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宏观角度下的农业经济问题探究

发布时间:2016-09-17 14:06

  农业经济与市场经济相比,具有自给性和需要宏观调控的特点。而且农村经济对社会发展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研究农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寻找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方法以及农业生产供给的宏观调控政策就变得非常重要。通过宏观调控的具体举措,来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往往要考虑农产品的生产特殊性,要考虑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生产者不可预测的生产条件。而且因为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生产供给需求,价格的调整也时时受到影响。关于农业经济生产与消费在时空上的不一致,使得储备和运输环节也成为影响农业经济的重要因素。

 

  1.农业经济的相关内容

 

  1.1农业经济的分类

 

  农业经济主要持续关注的是我国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律;研讨农村生产关系的完善和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反映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观点;介绍国外农业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农业经济主要分为农业现代化的组织与现状、农业生产资源要素、农产品市场供求与调节及消费、农业生产宏观环境和宏观调控四个部分,沿着农产品产业链体系,从农业生产的发生,发展到产品的流通消费全过程来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1.2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传统农业大国,长时期的农业社会运行形态,牢固地奠定了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使得农业经济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起点。20世纪3040年代,受苏联马克思主义农业经济学的影响,形成了以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群,其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农业经济学家就曾撰写《中国农村》等著作,它们都从租佃制度、农产品运销、农业合作、农产品成本与价格等方面不同程度的论述了中国的农业经济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和与国际经济接轨农业也随之由自给、半自给农业向市场化农业转变,新的农业经济学体系才开始逐步形成。

 

  1.3宏观角度下的农业经济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从事农业劳动生产的人数随着机械化的发展也日益减少,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国家甚至出现了农业萎缩、农村消亡的现象。由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和农民问题的特殊性,农业经济学不能简单套用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对经济学原理的基础假设或边界条件作适当修正。现在农业管理和产业政策、国际贸易、公共决策和私人决策、农产品价格形成、加工、运输、流通、消费都被纳入到农业经济的范畴中。

 

  2.宏观角度下的农产品供给特性

 

  2.1农产品的自给性

 

  目前我国粮食商品率仅30%40%,其中一半以上又是国家定购、议购部分,农民在市场上出售的只有产量的15%20%。农户自给型生产结构的存在,不仅弱化了供给对价格反应的灵敏程度,易产生地区性、结构性过剩,而且使农户成为粮食等农产品的重要储存环节,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在时空上的不一致性,以及生产与消费的高度分散性,储运能力是农产品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兼业化经营倾向

 

  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工就业机会的增多,农民在收益最大化原则的驱使下,兼业化经营日趋明显。兼业农户一般有两种类型,即兼业农户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和兼业农户Ⅱ(以工商业收入为主的农户)。兼业农户尤其是兼业农户的大量存在,却限制了农业经济的规模化、将降低农产品的供给。

 

  2.3供需易受影响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的城市化、中国经济的转型及其与世界经济的接轨都依赖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如果农业生产的经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变化所引起的供给的增加赶不上由于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所引起的供给的减少量,将减少农产品的供给总量。在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研究农产品的供求、价格、价值、流通及消费问题都影响价格,总的来说,土地、劳力、资本、技术几大生产要素的构成及配置使用的特点和规律,都是供需易受影响的原因。

 

宏观角度下的农业经济问题探究


  3.宏观调控农业经济的方法

 

  3.1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对于农业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问题,化学试剂和显微镜是无济于事的,这就必须借助于定性分析法,即在深入实际调查,占有大量客观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加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在研究农业集约化经营问题时,必须对农业集约经营的性质、条件进行分析做出基本判断并对集约经营的集约度进行数量分析,从而实现对事物的更精确把握,即运用生产函数法分析最佳投资的适合度,选择最佳投资点。在运用定量分析法分析问题时,通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大量复杂的运算,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计算成为可能,定量分析法在分析农业经济问题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3.2动静结合分析法

 

  静态分析研究的是经济现象相对静止的状态,而动态分析研究的是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过程。如由于风调雨顺,粮食获得了大丰收,会引起供求曲线向右移动,均衡点也会沿着需求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形成新的均衡,新的均衡价格会小于原来的均衡价格,新的均衡交易量会大于原来的均衡交易量。当产品的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时,会形成环形蛛网模型,以一定的幅度波动;当产品的需求弹性大于供给弹性时,会形成收敛型蛛网模型,供求会自动达到均衡。,如果去年价格高,那么农民就会增加今年的产量,产量增加又引起农产品价格的较大的下降,所以要国家要采取适当的手段合理调控农民产量,在宏观上保证农民的利益朝着适合的方向发展。

 

  3.3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法

 

  为了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各国政府对农业都或多或少地制定了一些宏观调控政策。宏观分析,是指从整个社会或国民经济总体上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的过程。微观分析,是指研究的出发点和领域以组成国民经济中的局部小范围地区或个别企业(或农户)为对象来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研究农业经济问题既要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又要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并把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发挥农业经济系统的效益。

 

  3.4宏观调控的具体政策

 

  建立市场动态预测网络,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为农民准确及时地发布市场新闻,提供市场价格信息,包括当期价格、近期价格和长期预期价格;建立市场农业的风险保障机制,完善农产品储备制度,主要是提高和加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储存能力,逐步减少农民储存活动;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和支持价格政策,用于防止和补偿因市场波动给生产者带来的损失。建立高效、快捷、广泛的供销渠道,缩短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间环节、时间;制订相应政策,引导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发展。制定正确的农业科技发展与推广政策。政府应加大农业科技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工作力度,缩短农业科技更新周期,降低科技进入均质、分散、小规模农户的成本和阻力。

 

  4.结语

 

  影响农业经济的原因有很多很多,宏观角度下农业经济可以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重要的是我们要在遵循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产品生产供给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我国的国情、民情以及经济体制转轨的具体情况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解决好农业经济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以保持农产品生产和供给的不断增长,实现供求平衡。

 

  作者:苏猛 来源:科学与财富 201534

上一篇: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管理

下一篇: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