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农业职称评审所存在的误区
农业系统从事农业科技推厂的人员,实行通过评审获得相应职称的制度。一大批科技人员成为农业新技术、新机具、新成果推广的中坚力量。这对于把农业“三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农业发展中科技贡献率已达35%-40%。
但是,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较多地打上了计划经济的烙印,存在着很多误区,不利于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该进行适当的改革。
1、重文凭,轻业绩,挫伤工作积极性
现在职称评审,文凭是硬杠杠。大专毕业,6年后晋升中级;本科毕业,第11年晋升高级职称。不管其业绩如何,只管达到年限就扶摇直上,顺利冲关。因此,“混日子”的人大量存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恢复招生制度以来,一大批匕中专毕业生走上了县乡农技推广一线,现在他们成了农技推广的骨干力量,但却不具备评审中、高级职称的文凭条件。这些人积累了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常年风里来雨里去,承担了科技推广重担。因职称上不去,待遇偏低。一些人工作了20多年,还是初、中级职称,月工资七八百元。他们已经四五十岁了,承担着繁重的工作重任,且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服务对象给他们编了个顺口溜:远看象烧炭的,再看象讨饭的,走进一看是农机(技)站的。
2、成果“一刀切”使职称头重脚轻
不具备规定文凭的科技人员,有相应的科技成果,也可以评职称。晋升中级职称,必须有地(市)级科技成果二等奖;晋升高级职称,必须有省(部)级成果一等奖。这种看似公平的规定,实际上有失公平。地(市)、省级推广人员,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其面对地域大,工作跨度大,所从事的推广工作,只要形成总结材料,规模大效益高。现在是市场经济了,效益数据大,就意味着可以拿到较多的科技成果奖。而县、乡推广人员,地域小,工作跨度小,即使一项新技术已达到普及程度,也无法与身处地、省推广人员相比,他们的成果充其量是个县级一等奖,报到地(市)拿个二三等奖已比登天还难,更谈不上省(部)级奖了。这样几十年过来,地(市)级以上农技推广人员中高级职称、研究员比比皆是,而县乡成了凤毛鳞角。农业“三新”技术的重点在基层,在县、乡。而在制度设计上,却形成了极大反差,造成了“头重脚轻”的倒金字塔结构,极大地挫伤了县、乡基层农技、农机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百万字著作,抵不上一纸文凭
笔者认识一位在县级农机推广机构工作的科技人员。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工作,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农机推广。在全国10余家科普刊物上发表文章1200余篇,达130万字;发表调研报告、论文100余篇,近50万字;出版专著6部,近90万字,还在刊物上办讲座、专栏,在全国同行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多次受到国家级学会、学术机构奖励。但因其文凭是中专,工作25年仍是中级职称。这种情况在县、乡农技推广战线并非个例。长此下去,他们的干劲肯定会受到打击。
4、外语考试成了难迈的“坎”
现在晋升中级以上职称,一律要过外语“关”。其制度设计的初衷,是要提高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但执行效果却大相径庭。一是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县乡农技人员,常年累月与农民打交道,根本不涉及外语,也难以接触外文资料,考外语对他们来说只是多了道难迈的“坎”,并无实用价值。
二是外语考试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一本30万字的书籍卖价20元,而考试用书每本要40元-60元;培训、考试少则800元左右,边远地区加上其他开支要花元。这对于收入很低的县乡农技人员,无异于让他们“出血”。三是必考逼出了一个“枪手”行当。一些人外语基础不好,但又必须过关,无奈之下只好出高价请人替考,使之成为一个敛财行当。四是县乡农技人员,本来应该在农村一线,现在因考试把他们拉回书斋,耗费大量时日,荒废主业,客观上要他们“不务正业”。五是现在社会专业化分工明确,翻译已经职业化。不分行业不分工作特点全民学外语考外语,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也缺乏适用性。那些为考而突击过关取得的“外语水平”,有多大的实际应用价值?谁也说不清。
以上误区,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是县乡一线农技人员长期职称偏低,待遇难以提高,后续人才望“农”却步,形成了青黄不接的被动局面。二是造成了大量人才流失。在农口评职称,很多“坎”迈不过去,那就只好跳出农门。一些业务骨干跳出农门,进入行政机关、企业、外出打工,很快成了县长、局长、企业CEO,成了主任或高级主管,工资成倍涨,房子、车子、票子都有了。在“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今天,是行业差别,还是县乡农技推广的悲哀?三是使县乡农技推广形成恶性循环。评职称坎儿多,待遇上不去,倒金字塔结构,人才大量流失;县乡急需的人才无人问津,将严重阻碍农业“三新”技术推广,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如何落实?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对县乡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审制度予以反思。
为稳定县乡农技推广队伍,针对职称评审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1.把文凭和业绩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更看重业绩。县乡农技推广,是适用性、实践性、知识累积性极强的专业技术工作,也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基础和桥梁。目前县乡农技推广队伍,普遍存在文凭偏低的问题。对年轻同志,应鼓励其积极通过函授、自考、进修等多种途径,拿到相应专业的大专以上文凭;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给予其经济上的支持。对年龄偏大的同志,以业绩考核为主,以工作成果作为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2.对推广成果实行层级管理,区别对待。对不具备规定学历且年龄较大的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取得县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三项或市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上一项,应允许其晋升中级、高级职称。上溯一级,充分照顾到基层,则更科学、合理一些,有利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3.县乡农技推广人员从事科普、调研及理论研究,出版专著的,应该等同于同级科技成果,作为评审职称的条件。如在省级以上科技刊物发表科普文章10万字以上,发表调研报告、论文20篇以上,出版专著2部以上,应视为具备高级职称评审条件。以此来调动县乡农技推广人员深入一线,贴近农民,贴近生产的积极性,使之通过创新、探索、研究,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4.对西部地区的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取消晋升职称时的外语考试。改作专业技术水平、年度考核的累积结果、理论研究与创新能力考核。加强对计算机应用等实用技能考核、考察,使其提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实践的能力,通过相关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科技推广与普及水平。
作者:秦海生(陕西省南郑县农机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