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农业经济: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全球气候变暖和自然灾害的升级使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全球性的共识。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进步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等措施,通过扩大清洁能源的使用来改变能源结构,降低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碳排放总量最多的国家,人均排放量也排在发展中国家前位。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提倡发展低碳经济。温家宝总理在丹麦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中国要把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0%左右。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全球低碳经济的重点更多集中在城市工业生产,农业和乡村往往被忽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三分之二的农业人口,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改变现在的高碳发展模式意义重大。低碳农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新道路来降低对石化资源的依赖。
一、我国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必要性
(一)低碳农业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均所拥有的农业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资源消耗又位居世界前位。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广泛使用化肥、农药以促进粮食作物产量的增加,以满足人口增长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随着石化产品的大量使用,现代农业呈现出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特征,成为‘‘高碳农业”。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农业用地释放出的温室气体,超过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30%,农业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重要来源。虽然农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但同时农业生态系统拥有巨大潜在的固碳能力,如能采取合理的农业措施来增加农业土壤固碳能力,对减缓气候变化有重要作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生态农业系统可以抵消全球因农业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约80%,而不再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约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为了保护环境,维护粮食安全,低碳农业潜力巨大。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在《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落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国大陆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农业农村的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不断叠加凸显。可见,发展低碳农业成为我国低碳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低碳农业经济是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
2007年开始国际主要农产品价格飞涨,全球粮食库存达到30年的最低点,粮食危机甚至危及到很多国家的政局稳定。粮食稳产增产意义重大。中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原来高碳的发展模式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却破坏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药化肥的粗放式使用、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随意处置污染了土壤、水源、空气,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恶化和水资源污染问题。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全国水体污染43%来源于农业污染。而环境恶化的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也受到威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粮食数量安全,更多的关注于粮食质量的安全。欧美、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针对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都专门实施了农药等残留物的最低限制。从2006年5月开始,日本正式实施了“肯定列表制度”,该制度对农药残留物的限制做出了新规定,大幅提高了进口农产品和食品的要求。我国农产品出口近年来因食品安全受阻屡见不鲜。农业产地的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治理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刻不容缓。发展低碳农业是解决环境保护,提升食品安全的根本之策。
二、我国目前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目前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实践
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节地、节水、节肥、节种、节电、节油、节柴(节煤)、节粮都可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这些年各地都非常重视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环境保护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关注越来越多。江苏省姜堰市沈高镇河横村在2009年4月获得亚太环境保护协会授予的联合国“全球生态500佳”一亚太(国际)低碳农业奖。纵观全国,已经初见效益的低碳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一些:
1.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使用生物农药和可降解农膜等,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安全,增加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实现农业的低碳化生产。目前很多地区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猪一沼一菜(粮、果)”生态农业,解决了农村生活能源,改善优化了农村的卫生条件和生活环境,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联系在一起,以农家肥代替化肥,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促进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1993年,农业部协同七部委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51个生态农业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分别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出2.2、.6和1.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别达到73.4%和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2. 发展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不同在于其拥有严格的标准体系,相对完善的认证体系,因此提高了农产品销售价格,给农民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截至2007年8月,我国经认证的有机食品标志使用企业600家,产品总数2647个,实物总量956万吨,认证面积311万平方公里。2010年底有机认证面积估计将超过400万平方公里。未来10年,中国有机农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产品将趋向多元化,畜产品和水产品比重将增加,中国有机农业产量将位居世界第一。
3. 发展立体种养
立体种养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充分利用各种生物的不同生长要求,将农作物、养殖动物等在空间上进行组合,通过农作物合理间种、农林结合和农渔结合等措施,综合利用土地、阳光、空气、水等资源,有效地提高了有限土地的产出量,给农民带来了更多的经济利益。
4. 推广节水、节能生产
水利部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水利灌溉中有近一半的水都因为渗漏、蒸发或管理不善等原因被浪费,作物水的利用率只有0.46。各地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如发展砼防渗渠道和管道输水、节水灌溉技术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利用风力、秸秆气化、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耗用。这几年,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都大力推广了“一池(沼气池)三改(改厕、改厨、改圈)”生态富民工程,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达到了自净,达到净化环境、获取能源、增加收益一举三得的成果。河南省商丘市实施的农村户用沼气P⑶M项目,已于2009年12月与俄罗斯天然气股份公司签署了协议,并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网站正式公布。
5.实现种养废弃物再利用
通过秸秆还田、秸秆氨化喂畜、秸秆替代木材生产复合板材、利用畜禽粪便生产微生物有机肥等方面,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改善生态环境。
(二)我国目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困境
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已经在各地低碳经济发展中初建成绩。但是纵观全国,这些发展模式的实施和推广还处于零散状态,并未发挥规模效应。这主要受到农村生活方式、农民素质和科技技术发展等方面的限制。
1. 农民生产方式落后
传统高碳农业通过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节约劳动力,提高了粮食产量,但是也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土地盐碱化、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等都警示我们高化学投入的生产方式必须改变。农村目前实施的包产到户成功地解决了我国居民的温饱问题,但小农经济和散户经营造成农户单纯追求产量和利润的增长,对环境保护和低碳技术的使用缺乏热情。而分散经营模式也阻碍了低碳技术的推广。
2. 农民素质普遍较低
低碳农业模式的推广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而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不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较差的现象;而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农业主要劳动力呈老龄化、女性化、兼业化的趋势,再加上对低碳农业认识不足,没有强烈的环保意识,这些给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 技术研发体系薄弱、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
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比发达国家低约30个百分点;每年诞生的约6000项农业科技成果,被推广应用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农村科技人员流失,农业科技应用与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大大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低碳技术成本较高也制约了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保障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各地发展规划
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一个长远规划,各地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域特点,结合本地区的实际需求,从短期、中长期发展要求出发,制定全面的发展规划,具体落实到各个地区,既要保证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也要实现节能减排的强制性指标。特别是要明确各种相关的扶持倾斜政策,加强农业组织化生产,统筹规划各个发展阶段低碳经济发展的总投入需求,全面推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我国农业目前在全国各地形成的低碳农业模式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但基本还处于零散状态,没有全面普及形成规模效应。因此,今后低碳经济的发展重点之一就是现有的模式如何推广应用。需要注意的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必须适应各个地区资源和市场配置、技术水平、关联产业的成熟度等因素,不能单纯进行模式复制,必须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发展模式。应该首先对适应当地多数农户的产业模式进行总结并加以推广,对成果显著的农户进行适当表彰和奖励,促进低碳农业产业化。
(三)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
农民是低碳农业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其消费行为与生活习惯直接关系到低碳农业的成效。在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民了解并接受低碳概念,引导农民传统生活方式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同时运用经济和行政措施适当干预,比如加大政府对于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对于开展低碳农业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鼓励和扶持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和低碳技术的推广使用,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等措施,充分带动广大农户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使广大农户真正的参与到低碳经济中来。
(四)促进低碳农业的技术研发和推广
要解决低碳农业技术研发问题,一方面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全面促进我国自主技术创新,通过政府财税等政策的支持、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积极研究开发新技术,整合现有技术,降低现有低碳技术的应用成本,同时注重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来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使低碳农业经济得以实现。
(五)发展林业碳汇
碳交易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有咨询公司预测表明,到2012年碳交易市场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清洁发展机制(CDM)作为《京都协定书》的灵活履约机制,被世界各国所欢迎,我国也积极参与了这一机制,全力推动CDM项目的实施发展。但由于《京都协定书》中对林业碳汇的要求极为严格,项目需要参与国政府和主管机构批准,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派出的审核机构核证,最后由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批准,程序复杂而且项目谈判成本高,因此按照《京都协议书》进行交易的森林资源极少。我国应尽量抢占市场先机,通过扩大参与交易的森地资源类型,尽可能将全国所有森林纳入交易体系,增加森林,恢复湿地,充分利用森林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大力发展林业碳汇。碳交易的部分收入可用于发展低碳农业,实现良性循环。
上一篇: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和发展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