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进口政策的缺失及其完善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进口,就无法实现其短时间内跻身经济强国的跨越。然而长期以来,我国进口政策中存在一些缺失,使进口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受到削弱。本文试图分析我国进口政策存在的缺失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以期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获取更多的优势与利益.
关键词:进口政策;技术创新;复进口
一、新贸易理论关于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论点
长期以来,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出口能创造外汇,并能带动国内投资和就业的增加,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事实上,进口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亦不应低估。有些国家,如日本、韩国,如果没有进口,就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跻身世界经济强国的跨越。近几年,我国也开始认识到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国内学术界亦开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胡亚冬(2006)、杨十二(2006)等就中国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双向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进口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但我国现行进口理论中存在的偏差和政策上的缺失使进口在我国未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
进口与经济增长关系之间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大卫·李嘉图在比较优势理论中指出,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都绝对高于贸易伙伴国,只要该国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那么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在该国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外贸易不仅能使该国从他国获得较便宜的产品,还可以提高本国生产效率、产量及国民福利;同时贸易还能稳定国内物价,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
后来的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了进口贸易对经济的带动问题。·h·罗伯特逊和r·纳克斯认为资本品的进口使该国取得国际分工的利益,大大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它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马克斯·科登认为如果大量进口投资品,会使国内投资品相对价格较低,投资成本下降,而投资率的提高无疑会带来经济增长率的上升.
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多视角多方位地研究了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新贸易理论认为,进口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体现在其间接性的动态效应上。一是进口竞争会促进行业、企业进行相应的调整,加速低效率企业退出市场,使高效率企业达到合理的规模,从而优化本国市场结构、产业结构及资源配置,刺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二是进口促进技术进步。进口技术或进口产品中所含的技术无疑有助于指导进口国国内技术进步的方向,加速国内生产进口替代品和相关产品的技术模仿速度,即所谓的“技术外溢”效应。三是进口促进创新。在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进行生产和试验中,引进方在长期的工作中摸索、了解和吸收引进技术的知识和技术诀窍时,易于从中受到启发并进行创新.
connolly(2003)利用75个国家1965~1990年的数据分析了高科技产品进口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模仿与创新的外溢效应,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模仿与创新都显著而一致地依赖于来自发达国家的高科技进口.
无论是古典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其关于进口促进经济的基本原理及作用机制都是一样的,即进口能提高生产效率。只是时代不同,提高生产效率的方式、途径不同而已.
二、我国进口政策的缺失
总体归纳起来,我国进口政策的缺失当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口政策定位欠当
长期以来,我国进口政策存在定位不当问题.
具体来说,我国进口政策主要是认定能够提供多大程度的市场准入,或者说进口的主要功能是限制进口。时至今日,我国进口政策只片面强调保护,对通过进口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相关产业健康成长的功能依然重视不够。保护应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而我国的贸易实践却将保护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入世以来,我国虽然信守承诺,大幅度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但客观地说,我国贸易保护程度相当高.
2008年我国关税总水平为9.8%,而2006年世界平均关税水平只有5.6%。过度保护使大量高消耗、低效率的小企业能够生存。与此同时,许多大企业生产却不具规模,而这正是我国企业竞争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此外名目繁多的非关税壁垒同关税一同构成了一个多重的、复杂的保护体系。这些手段有些是交叉重叠,有些是多余的。比如,我国对自己拥有竞争力的服装、鞋帽的进口也征收高于平均水平的关税,这不仅没有必要,还授予国外中国高关税把柄。再比如我国进口付汇管理过于繁琐,特别是大宗进口付汇手续更复杂,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正常进口需求。保护期过长、进口壁垒偏高和渠道不畅,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2.进口政策缺乏战略性和前瞻性
当今世界经济的总体竞争格局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科技水平的较量,二是资源控制的较量。一些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确立技术立国及资源储备及保护的发展战略。法国从1975年起就建立了矿产品储备计划;日本购买中国的煤炭,沉入大海,以备将来之用;美国尽管矿产储量在总值上居世界首位,却封存了大量矿床,对许多矿产品实行战略性进口,甚至不惜重金购买国外矿床占而不采。目前美国储备的矿产品共有63类93种,已成为世界上矿产品储备最早、品种最多、储备量最多的国家。但长期以来,我国进口缺乏一种战略性储备和资源储备的概念。我国进口的基本状况是,缺什么买什么,进口仅仅是为了满足当前的生产消费性需要。国内资源储备不足已屡屡使国内企业受制于人,我国的进口和经济发展都陷入被动的境地。例如,我国早已成为铁矿石最大的买家,却一直没有定价权。对于近几年国外供方数次的铁矿石涨价协议,我国企业虽然经过无数次艰苦谈判,但最终都是被迫接受大幅涨价的结果。而另一方面,中国稀土却卖出了土的价格。中国稀土可开采储量从十多年前的占世界80%,降到了如今的52%。若继续延用现有的生产经营模式,也许20到50年后,中国就将变成稀土小国。如果有一天,中国认识到稀土的价值,而希望从世界购买,那么等待中国的就将是天价。上述这些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3.进口政策未能服务于产业政策
多年来,我国进口贸易政策未能作为产业政策的有效辅助手段,为产业政策服务。具体表现在:(1)有些进口政策与产业政策相背离,如近几年的关税倒挂现象。以化纤产业为例,自2003年起,中国绝大部分合成纤维原料与其对应的纤维进口关税出现了明显倒挂,至2004年化纤产品进口关税已全部降至最低限的5%,大大低于10.4%的平均关税水平,而化纤上游相关产品的进口关税普遍高于化纤产品,有些甚至高出一倍多。关税倒挂明显不符合国际惯例,也损害了整个产业链的利益。因为原料高关税会增加合成纤维的生产成本,并转嫁给下游纺织、服装品的出口,而合成纤维进口关税相对较低又使进口加剧,不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样的问题在诸如医疗设备、汽车、电子材料等关键产业也存在。再比如我国一方面要振兴自主装备产业,而另一方面又要扩大机电设备的进口,并对部分国内已能生产的进口设备免税。进口政策体现不出国家对重点行业的保护和支持,体现不出国家产业政策重点;(2)进口政策与产业政策相分离。多年来,我国对进口促进产业优化的作用认识不足,进口长期得不到重视。我国至今还没有完整的进口战略,现行的进口政策与产业政策处于一种相互割裂、相互分离状态。例如为进口先进技术而进口先进技术,为保持贸易平衡而增加进口,而鲜有将进口同国内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技术引进是否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了促进作用这一问题,国内学者陈国宏(2007)运用ahp方法及因果关系检验法(causalrelationshiptest)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研究表明我国技术引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命题是不成立的;(3)进口政策与支撑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相脱离。我国现行进口政策与经济政策、科技政策、财政金融政策不配套、不协调,现行的引进技术吸收政策缺乏宏观调控性、系统性及科学性,造成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混乱无序.
表现为要么不顾国情,进口的技术或设备过于先进,因国内缺乏相应技术人员而闲置,要么进口的所谓的“先进技术”实为成熟或过时的技术,致使技术刚引进不久又落后于人的局面。更有甚者,有些国产的机器设备,先出口到美国,在美国被贴上美国制造标签后,摇身一变作为“国外先进设备”再以高价卖给中国企业,造成我国外汇的极大浪费。进口的混乱无序削弱了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4.进口与出口政策未能形成良性循环关系
进出口贸易政策应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多年来我国进出口政策却各行其道、互不相关,缺乏有机的联系。具体表现在:(1)进出口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性.
例如关税倒挂、出口补贴、加工贸易等政策的不协调造成国货复进口大量增加,2007年达到733.6亿美元,使中国成为自己的第七大进口国。这样大规模的国货复进口在国际上罕见,造成物流等社会资源的浪费;(2)进口未能充分支持出口。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进口商品中成套机械设备所占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985年为4.5%,到了2008年这一比重迅速上升到68%。国家每年都要花费数以亿计的美元进口成套机械设备。这种长期成套设备持续引进现象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而另一方面我国又吸引外资在沿海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贸易。中国每年进口的大量的先进技术设备不能结合本国劳动力比较优势发展自己的加工贸易,反而让外商充分利用了我国优惠贸易政策.
实行了多年的鼓励出口加工政策,结果是鼓励的“加工”,而没有鼓励“贸易”。我国加工贸易至今很大一部分仍处于简单加工和组装性阶段,出口加工部门的本地采购率仍然很低(约20%),对国内产业带动不明显。我国是世界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可以说与进出口相互脱节不无关系.
三、完善我国进口政策的学术主张
1.注重进口的亲竞争效应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创始人美国经济学家波特在其研究的十个国家中的经验表明,强有力的国内竞争对手普遍存在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没有竞争(包括国际竞争),就没有健康的增长。进口所带来的竞争效应是一国改善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源泉。竞争的核心归根结底是市场准入问题。我们应立足各行业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循序对等开放市场。具体说来,对已有对外竞争力的行业部门,可逐步放松对该部门的进口限制,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该部门的自由贸易;对目前尚欠竞争力又事关国计民生的部门则要在适当保护下,循序渐进,逐步开放。所谓适当保护,笔者认为是这么一种保护水平,在这一保护水平下,以我国的市场规模,最佳的国内市场状态是有四到五家企业独大,以规模经济和外商抗衡。由于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将促进该行业内部运作的效率化。同时根据该部门发展阶段及竞争力状况,不断降低保护水平,增强有效竞争,获得亲竞争效应.
2.明确进口政策战略性、前瞻性
为保证今后稳定安全的战略性资源供给,我国进口政策的重心应从现阶段的保障稳定供给向在保证稳定供给基础上建立和加强战略资源储备转移.
政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战略资源储备制度,防范可能出现的危机。(2)制定相关法规.
借鉴日本、欧洲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立法的形式,规定适当的比例,强制企业进行战略储备。(3)确立多种战略资源进口渠道,鼓励企业开辟新进口来源;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外资源;鼓励企业与资源国逐渐建立起稳定的良性互动的资源战略伙伴关系。(4)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外战略物资的勘探开发和开采,建立一批国外战略物资生产和供应基地。此外,政府可设立专门在世界各地寻找和开发的战略性资源组织,帮助企业。多管齐下,多头并90 现代财经 2010年1月进,逐步建立起我国战略物资储备.
3.利用金融危机占领国外高端市场
目前我国有些企业在技术、工艺、产品的研发能力上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成了他们发展的一个瓶颈,而并购国外的企业可以说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捷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不少跨国企业身价大跌,对中国企业实施并购带来一种机遇。收购国外知名品牌,可以迅速占领国外高端市场。在欧美的一些高端工业市场上,我国一些产品即使质量最好,价格最低,却很难被国外的客户认可。而收购国外知名品牌,不仅可以实现技术跨越,还可以占领其品牌的国际销售渠道,对打开国外的市场是非常有好处的。但从中国海外并购六年的历程来看,我国海外并购陷阱多于馅饼。一些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不知道规避风险,结果陷入目标企业的债务黑洞。有些企业不是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结合被收购目标企业的情况来选择目标,而仅图便宜便盲目地进行跨国并购,结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运转不灵,消化不良。因此,希望国家能从技术层面上帮助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政府可责成各省及直辖市设立本省市跨国并购研究和实务工作专家小组,负责为企业海外并购提供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咨询。专家小组不仅应该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在文化、政治、法律等多方面有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出谋划策,还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帮助企业寻找目标企业,对目标企业进行调研,分析及规避其中风险,以及如何将目标企业优良资产整合进自己的产业链条以使企业迅速发展壮大。说到底,国家的竞争力是通过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出来的.
4.让进口成为产业升级的动力
为使进口贸易更直接地与产业结构升级,政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定优先发展产业和高新技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速实现既定目标,并根据不同时期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技术引进的重点,以使进口成为产业优化的不断源泉。
(2)慎重选择引进技术,鼓励引进国外处于研究开发后期尚未商业化的技术。由于引进技术尚未商业化,能在较高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技术二次研发,实现技术再创新,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
(3)注重技术扩散。政府可为企业技术扩散提供平台,如定期举办各种技术交流会等。使我国迅速从“模仿”走向“创造”,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大国。
(4)宏观调控进口政策与现行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政金融政策等关系。使之形成相互扶持、相互促进关系。完善进口关税税率,体现国家对重点行业的保护和支持。
(5)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积极引导推动,各方力量支持的技术引进和创新促进体系。实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创新开发—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良性循环.
5.进出口形成相互促进关系
二战后,在一片废墟上日本只用了短短三十年便跃升为世界经济强国,对此普遍的观点是日本实行的出口导向战略。笔者认为进口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甚于出口。正是借助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创新-出口增加路径,日本才获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可见技术引进是其出口增加的根源。国际经验亦表明,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实现经济飞跃发展的最便捷的路径。为使我国进出口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次创新-促进出口模式。可以借鉴韩国经验,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进行统一管理、监督和引导,在全国形成一个统一的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政策体系。
(2)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可加强、完善现行创新机制,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市场与政策环境,如进一步完成税收、金融等一系列激励自主创新的方针政策,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等.
(3)鼓励再创新产品的出口。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已经很低廉,即使在此基础上上调10%~20%,仍具有竞争力,因此应改变我国以往那种对出口普遍支持的做法,而是有所侧重。可成立专家小组,对申报再创新企业的出口产品进行认定,以资鼓励,使我国进出口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之中.
参考文献:
[1]佟家栋.贸易自由化、贸易保护与经济利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佟家栋.发展中大国的贸易自由化与中国[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3]于蕾.关于我国贸易战略调整的探讨[j].国际商务,2008,(1).
上一篇:中韩贸易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
下一篇:浅谈中国与新西兰货物贸易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