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业经济竞争力提升策略
农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当前,农业领域的收入依然还是我国农民群众十分重要的收入来源,而农业经济竞争力的高低,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农民群众的收入增长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有鉴于此,怎样积极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竞争力,就成为了一个需要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阐述了竞争力以及农业经济竞争力的含义,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竞争力的状况,并提出了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改革创新进程、提高我国农业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等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对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能够快速而又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当前,我国非农部门的发展速度往往决定于农业经济购买力的提升速度,决定于农业对工业、加工业以及其他非农部门消费提供原料以及农产品等能力。唯有切实保持农业经济的稳定和农产品的足量供给,我国国民经济体系的大力推进才能够有强大的基础。为此,应当深入分析研究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状况,全面而准确地掌握今后的发展大案势,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竞争力实现新的提升。
1 竞争力以及农业经济竞争力的含义
所谓竞争力,主要是指企业负责人当前及今后在各自的环境之中以比其国内外竞争者更富有吸引力的农产品价格以及质量来实施生产并且销售农产品货物、提供相关服务之能力。美国知名经济学着迈克尔·波特提出了阐述一个国家农业经济竞争力的发展模式,也就是钻石模式。他觉得一个国家的经济产业是不是能够在全球化竞争之中得到竞争上的优势,通常取决于以下四个主要因素:其一为生产要素,系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为所创设的高层次要素、高等教育人才资源和部分研究单位等;其二为需求条件,即一个国家的市场需求特色,主要包含了一国的市场状况、市场需求、发展模式和从该国市场往国外市场加以转化之能力;其三为有关的农业支柱产业,主要是上游的供应企业与下游的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等;其四是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农业企业的结构以及竞争状态,涵盖了农业企业的产权结构、规模以及未来发展目标等。以上四大因素彼此影响,一起营造出了动态化的创新竞争情境,所以也就形成了国际竞争力之起源。
在应用以上理论对于农业经济竞争力加以研究之时,一定要明确农业经济竞争力之含义。绝大部分研究者觉得农业经济的竞争力是农产品得以在市场中和别的竞争主体比较起来而展现而出的农业市场占有率以及获利等能力。还有部分研究人员觉得,农业经济竞争力不仅包括了农业产品所具有的适应与盈利能力,而且还包涵了农业经济的扩张力以及抗风险能力、由以上能力构建而成的农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笔者觉得,农业经济竞争力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是农业经济产业上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农业产业在国外市场之中的实际以及潜在之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户以及农业类企业形成的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波特觉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主要源于公司能够为广大消费者所提供的农业产品价值以及为此而取得的成本上的差别,但是好的价值往往来自于以比竞争者更低的价格来提供一样的效能。依据该理论,农业经济竞争力展现于相同品质农业产品的较低成本而造成的较低价格,以及相同价格与效用条件之下农业产品的新颖独特性。
2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竞争力状况分析
虽然我国是全球性的农业大国,然而并非是真正的农业强国。就自然资源而言,我国农业资源的总量尽管处于全球前列,但是依据人口进行平均计算,各种农业资源具有的相对量非常少;在农业科技层面上,我国科技对于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具有相当大的差距;在农业领域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上,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初、高中文化程度者比例还不小,尤其是全面接受过系统化农业技术教育的人员数量非常小;在农业结构以及生态环境上,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并不适合于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的需求,因为化肥和农药等物的过度运用,造成农业领域的生态环境愈来愈恶化,农业产品的质量不断降低,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应用绿色壁垒以妨碍我国农业产品的大量出口成为现实;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我国农业经济有关产业的发展极度滞后,尤其是农业经济服务机制不够完善,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水平非常低,加工能力不够强大;在政府部门对于农业领域的保护上,尽管近些年来国家提升了对农业产业的政策倾斜程度,然而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依然有相当大的距离,并非是马上就能赶超得上的。
3 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几点对策
3.1 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改革创新进程
我国农业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存在着人多与地少之间的矛盾,尤其是户均的耕地面积非常小。为了能够切实提升农业领域的劳动生产率,有效降低农业经济成本,更好地得当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就一定要加大大规模转移农村地区劳动力的规模,从而更好地实施农村土地的适度化、规模化运营。有鉴于此,一定要保持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不断破除诸多有可能会影响到农村地区劳动力转移以及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性障碍。首先是要积极推动我国农村户籍制度改革进程。通过建立与健全能够促进我国农村人口转移的各类教育体系,形成推动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转移就业的现代信息化服务机制,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士的市民化进程。其次是应当尽可能地健全完善我国的农村社保机制,切实减少农民对于农村土地所具有的极强的依赖性心理。最后是要健全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体系,充分利用好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政策。我国农村地区的土地流转应当始终坚持农民群众自愿、有利于不断提升农民群众收入、促进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以及增强我国农业经济竞争力之原则。
3.2 提高我国农业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要利用全面深化农业经济改革的良好契机,积极推动我国农业企业经营体系以及运行模式之革新,利用农业领域资产的优化与组合、资本运行等,切实加快创建现代农业企业。要运用更加富有实效的举措,不断提升农业龙头企业和广大农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农业龙头企业具有的带动以及辐射等作用。
3.3 全力发挥农业科技具有的支撑作用
要致力于健全农业科技系统化支持体系,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性技术以及共性技术等方面不断增加投入和实施创新,使用各类高新技术以改造传统落后产能,持续提升农村土地的产出率以及劳动力的生产率,切实增强我国农业经济的竞争力。要持续推进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以及产品创新,不断提升农业产品所具有的科技附加值。
3.4 强化农村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要通过持续改进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农业生态环境的改进,落实农村地区的道路和水电等基本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我国农业生态发展环境,提升我国农业产业抵御各类风险的能力,进而为提升农业经济的竞争力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从而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要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对农业基本建设环节之投入,例如,对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电力设备、仓储市场等各类项目之投资。因为此类投资具有公共性质,所以个私企业往往并不愿意加以承担,这就要求政府部分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确保农业生产上能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切实降低农业领域的自然风险,提升农业经济的生产率,有效控制农业生产以及销售的成本。
3.5 强化农村基础教育以及职业技能教育
要通过持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以及职业技能教育,不断提升农村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之中,农业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总体较低,这与我们以往忽略对农民群众实施科技方面的教育培训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在当前的基础教育体制之中,根本上就未能涉及到农业科技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而农业类的职业教育院校数量也非常少,所以强化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尤为必要。一是要切实改革健全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状况。这就要求在农村地区真正地普及九年基本义务教育,确保适龄少儿能够按时入学,对那些由于各类原因无法上学的少儿,政府应当提升帮扶工作的力度,从而保障其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能够顺利完成,这样一来就能够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进一步强化成人职业技术教育以及技能教育。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之所需,各农村基层组织一定要开展多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培训活动,从而让农民群众能够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并且依据其个人之特长来培训其农业生产技术,让其在进城务工以前就能够得到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以求提升其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3.6 立足统筹城乡发展创设良性发展环境
首先是推动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要依据城乡一体化发展之目标,有效加快如何解决农村劳动力进行合理转移的难题;其次是要依据合法、自愿以及有偿之原则,更好地发挥出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过程中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切实推动土地使用权实现更快的流转,推动农业经济的规模化发展。最后是政府部门要持续提升财政支农的比例,有效发挥出财政部门在农业基础设施以及保障体系开发中的突出作用,切实提升农业发展过程之中的后劲。
3.7 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以改进生产经营方式
尽管以一线农户为主要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局面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中存在,但是为了能够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群众加以组织起来,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集聚力,并且在合理组织的基础之上形成企业化的组织方式,提升企业内部的协调性以及外部的适应性,并且提升组织在农业产业之中的生存以及发展的空间,并且让现代生产技术以及技术装备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4 结 语
综上所述,鉴于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全面结束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不断加强和中澳等新自贸区谈判的持续推进,我国的农业经济不但面临来自于国外市场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因此在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不断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求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效益以及发展水平,进而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更好的发展。
作者:兰章宣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年10期
上一篇:极端气候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下一篇:试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