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早期“赠地学院”对美国农业的贡献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6-07-07 17:14

  美国农业20世纪40年代实现机械化,并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赠地学院在此过程中功不可没。这类以农工为主要专业和特色的院校为美国农业经济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在提高普通农民的科学务农水平及他们的文化素养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早期赠地学院的做法可为解决我国当前科教兴农战略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借鉴思路。

 

  美国第十任总统约翰·泰勒(John Tyler)曾经指出,财富只能通过工业收入和勤俭节约才能得到累积。社会的需求加之总统的号召使美国工业在19世纪中叶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1850年至1860十年间,美国的工厂数目由12万发展到14万,投资额由之前的5亿美元增加到10亿美元,工业生产总值直指20亿美元。”[1]此时的美国似乎在兴旺发展的道路上一切顺利,然而,问题很快便凸显出来。

 

  工业生产的突飞猛进急需农业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生产原料,可美国农业却无法跟上工业发展的步伐,农业生产仍然非常落后。“19世纪初叶,殖民者在粮食种植、收割和脱粒技术方面比《圣经》时代好不了多少。”[2]如何快速摆脱落后的生产方式,推动美国农业向现代化迈进并为工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成为当时摆在美国人民面前的难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赠地学院出现了。

 

  一、什么是赠地学院”?

 

  为了使美国农业走出困境,1862年众议员贾斯廷·莫雷尔(Justin Morril)建议发展农业技术教育、推广科学务农、提高农民素质。他将自己的想法拟成议案提交国会,该议案通过后便以他的名字命名,被称为《莫雷尔法案》(“Morril Land-Grant Act”)。依照该法案,联邦政府以各州国会议员人数为基准,按每名议员3万英亩的标准向各州拨赠土地,这些获赠土地售出后的所得资金必须要用于资助和农业及工艺教育有关的学院,从而扶持这些学院的发展,培养出为工农业发展服务的专门人才。受益于《莫雷尔法案》的高等院校后均被称为赠地学院

 

  二、早期赠地学院对美国农业的贡献

 

  ()为美国农业生产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在谈及赠地学院的培养目标时,康奈尔大学第一任校长怀特(White)指出:培养你的学生使之成为杰出的农民和杰出的人。”[3]与康奈尔大学一样,早期赠地学院均以为工农业一线培养杰出的建设者为己任,加之这类院校都收费低廉,因而受到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的欢迎。来自农村的学生占当时学生总数的一大部分,由于这些人毕业后大都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所以当时先进的农业技术被快速传播。在赠地学院接受实用高等教育的人数持续增长,从1882年的在校学生2242人达到了1910135000人,占全国高等院校学生总数的1/3[4]20世纪初,为培养更高级的工农人才,研究生院在一些农业大学纷纷建立。

 

  ()为美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先进的技术保障

 早期“赠地学院”对美国农业的贡献及启示

  由于生产实际需要,早期赠地学院的教师将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难题作为科研攻关的对象,为农民的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像人造化肥的研制、机械化农具制造、玉米种子改良等都是当时轰动一时的科研成果。1887年后,为了进一步解决农民生产中的问题,农业实验站在各赠地学院中建立,以求将科研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这一举措不仅惠及农民,更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课题。从赠地学院时期开始的这种优良传统使得美国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极高,达到了85%,居世界各国首位。[5]

 

  ()提高了普通农民的科学务农意识和水平

 

  和其他高校不同,早期的赠地学院一直将培养普通农民的科学务农意识和水平视为己任。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一些农工学院便按照实际需求为学院所在地的农民开办农技知识培训班,有些院校为保障更多农民受益还推行了函授教育。1914年的《史密斯---利威尔法》颁布后,在联邦政府政策和经费的保障下,赠地学院与其相关的农业实验站以及各州的农业部门大力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为提高农民的科学务农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农技推广内容主要包括:农业技术服务、家政教育和4-H俱乐部。农业技术服务主要组织农村男劳动力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知识,如新耕作方法、种子改良等;家政教育则主要针对农村妇女,让她们学习一些家务料理、环境美化等知识;4-H俱乐部的主要参与者为农村青少年,俱乐部通过参观、试验等活动向他们传授相关农业知识,以培养青少年对农业科技的兴趣。

 

  三、美国早期赠地学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共党中央就认识到科学技术和教育是振兴农业的关键因素。在1991年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上,科教兴农被作为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确定下来。作为理应在此战略中发挥龙头和带动作用的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却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有:农业高等教育资金匮乏且一些惠农政策缺少相关法律保障;农业科学研究与生产脱离,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陷入尴尬境地;对农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素养关注度不够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述美国早期赠地学院的成功经验可为解决我国科教兴农战略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借鉴思路。

 

  ()科学研究要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我国的农业高等教育除了一些重点高校的特色专业外,大都千篇一律。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摒弃了本应为其优势的农、林等专业,开设一些大多数高校都有的普通课程,以求增加招生人数或转型为其他类型的高校。开展农业科学研究的教师们大都觉得该类研究过程缓慢或较为辛苦而放弃,即使有些教师开展农业科研,也只追求数字指标式的科研成绩,因而理论成果大于实践效果,科研成果转化率极低。我国每年大约取得6000项农业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只有1/3左右,大部分农业科技成果滞留在实验室或实验田地”[6]因此,有关农业的科研成绩衡量应看其实际转化率与贡献大小,而不是看其论文数量或实验数据等。

 

  ()大力培养农业专业人才,帮扶农民提高科学务农的意识和水平

 

  近年来,受制于经费短缺、师资有限、观念陈旧等条件限制,一些与农业相关的院校或专业逐渐减少甚至忽略了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结果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与农业高等教育之间形成了难以缓解的恶性循环。真正走进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中问题的高校和研究机构越来越少。一些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以及农民的科学务农水平差距太大,无法真正解决一线农民的实际问题。因此,相关院校和机构应首先找准定位,在密切联系当地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培养出农业发展急需的专门人才。

 

  ()切实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提升农民素质

 

  与美国相比,我国高校在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方面所做甚少,有些大学生甚至认为进农村和农民接触是很的表现。我国有9亿农民,他们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整个国民素质的高低。因此,高校,尤其是和农业相关的院校应承担起帮扶农民的社会职能,从农业知识和技术方面以及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给予农民有效的帮助。

 

  四、总结

 

  美国早期赠地学院以其大众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紧密联系实践的科学研究和帮扶农民的各种活动使美国农业在短短一百年之内实现了向现代化的飞越。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决定国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关键问题。美国赠地学院的经验显示,有关农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必须增加,农业科学研究需要紧密联系生产实践,相关高校应找准定位,着力培养农业专业人才,同时注重发挥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帮助农民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作者:刘景 来源:亚太教育 201620

上一篇:提升休闲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探索

下一篇:农村合作社与发展农业经济内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