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际工业面板数据的研究下国际贸易的理论探讨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但分配失衡问题也日益凸现。收入差距的扩大不仅体现在城乡、地区、行业、不同教育或技能水平劳动者之间,近几年还集中体现于劳动要素在国民经济中分配地位的不断恶化。1996年至2006年,劳动收入占比已经从54%下跌到40%的水平,远低于其他国家55%—65%的水平(Gollin,2002)。
针对我国劳动要素在国民经济中分配地位不断恶化的事实,已经有不少文献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解释。从国内因素出发,部分文献认为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是我国农业部门比重下降非农部门比重上升所致,如罗长远和张军(2009a)等;部分文献认为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随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呈现U型规律而我国正处于下行区间,如李稻葵等(2009);还有部分文献认为是人力资本积累和偏向型技术进步所致,如王永进和盛丹(2010)。从开放因素出发,目前国内学者主要关注了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其中,前者的主要代表文献为罗长远和张军(2009b)对我国整体的研究、邵敏和黄玖立(2010)对工业部门的研究以及周明海等(2010)对企业数据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得出的主要结论为,外资进入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有显著负面影响。后者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仅邵敏和黄玖立(2010)、王永进和盛丹(2010)等文献将贸易开放作为控制变量加入了计量模型,而针对贸易开放对劳动收入占比影响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献较为少见。
事实上,在劳动收入占比不断下降的1997-2006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却不断地扩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从1996年的2898.9亿美元增加至2006年的17604.39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7.8%。对外贸易扩张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例如,大量经验文献都验证,贸易开放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和提升了我国的生产率水平。但是,我们更为关心的是,贸易开放是否改善了我国劳动力的收入分配地位?
关于国际贸易影响要素收入分配的理论,以斯托尔帕—萨缪尔森(Stolper-Samuelson)定理最为经典。根据该定理,作为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出口贸易会提高劳动力报酬,同时降低资本报酬,从而有利于提高劳动收入占比。进口贸易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则是不确定的。一方面,进口国外产品将挤出国内进口竞争部门产品的生产,产生与出口替代部门产出增加(出口增加)相同的效果;但另一方面,进口国外产品会带来显著的技术外溢①,由于进口产品中包含的先进技术以发达国家劳动节约型技术为主,又可能对劳动收入占比产生不利影响,这与出口贸易的影响不同。因而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方向可能是不同的,分析过程中应该分别对其进行分析,而已有研究显然忽略了二者间的这种影响差异。
本文重点研究贸易开放对我国工业行业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并区分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以及总贸易,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差异。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设立联立方程模型以剔除劳动收入占比对贸易的反向关系。
二、我国工业行业的劳动者报酬份额分析
选择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首先,对外开放对各个产业的影响可能差异较大。农业总是各个国家贸易保护的对象,其开放程度相对较低;而绝大多数建筑业和服务业的产品为不可贸易品,它们受开放的影响途径主要是外资进入而非商品贸易。相比之下,工业的贸易开放程度较高。以2008年为例,我国工业进出口商品总额为24647.5亿美元,占工业总产值的33.2%②。其次,研究表明工业部门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在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中发挥了的重要作用,如(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
1998-2003年间③,我国工业部门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表现出两个特点:第一,在研究期内绝大多数地区工业劳动收入占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经计算,全部31个省市中仅海南、云南和宁夏劳动收入占比有所上升,其中海南的上升幅度最大,从21.2%上升到25.4%。其余28个地区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重庆,由46.0%下降到30.9%。下降超过十个百分点的还有天津、吉林、甘肃和青海。可见地区内变化是工业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重要原因。第二,各个地区工业劳动收入占比差异较大。按照1998-2003年各地区工业劳动收入占比均值计算,最高的为吉林,达57.4%,最低的为云南,仅占23.3%。如果各个地区工业发展不均衡,如劳动收入占比较低地区工业发展较快而占比较高地区发展较慢,可以预期我国整个工业劳动收入占比将下降,反之就上升。也就是说,地区工业发展速度的不同可能成为我国工业劳动收入占比改变的又一原因。
罗长远和张军(2009a)基于产业结构变迁和各个产业内部变化两个层面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劳动收入占比分解为产业间变化和产业内变化两个部分。利用类似的思想,我们可以将工业劳动收入占比按照地区间变化和地区内变化两个层面进行分解,见公式(1)。
其中ls代表工业劳动收入占比,代表地区j工业占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份额,t表示期末,0代表期初。那么(1)式右边第一项就代表如果各地区工业均衡发展,各地区工业所占份额保持不变情况下由于各个地区工业内部劳动收入占比变化带来的影响,也就是地区内变化。右边第二项代表由于各地区工业在全国工业中所占份额发生变化的影响,也就是地区间变化。结果显示,全国工业劳动收入占比由(39.3%)变化到(35.7%),下降了3.6个百分点。其中,地区内变化-3.83个百分点,地区间变化0.23个百分点,解释力分别为106.3%和-6.3%。也就是说,劳动收入占比高地区的工业增长速度高于劳动收入占比低的地区,其结果是有利于劳动收入占比的提高;而地区内工业劳动收入占比的普遍下降则导致了最终工业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结果。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工业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并不是由于地区间工业发展不均衡(地区间变化)造成的,而是地区内工业劳动收入占比普遍下降(地区内变化)的结果。那么,研究期内,各地区工业行业普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可能导致劳动收入占比的普遍变化呢?(1)从行业结构上讲,工业部门资本密集型行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行业不断下降。从表1可以看出,资本密集型较高的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不断增加,总体重工业所占比重上升到64.5%。而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则有所下降。资本密集型行业地位的上升
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地位的下降无疑会对劳动收入的份额产生不利影响,很多学者也指出重化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利于劳动的分配地位。(2)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较大,这主要是以国企改制、民营化以及外资企业的进入为特征。20世纪90年代末期大量国有企业职工下岗也可能对劳动者收入造成冲击。(3)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由表1可见,我国工业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98年的37.2%上升到2003年的47.6%,出口总额在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从21.0%上升到24.6%,进口增速快于出口,份额从16.21%上升到23.06%。
作为劳动禀赋丰裕的国家,按照经典贸易理论,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我国贸易开放程度增加的结果应有利于丰裕要素即劳动。然而我们观察到的现实却相反,尽管贸易总量和贸易依存度度量的开放程度都在大幅增加,但是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地位却在恶化。
首先分析进口的影响。进口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应直接体现于进口替代部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挤占了本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不利于劳动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相应地,资本密集型产品的进口不利于资本的地位。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就是这些产品必须用于最终消费,如果进口的产品作为投入去生产其他产品,那结论可能相反。例如,家用轿车的进口挤占了本国轿车的生产可能不利于资本,但是工业用卡车进口的影响却可能相反,比如一个企业进口了卡车之后解雇了一些工人(比如这个企业之前采用板车拉货)。因此,贸易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最终用途。
联合国“总括性经济类别”(Broad Economic Categories,简称BEC)恰好为这种讨论提供了依据。在BEC准则下,对外贸易商品按其最终用途被分为三个基本部分④,即消费品、资本品和中间投入品。利用联合国国际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可以计算出1998-2003年间我国按BEC分类的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报告在表2中。BEC分类中的消费品包括家庭消费用的初级食品和饮料(112)⑤、家庭消费用的经加工的食品和饮料(122)、非工业用运输工具(522)以及其他未具体说明的消费品(6)。研究期内,我国进口的商品中仅有4%左右用于直接生活消费,其对进口替代部门的冲击应该不大。而进口中包括机械设备与其他资本品(运输设备除外)(41)和工业用运输设备(521)在内的资本品所占份额却在20%左右,这表明我国最终品的进口主要用于生产中的资本投入而非居民消费。从产品形态看,进口商品以中间品为主,BEC分类中中间投入品⑥所占份额超过65%,这主要是国际分工不断细化到产品内所致。以中间投入品为原料生产出的最终产品一部分用于国内消费,一部分用于出口。下面看一下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出口中间品的比例低于进口,在36%左右,消费品的比重较高,资本品比重最低。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资本品出口的比重几年间大幅上升,由15%上升到23.3%;而消费品的比重则相反,由47.9%下降到37.4%。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出口贸易资本密集度不断提高的事实。出口资本密集度的提高还体现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份额上,我们还计算了1998-2003年间各地区出口中机电产品出口在工业总出口中比重的变化情况,除了内蒙古、黑龙江、云南、甘肃、青海和宁夏6个省份机电产品出口份额有所下降外,其他地区工业行业出口中机电产品的份额均上升,平均增加7.4个百分点。
三、模型设定与资料来源
考虑到贸易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设定如下线性模型:
其中,j代表地区,为我国31个省市,t代表时间,研究期间为1998-2003年。为个体特定效应,控制各地区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因素影响;为时间特定效应。ls为工业部门劳动收入占比,计算指标为劳动者报酬在工业GDP中的比重,资料来源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trade为贸易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用对外贸易依存度即工业进出口总额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衡量。
目前并没有各地区工业进出口贸易的数据,采用各地区商品贸易总额扣除地区农产品贸易额来替代。我们认为这种近似是合理的,一方面商品贸易可以剔除第三产业服务贸易,另一方面,在扣除了农产品贸易之后仅剩余第二产业的贸易量,而第二产业中的建筑业是服务部门,它的进出口是服务性的(建筑材料的进出口归在工业建筑材料生产部门中)(吴振宇和沈利生,2004)。各地区商品贸易的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农产品贸易的资料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工业总产值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为进一步区分进口和出口的不同影响,我们还将对外贸易依存度trade替换为进口依存度import以及出口依存度export,并分别进行回归。由于我国劳动丰裕,按照要素禀赋理论预期trade的系数为正、export系数为正;而由于进口了过多的资本品故预期import的系数为负。
Z为影响各地区工业行业劳动收入占比差异及变化的控制变量,具体包括:K/Y、lnTFP、state三个工业行业特征变量和city、fiscal、lnedu、lnrgdp四个地区特征变量。
K/Y为资本产出比,计算指标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与工业总产出的比值,资料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按照Bentolina和Saint-Paul(2003),K/Y系数的符号与劳动与资本的替代弹性有关。
lnTFP衡量技术进步,采用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表示,并取其对数。资料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Guscina(2006)认为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与其属性有关,如果发生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将有利于劳动报酬在GDP中份额的提高,相反,资本增强型的技术进步不利于劳动报酬的份额。Guscina(2006)中技术进步的指标采用每小时劳动创造GDP以及全员劳动生产率衡量。在开放背景下,我国的技术进步也有资本增强型特征,因此预期lnTFP的估计系数为负。
city为各地区城镇化水平,计算指标为城镇人口在年底总人口中的比重。其中城镇人口数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年底总人口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邵敏和黄玖立(2010)认为劳动收入份额与正规就业水平正相关,当工业发展落后于城镇化水平,将造成“过度城镇化”,正规就业下降不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若二者进程同步,正规就业不断提高进而促进工业劳动
收入份额的提高。借鉴该文章,该变量估计系数的符号取决于我国城镇化模式。
state为国有化程度,计算指标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资料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一方面,有学者认为国有企业承担了利润最大化以外的社会责任如稳定社会、稳定就业,雇员工资和人数必须随经济发展而逐年增长,结果造成国有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逐渐高于正常水平(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另一方面,1990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经历了大规模改革,大批劳动者离开工作岗位,不利于劳动收入占比的提高。因此,国有化程度的影响取决于二者之间作用的大小。
fiscal为政府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衡量政府财政支出的影响,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Harrison(2002)、Jayadev(2007)等表明政府支出对劳动收入占比有积极作用;Diwan(2000)的实证研究则表明财政支出的扩大有利于贫穷国家劳动收入占比的提高,对富国则不然。
lnedu为各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借鉴徐现祥和舒元(2005),我们采用各地区6岁及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表示各个省区的人力资本存量⑦,并取其对数形式,资料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Diwan(2000)的研究表明,富裕国家人力资本的积累对劳动收入占比有正向作用,对贫穷国家则相反。王永进和盛丹(2010)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研究认为我国技能劳动供给与劳动收入占比之间呈“U”型关系,由于大多数地区仍处于“U”型的下行区间,作为技能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
lnrgdp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的对数表示。李稻葵等(2009)认为劳动收入占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U”型规律,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劳动份额下降,但在经济发展的后期则不断提高。文章认为“U”型规律的出现是由于劳动和资本在部门间转移过程中面临阻力不同并随经济发展水平变化所致,而我国正处于“U”型的下行区间。
在控制了以上工业行业特征和地区特征模型框架下重点研究贸易开放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还需要考虑一个重要问题,在贸易影响劳动收入占比的同时,劳动收入占比也可能影响对外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劳动收入占比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可能通过影响比较优势而影响对外贸易水平。罗长远和张军(2009b)也指出,劳动收入占比与反映全球化的变量可能存在联立内生性。鉴于此,我们进一步设立联立方程模型,贸易的回归方程如下:
四、计量结果
首先,我们进行了单方程估计,并控制了地区固定效应和时间固定效应,结果见表4。
由于单方程回归并没有考虑贸易与劳动收入占比之间的联立问题,这里对贸易的回归结果仅做简单分析。从符号上看,商品的进口对工业劳动收入占比有负向作用,出口的作用为正,与预期一致。而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提高不利于劳动收入占比,与预期相反。但是,三个贸易变量均不显著。
从控制变量来看,技术水平变量(lnTFP)的回归系数为负,并在1%的统计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Guscina(2006)采用每小时劳动创造GDP以及全员劳动生产率衡量18个工业化国家技术进步对劳动报酬在GDP中份额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技术进步变量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之后则显著为负,这表明全球化高度发展之前以及信息技术革命之前技术进步有较强劳动增强型特征而之后则为资本增强型。这与本文的结论相一致,我国工业部门资本深化程度不断加深,技术进步有较强资本增强型特征,不利于劳动收入在国民经济分配中的地位。城镇化(city)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这与邵敏和黄玖立(2010)的结论一致,他们认为这表明样本期间内我国城镇化进程基本遵循了“正规就业为主”的城镇化模式。国有化程度(state)的系数在5%统计水平上显著为负,国有企业份额的提升不利于工业行业劳动收入占比的提高,这表明1990年代末期大量国有企业员工下岗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的负面影响超过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正面效应。财政支出在GDP中的比重(fiscal)的回归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表明政府财政支出对劳动收入份额仅有弱促进作用。人力资本积累(lnedu)和经济发展水平(lnrgdp)系数的估计系数为负,但并不显著。资本产出比(K/Y)也不显著。
进一步地,我们对联立方程模型采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受篇幅所限,这里仅报告第三阶段的结果,如表5所示。由于联立方程模型考虑了贸易与劳动收入占比之间的内生性,其结果更可靠,因此下面我们重点对联立方程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
首先观察核心贸易变量,进口import的估计系数显著为负,这是联立方程模型估计结果与单方程估计结果的最大不同。出口变量export的估计系数变为负,但显著性仍较差。对外贸易依存度trade的估计系数仍为负,显著性较单方程估计结果有所提高。进口估计系数为负,这表明在控制了劳动收入占比ls对进口的反向作用之后,进口比重的增加对劳动收入占比有显著抑制作用。由第二部分的分析我们知道,我国进口商品中用于消费的比重较低,而资本品比重较高在20%左右(按BEC分类),且呈现上升趋势。我们认为进口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作用与此有直接关系。我国资本品进口主要源于发达国家,以2009年为例,仅从日、韩、德、美这四个国家进口的资本品占全年资本品进口的49.85%。由于这些国家的技术具有更强的节约劳动特征,在资本品引进过程中我国会学习和获得资本偏向型技术知识,从这些国家进口资本品的增加在提高资本密集度的同时必将削弱劳动的分配地位。我们进一步测算了③和④中进口变量对于工业行业劳动者报酬份额变化的实际解释力⑨。劳动收入占比在样本期间下降了4.77个百分点,可以由进口解释的为1.17个百分点,解释力为24.6%。
出口export的估计系数为负,但并不显著。一方面,作为劳动禀赋相对丰裕的国家,出口贸易将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但另一方面,我国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出口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及出口贸易模式对劳动收入占比产生抑制作用,导致系数的不显著。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已经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
型转移(周明海等,2010), 第九文档网出口产品的技术复杂度远高于我国经济发展程度应有的水平(Rodrik,2006),出口产品资本密集度的提高不利于劳动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这是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从出口企业的所有制结构看,1998-2003年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在总出口中的平均比重为49.1%,且呈现上升趋势,2003年达到54.8%。表6以2003年为例报告了按贸易方式企业性质划分的商品出口情况,由于1998-2003年间农产品的出口仅占总商品出口的5%左右,因此未剔除农产品出口而利用所有商品出口结构数据来分析工业品出口结构的影响应是一致的。外商企业的存在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负向作用已被广泛实证文献所证实(如:邵敏和黄玖立,2010、罗长远和张军,2009b等),外资企业在工业出口中的地位是我国工业出口不利于劳动收入占比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出口的负面影响还体现在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上。由沿海加工贸易集中地区主要从事加工生产的“民工”的待遇就可以推测加工贸易中劳动和资本要素的利益分配地位⑩,我国商品出口中有55.8%为加工贸易出口,且加工贸易出口的78.7%由外资企业承担,在加工贸易中劳动的谈判能力明显弱于资本。
总贸易trade的估计系数也为负,但是并不显著,其显著性介于出口和进口之间。总贸易对劳动收入占比的作用可以看做是进口贸易作用和出口贸易作用之和,之所以与预期不一致,同出口贸易的解释类似,随着外资大量涌入,我国比较优势逐步向资本较为密集产品以及加工贸易比重较高产业转移。
控制变量方面,联立方程模型回归结果与单方程双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变化不大。显著为负的为技术水平和国有化程度,表明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国有企业份额的增加会抑制劳动收入占比的提高。城镇化进程则显著促进了劳动报酬份额的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回归系数仍为负且不显著,财政支出的回归系数在①-④中仍为负不显著但在⑤和⑥中变成了正不显著,经济发展水平的系数在②和⑥中仍为负不显著,而在④中变为正不显著。资本产出比在①、②、⑤和⑥中仍然为正不显著,而在③和④中变为负不显著。由于财政支出、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本产出比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较差,t值均在1以下,所以不认为这两个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在单方程双固定效应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之间有显著差别。
为了进一步考察计量结果的稳健性,我们还考虑了劳动收入占比的不同度量方法以及剔除异常点的影响,从结果上看,回归结果较为稳健可信(11)。
五、结论和政策含义
利用1998-2003年省际工业面板数据,本文实证分析了贸易开放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考虑到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的影响差异,我们将贸易开放区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并分别考察了二者对我国劳动收入占比的作用。
本文与现有文献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发现了国际贸易不利于劳动要素分配地位的又一途径——进口贸易。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施行的“以市场换技术”战略除引进外资以外,在贸易方面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进口实现的,尤其是机械设备等资本品的进口。从商品结构上看,1998-2003年间我国进口的产品中平均有20%以上为机械设备、工业用运输设备等资本品(按BEC分类),而消费品仅占4%左右。由于这些资本品的来源以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为主,其中蕴含的技术有更强的节约劳动特征,其对劳动要素分配地位的负面效应很可能超过对进口替代部门(机械设备生产部门)的挤出效应,最终导致进口增加的同时,劳动要素的分配地位却不断恶化。本文的实证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控制了劳动收入占比与贸易的联立性问题之后,进口依存度的提高显著抑制了工业劳动收入占比的提高。1998-2003年间工业部门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了4.77个百分点,可以 第九文档网由进口解释的为1.17个百分点,实际解释力达24.6%。
本文发现出口贸易对劳动收入占比有弱负向作用。与现有文献一致,这是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向资本密集型产品转移、外资企业在出口中的高比重以及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贸易模式削弱了劳动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所致。值得指出的是,除对外贸易因素以外,偏重于资本的技术进步也是我国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原因,这与戴天仕和徐现祥(2010)的发现较为一致(12)。
在政策方面,我国鼓励以机械设备为主的资本品进口、鼓励外资企业的进入,政府不惜给予税收、信贷、财政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此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我们也确实看到它们对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以牺牲劳动者的利益为代价的,本文证明了进口对劳动收入占比有显著抑制作用。我们有必要在考虑分配效应的基础上重新评估进口和外资流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注释:
①参见李小平等(2008)、方希桦等(2004)等文献。
②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计算。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较多。2004-2007年这一比重分别为:45.7%、44.5%、42.7%、39.4%。
③研究年限的确定主要是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统计口径的一致性。2004年起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参见白重恩和钱震杰(2009);而1998年起工业部门的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参见邵敏和黄玖立(2010)。
④一部分商品由于可以归入任何一类而没有对应三者中的任何一类。如BEC中的燃料和润滑油(代码3)既可作为消费品,也可能作为中间品,甚至还可能作为资本品,因而无法对其分类。
⑤括号内为BEC编码。
⑥中间投入品包括:工业用初级食品和饮料(111)、工业用经加工的食品和饮料(121)、其他未具体说明的工业用原料(2)、初级燃料和润滑剂(31)、经加工的燃料和润滑剂(小汽车和摩托车用油除外)(322)、机械设备与其他资本品的零件和附件(42)、运输设备的零件和附件(53)。
⑧作者对贸易依存度、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的3个计量模型均有3个回归方程(3×3=9列),即依次加入fiscal、lnedu、lnrgdp。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列出变量较全的两种(2×3=6列)。下文所采用的联立方程模型也是如此。
⑨具体的计算方法为:首先计算样本期间ls和import的变化幅度,分别用2003年各地区均值减去1998年均值可得;然后,用import的估计系数乘以其变化幅度得到进口所引起的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最后用这一变化值除以ls的变化幅度即得到样本期间进口对工业劳动收入占比的实际解释力。
⑩“民工荒”现象发生后,农民工工资、社会保障和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改善,但这一现象在2004年之后才集中出现。
(11)鉴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列出。有兴趣可向作者索取。
下一篇: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伦理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