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生态经济的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06 16:34

  我国一直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事关社会的稳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农业经济发展规模与发展水平还是落后于西方国家。薄弱的农业生产基础,阻碍了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与社会的整体进步。21世纪以来,在可持续发展思路的引导下,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也逐渐被关注。农业的发展,是走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是走生态化的发展模式,这也是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从长远来看,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构生态经济的农业发展模式,是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之计的。本文在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探索的基础上,对生态经济的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那么,何谓“生态农业”?它有什么特点?


  据农业专家解释,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以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适应最佳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能合理利用和增殖农业自然资源,重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得到最优化配置,并具有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使生态与经济达到良性循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渐进发展的经济模式

 

  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个耕地有限与人口众多的矛盾。例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hm2,只占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4%。可以看到,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体现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美国人均耕地面积的1/6,加拿大的1/5,俄罗斯的1/8。目前,我国的土地总面积中,山地占66%,可大规模耕地的平地只占34%。在土地用地中,工矿、城市、难利用的土地、交通用地、可利用的农林牧土地占74%。在这74%的土地中,还包括一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土地。

 

  除此之外,我国还面临着劳动生产率偏低与农民收入急需增加的矛盾。占据全国46%的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却只占总消费支出的37.7%2013年,我国农村的贫困人数为8249万人,每一个劳动力养活的人数为3~4人,而美国一个劳动力却能养活75人,德国一个劳动力能养活67人。

 20131223160716533.jpg

  根据我国自然资源匮乏与农村劳动生产率偏低的现状,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应该采用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应该是点、线、面二级阶段的发展。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在发展农业生态经济的时候通常强调可行性,并且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首要任务,在经济效益方面有一定的倾斜,在坚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或者以经济效益来推动生态建设。在这种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经济效益是目的也是手段,是通过经济效益的激励杠杆,推动经济发展与实现生态目标,获得双赢


   这一种渐进式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序列应该从乡村的一个个点开始,并且在吸收传统农业向空间要经济效益的经验,利用生物种群互养、互补的特点,达到最有效地利用农田的一切资源,达到促进单位土地生产力提高的目的。迂一种生态经济模式是一种传统的套种、间种的耕作制度。还有一种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的布局特点是垂直空间的形式,通过各种要素的优势互补,形成一种资源的良性循环。基、桑葚、鱼塘、菜基等不同的物质循环型与养殖业、种植业、沼气等结合为空间物质循环形状。通过这种循环模式,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级地循环采用,推动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的互相融合。同时,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强调互相之间的协调,建立一种线上的资源循环,拉长产业链,从而引导农业资源中的各个要素,多角度、多层次、立体扩展到平面,从而促进农林牧渔与种养类的互相结合,推动农产品多次增值转化,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推动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的共同提升。构建可持续的、可行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模式,能促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结合与良性发展。

 

  我国农业生态经济在空间和格局上是复杂化与多样化的。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从南到北,分布在热带、赤道带、亚热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等维度,以及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农业生态经济从东南向西北开始,分布在干旱、半干旱、湿润、半湿润等地区。根据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东部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占45.2%,西部地区占25%,中部地区占30.2%。这表明,农业生态经济在各个地区的差别很大。因此,农业生态经济活动应该坚持分类引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生态经济模式与生态空间互相配合,避免一刀切的线性思维方式,以及简单挪用外地经验管理模式。任何农业生态发展模式,只有与本地具体的生态空间相结合,才是最好的。因此,农业生态发展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来自于区域之间的互相比较与分析,以及系统结构功能的持续发展与整体优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本地优势资源向优质产品转变,让生态资源成为维系农业经济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这种多元化的农业经济生态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有利于推广、适用性比较高,达到一种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目标。整体上来说,我国生态经济模式,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复杂,并且都具有其独有的特征。东部地区的生态经济模式是一种农田循环与产业优化的模式,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经济模式是一种流域布局模式与生态安全模式。农业经济生态模式同在东部地区,东南地区的模式比东北地区经济模式显得更多样化。同是立体发展的农业经济生态经济模式,平原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模式比较注重生物立体布局,山地丘陵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模式比较侧重空间的立体布局。这是因为在平原地区的农业经济模式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物质能量,形成一种种养结合、能有效开发时空资源的立体种植模式。在山地丘陵地带的农业经济生态发展模式是一种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综合治理模式。对林区资源的合理开发是一种以林业果业为主,果农牧互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些都说明了,只有结合本地的实际,才能找到合适本地的良好的生态经济模式。

 


上一篇:湖南省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问题探析

下一篇:健全农技推广体系提升农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