采购本国产品。但在我国,目前对使用进口设备实行减免税,而对购买国产设备缺乏激励政策,这是一种逆向调节,不利于国内自主品牌的发展,必须完善相关措施。
促进引进与创新协同发展克服重引进、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充分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资源,依托重大项目,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妥善处理好引进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把吸引外资与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相结合,制定相应政策,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高新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高起点引进技术,重点引进专利技术、软件和必要的关键设备,加强对关键性、战略性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增加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加大对自主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切实把自主创新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
依据现有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在全社会投入的比重:充分发挥担保贷款、风险投资、债券证券市场等的功能,加大支持创新的融资力度: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优化投入结构,确定合理的资金投向,改变过去投入偏重产业链下游的做法,加大对产业链上游的投入。根据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有效选择创新投入的战略方向和重点。加强对创新资金投入的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3 优化企业创新环境
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新提供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实施人才战略,为创新提供智力支撑;建设科技资源公共平台,为创新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大力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实事求是的创业风尚,逐步形成以创新为荣、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新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杰拉尔德.m.迈耶主编,谭崇山,马颖等译.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理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6).
[2]吴克烈编著.区域经济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10).
[3]颜延龄.提中国科技产业,高自主创新能力[j].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2006,(3).
[4]斯泰恩,汉森著,朱荣法译.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与贫困危机[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1994,(8).
上一篇: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分析
下一篇:我国农产品的绿色壁垒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