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农业循环经济必要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6-02-17 16:4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成为我国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新世纪之初,全面推进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和农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主要问题的困扰。一方面,农业享受现代工业的成果,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大量运用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及使用塑料薄膜,造成了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増多也使食用安全性受到影响。这些问题的出现,使生产方式演变为资源一产品一废物的直线生产方式。因此,探索循环利用的新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迫在眉睫。

 

  一、循环经济与农业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新经济概念中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另一部分即知识经济。倡导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效仿生态系统原理,把社会、经济系统组成一个具有物质多次利用和再生循环的网、链结构,使之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流程和具有自适应、自调节功能的,适应生态循环的需要,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高效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废弃物。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产业系统是一个包括农业产业(种植、林、渔、牧、农产品加工业等)、农业一工业循环、种植一养殖一工业一营销、农业一工业一旅游业等系统的大系统。各子系统之间有着天然的互为关联、共生共存的紧密关系,构成不同形式的生态产业循环链。农业各产业系统之间的这种天然的不可分离的共生共存关系与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是发展农业产业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由农业大产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目前,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受到环境污染、土地贫瘠化、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村就业不充分、农民増产不増收等一系列问题所困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带动农民持续増收不仅具有现实必要性还有着相当的紧迫性。

 

  ()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恶化,农药等的广泛使用造成农业资源的不断恶化和短缺。目前在占国土面积2/3以上的山区、农牧、农林等生态脆弱地区,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相当严重。而水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则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另一大因素,尤其是降水量南北分布严重不均和年际间变异过大,使约占粮食播种总面积55%的重要农业区淮河以北的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水资源只占全国总量的14.4%。生态环境的恶化己经不允许我国农业的高速增长依然靠拼资源和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则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本质上说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可以通过循环利用自然资源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产出。比如可通过立体种植,强化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原理,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化学物质的输入,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因此,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十分必要的。

 

  三、传统经济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的异同

 

  ()传统经济模式

 

  从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经历来看,传统的经济模式是一种单向的不可逆的经济模式。它遵循的是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发展方向(见图1),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基本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能源日益枯竭的今天,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党的十七大再一次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可持续发展,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的大量生产一大量消费一大量排放废弃物的技术经济范式必然会被淘汰。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正确途径。

 

  ()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循环经济模式遵循的是3R原贝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原则。其指导思想是为世界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这种经济模式要求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见图2)。循环经济模式包括三个层次的基本含义:(1)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对物质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的最优运用,即在资源减量化优先为前提下的资源最优利用。(2)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和程度与生态环境友好,对环境影响尽可能小,至少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3)在发展的同时建立和协调与生态环境互动关系,既是环境资源的享用者,又是生态环境的建设者,与自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可见,循环经济是在对传统经济进行思考、创新而形成的更高级、更先进的经济形态和经济发展模式,比传统经济具有更多优点。

 

  ()南方猪一沼一果生态模式

 

  这一模式是以林草为屏障,养殖业为龙头,以沼气建设为中心,联结果业、粮食、甘蔗、烟叶或渔业等农业生产构成多层良性循环、利用和增殖的农业生态系统。它是在吸收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农业生物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工程模式。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达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

 

  ()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这种模式依托旅游业而发展,也是以生态价值观为导向的经营模式。适合在较为繁华的城市周围、近郊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发展。这种模式要求根据自身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为突破口,以旅游观光服务为手段,在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培植名贵瓜、果、菜、花卉和特种畜、禽、鱼以及第三产业等新型产业,进行农业观光园建设,如目前比较流行的农家乐等。

 

  当然,近些年来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远远不止上面提到的三种,还有一些探索,如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丘陵山区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等。这些模式都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可以借鉴的经验。

 

  五、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制约因素

 

  ()劳动力素质

 

  我国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口增长过快,目前农村总人口己达到9亿人。这些人中,多数是不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低素质人口。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使本就不足的人均农业资源更加紧张,使这些资源仅能起到维持人口生存的作用,对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作用十分有限。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测算,最近3年我国每年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将超过千万,同时城市化的进程和科技的发展每年还可能新产生农业剩余劳动力600万人。这些低素质的劳动力,由于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很难在依靠科技发展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体系中生存。而高校等相关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远远落后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从农民自身来看,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农民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远远少于城市的孩子,这间接影响了农民子女素质的提高,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知识基础薄弱,很难适应农业向循环经济模式的转变。

 

  ()土地产权的制约

 

  目前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缺乏对土地使用权的长期考虑,更缺乏土地使用权继承和有偿转让的规范政策,以至于在实行过程中出现随意缩短土地承包期限、调整土地承包范围、更改土地合同的侵权行为和农用土地流转、土地征用过程中,侵犯农民土地合法权益的现象。这样的结果使农民对农业用地缺乏保护的积极性,往往为了短期利益而滥用土地,采取掠夺式的经营方式,不能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影响了农业的循环可持续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滞来的负效应

 

  工业化的进程在过去的时期内一直是以牺牲农业发展为前提的。工业发展不仅占用原本就稀缺的农业用地资源,而且其产生的大量废弃物也不断伤害着农业自然生态,对农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而城市化的进程更是以低成本扩展城市边缘的农村,不仅让耕地数量减少,也使耕地质量下降,城市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每天排出的大量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侵占了更多的农业用地,所排出废气引发了一些地区的酸雨,严重破坏了各种农业资源,不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

 

农业循环经济必要性研究


  ()法律缺失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还在于没有具体的法律与之相匹配。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法规。为了从指导思想上、从制度保障上充分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建立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并构建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这样才能让农业循环经济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下去。

 

  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构建农业自然资源价格调控机制

 

  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使得农业资源越来越稀缺,而相伴随而来的则是环境问题的恶化。因此,建立起农业自然资源价格调控机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合理的价格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资源的珍惜,降低法律实施的成本。而构建农业自然资源价格调控机制的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第一,明晰农村土地的产权,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收益权、财产抵押权等。对于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土地被征收改造问题,需要通过严格的机制约束,设法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第二,合理确定水资源价格和用水价格。任何淡水资源开发都应支付相应的水资源价格,任何用水价格都应当包括水资源价格和水工程价格及污水排放价格,而目前仅支付了水工程价格。同时还要进一步落实水资源保护的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鼓励区域间水使用权转让,充分运用无形之手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第三,着手评估自然环境价值和实施环境使用付费制度。一般地讲,自然环境的价格等于环境能容纳的最大排污量。因此,任何企业、农户、政府、自然人使用自然环境都必然付费,如果其行为对环境可能产生负效应,应采取事前评估、达标排放、污染付费等措施,环环控制,实现资源、环境的源头治理。

 

  ()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

 

  对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少农民并不认同。原因之一是农民或者环境意识不高、安于现状,或者自私自利思想严重,认为只要自己承包的土地现在能够保持产出,不投入或少投入一点算一点,以后能不能产出与自己无关。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低,虽然目前的耕作方式落后,但是能够保证每年稳定的收益。而发展循环经济在短期内面临着资金投入的压力,虽然从长远来看符合农民的利益,但资金、技术和信息等问题制约了当前农民的转变。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就显得十分必要。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后可通过发挥法律的强制作用,扭转农民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其环境意识,使其逐渐抛弃自私自利的小农思想,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杜绝短期行为。同时,农业循环经济立法还可以将政府的责任与义务列出来,通过规定经济激励制度、技术支撑制度、信息服务制度及政府的职责等内容,帮助农民解决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遇到的资金、技术、信息等问题,化解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能给农民带来的风险,消除他们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顾虑。总体而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场生产方式的变革,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没有法律的保障,发展循环经济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以农业经营活动的市场化、集约化为主要内容,是实现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现实途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要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从整体布局出发,从长远利益出发,形成立体种养加工一体化以及农林牧副渔各业互补的产业发展全链条,以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清洁生产以及人类经济、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综合目标。各地要根据各自的条件,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在循环发展的模式下,抓好各类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于一些具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带动作用大的农产品加工业,要从政策上给予积极培育扶植,发展绿色农业。要突出区域特色,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既能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也能从总体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提高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増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更好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结束语

 

  现代农业所造成的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己经向我们发出严重警告:农业不能再走传统经济模式下的发展道路,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建立以现代科学体系为基础的大农业,将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化工业装备和现代管理科学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现代农业建设中,提高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经济模式。

上一篇:石羊河流域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研究

下一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