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有效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摘 要:增加农民收入历来是农村工作的重点,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文章在做了详细分析之后,提出了增加农业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支持农民自主创业等破解农民增收难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增收: 制约因素; 对策
中央曾明确指出“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所以我们要把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增加农民收入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做好农民增收各项工作。
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农民增收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
一、大部分农民缺乏市场经济观念
大部分农民耕种土地、种植什么,首先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根本没有考虑到用市场的需求来调整自己的种植结构,从而导致了许多农民种植的农产品供大于求,卖不出去,有些农产品甚至市场价格低于成本价格,但农民却还在种植。
二、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下
农村劳动力中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下,据对某些乡镇农民文化程度调查,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20%,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60%,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1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占大多数,农民的整体素质低下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因此,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三、大部分农民缺乏竞争意识
许多农民受传统农业生产观念的影响,往往只重视“种、管、收”环节,对市场供应、销售分析和预测很少,稍微赚到些钱就容易满足,对于许多品质优、质量好、味道美的农产品没有很好地打造品牌,从而影响了市场的知名度,也降低了自身竞争力。
四、农民对科技知识的了解也很少
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民对简单的农业科技常识虽基本有所了解,如对一些良种的引进,作物的普通栽培,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等等,但对一些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以及市场营销却知之甚少,尤其是由于最近几年非农产业收入普遍高于农业收入,造成大批有文化和技能的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从而影响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
当然,农民增收除了受自身条件的一些制约因素以外,还要受外部客观条件的一些影响
一、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当前,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农产品科技含量还不高,农业科技水平相距先进地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农业科技投入强度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二、 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
目前,虽然大部分农户已经实现脱贫,但尚有一部分纯农户和一些年老体弱户生活还非常艰难。其次由于结构调整不到位,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低,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比重很少,龙头企业没有形成群体竞争优势。三是农业科技水平低,生产成本高,农业效益不高问题比较突出。
三、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
由于生产资料涨价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农民每亩地多投入25-30元,据调查,国家给农民的“两免一补”政策所带来的实惠已被生产资料涨价所抵消,这也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尤其是近年来农民一直对粮价问题、生产资料价格问题比较担忧,通过与村民座谈,大多数农民一直在期待粮价能够迅速攀升,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也对当前市场价格变化心里没底,也不急于收购农民手中的粮食。
四、 国家实行粮价补贴等政策影响了农民种田结构的调整
国家对农民实行粮价补贴和免农业税政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高了,但造成非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这种趋势从长远看不利于农业产业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五、 农村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对农村经济运行也有一定的影响
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经费困难,远远不够正常支出,乡村工作运转困难,特别是村干部工资待遇及养老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工作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部分基层干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实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还有很多,那么针对以上情况,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何在呢?
一、 增加农业投入
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要加大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园区建设的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针对当前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亟待加强的状况,要在继续搞好大中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积极引导农民参加农村“一事一议”,加大农田水利和乡村道路建设。
二、 强化惠农政策。
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挖塘养鱼。搞好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规划,引导农户和农村集约用地。加强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宅基地管理,鼓励农村开展土地整理和村庄整治,推动新办乡村工业向镇区集中,提高农村各类用地的利用率。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改革。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的随意收回农户承包地、强迫农户流转承包地等问题,我们要对土地二轮承包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违反法律和政策的要坚决予以纠正,并追究责任。要妥善处理土地承包纠纷,及时化解矛盾,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尊重和保障农户拥有承包地和从事农业生产的权利,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在农户自愿、有偿的前提下依法进行,防止片面追求土地集中。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减免农业税、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意义重大。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不能改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少,支农的力度不能减弱。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针对农民关心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要实行最高限价,切实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同时要保护农民的粮食作物最低收购价,切实维护农民的利益。
三、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要充分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我们突出效益优先,形成区域特色,注重品牌建设,依托交通干线,提升设施栽培项目质量,依托项目农业,增强设施农业投资强度。要选择交通位置好
、生产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的村作为先行村,以当地特色产业为基础,高标准定位,建设高效现代农业示范观光带。通过连点成线、以线带面、辐射全局,以区域集聚效应推动产业化进程。在示范观光带建设中坚持新建和改造并重的原则,推广先进的种植模式和适销对路的品种,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 以设施农业为重点,提升土地产出效益
设施农业是项目农业建设的有效载体,是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把农业工作的核心放在推进设施农业建设上,抽调机关精兵强将组成高效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制定激励发展现代农业的文件,分解落实设施农业的目标任务,在广吸民间多元资本投入高效农业的同时强化服务,为设施农业的发展营造了最佳“软”环境。一些地方成功吸引了一大批设施种植、设施养殖项目落户我镇,呈现投资种类多、规模大、起点高、亮点纷呈的喜人特点。
五、 以龙头企业为亮点,引领特色产业发展
以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大力开展农业项目招商,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不仅提升农副产品加工能力,培育农产品品牌,还有助于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我们积极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发展订单种植,实行保护价收购。积极培育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和完善与农户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作机制,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六、 以土地流转为难点,扩张高效农业规模
土地流转是发展设施农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前置条件,也是一项牵涉面广、实施难度大的综合性工作。我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镇村组三级联动,统一思想认识,深入调查摸底,研究部署方案,创新流转模式,严格流转程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和大量细致周到的工作,让广大村民了解土地流转是助民增收、为民造福之举,进而理解、接受并支持这项工作。
储备大面积流转土地,为引进重特大农业基础上作好充分准备,位于高效现代农业规划区内的村组织成立土地合作社,将群众土地成片流转到合作社。农户与合作社签订租赁协议,然后由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将成片土地对外发包。双方签订合同约定,土地每亩年租金,并随物价变动每三年向上调整一次;投资方承包给本地农户,按产量确定工资。保底土地租金、加劳务收入,让村民“不用出村就挣钱”,也促进了土地流转工作进入良性循环阶段,为高效农业的进一步规模扩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七、 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下,从统筹城乡和区域就业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等方面,合理、有序、有力地推动这一进程。
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切实改变地方政府片面地认为农民离村进城纯属市场自发行为,政府没有必要加以组织或干预的思想。其次在制度安排上,广大农民在就业培训、市场服务、权益保障等方面,地方政府要积极地指导和扶持。其三要取消限制性就业政策和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实行劳务信息共享,为农民跨地区转移提供同等机会和条件。其四要将城乡之间、不同省市之间的社会保障体系联网,实现农民失业、养老和医疗保险等个人账户跨省、跨地区兑现,解除其异地就业的后顾之忧。其五要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载体。将农民转移到农产品加工、销售和服务等行业,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的重要形式。其六要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进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小城镇发展水平的高低。加快建设小城镇,不仅可以带动农村建筑、运输、生产和生活资料市场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转移空间,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素质的提高,增强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
八、 积极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在农村劳动力人中,不少人有一定的技术经验、资金积累、和经营管理知识,自主创业的潜能很大。要全力扶持农民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大创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的工作机制,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的政策,在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农民增收的路千万条,关键在于各级政府不要注重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要积极地引导农民,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们的农民一定会富裕起来。
上一篇:试论农业经济现状及其改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