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探究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及原因

发布时间:2016-12-13 14:17


一、什么是农业供给侧改革,其目的是什么


要了解农业的供给侧,必须首先明白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是相对于需求侧而言,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可以说是经济的“需求侧”。劳动力、土地与资源、资本与金融、技术与创新可以说是经济的供给侧。以前我们提到经济增长,总是在扩大需求、刺激消费上做文章,过分强调了需求刺激,而忽视了供给。供给和需求就好比经济的两个端头,两头都需要,都要发展,要平衡发展,如果其中的一头强调的过了或者发展的过头了,经济就会失衡,就会出现问题,正如现在的产能过剩就是由于以前我们过分强调了“需求侧”,过分投资重复建设而导致的,产品出现了结构性的失衡和质量效率的下降,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这就好比过去我们致力于让更多的人来买蛋糕,现在则要努力把蛋糕做好、做精致、品种还要多样,让买蛋糕的人有更多的选择。所以,所谓的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高生产力的效率,改善产品供给结构,从而提供优质高效和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产品。主要是通过结构的调整方式和手段来达到改革的目的。那么农业的供给侧改革是什么?就是通过改善农业供给体系的结构,通过农业供给体系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打造出符合目前消费者需要的有竞争力的农产品。一方面要生产出数量充足的农产品,同时其品种要多样化,质量也要绿色优质。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就是说我们的农业生产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而生产,就是说我们的农业生产要有针对性,要有目的性,要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适时地调整,就是要实现生产与消费的无缝对接。这种对接既是产品结构的对接,也是生产效率与质量的对接,就是既要有充足的数量,更要有品质的提高,要满足广大群众日益提高的高品质生活的需求。而这种对接的实现途径就是农业现代化,或者说是发展现代农业。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就是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就是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


二、为什么要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


为什么要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因为农业的供给结构出现了问题。一是从总体上说供大于求;二是供给的结构配置不够合理;三是供给的质量和品种不能满足市场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总之一句话就是农业的供给体系和综合生产能力不能适应市场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从而导致了农业领域的高库存、高成本以及农业短板的问题。那么,农业领域为什么会出现高库存、高成本以及农业短板的问题?


1、高库存。高库存是怎么形成的呢?高库存集中表现在玉米库存的增加。玉米库存为什么会大量增加?一方面从国内来讲,主要跟国家的收购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加上玉米的产量相对较高,于是农民大量种植,国家也大量收购;另一方面从国际来讲,整个国际的玉米进口到岸价格要比国内的价格低廉,于是又大量进口。同时,国内玉米的加工需求消耗有限。正是由于国际国内的这些因素,导致了库存的大量增加。


2、高成本。高成本主要是指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这主要是指与国际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市场的需求而言。我们农产品的生产主要是以高投入和高污染为代价而进行的生产,比如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也增加了成本。我们的化肥施用量大,但是利用率低。另外,我们的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程度不够高,生产相对较为分散。这些都无疑导致了农业生产成本的增高。从而影响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能力。这些问题说到底,最根本的还在于体制和制度的问题。我们的经济还是一种管制经济,还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或者说指令经济的痕迹,市场并没有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在农产品的种植方面,仍然深受政府指令的影响和左右,再加上信息的不够畅通,尤其是政府在信息服务方面的不到位,使得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与市场脱节。这些政策和制度性的约束因素抑制了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潜能作用的发挥,从而导致了农业供给结构的失衡和库存的增加,也导致了产品成本的增加。


3、农业短板。农业短板主要是指农业自身存在的先天的不足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由于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条件,生产周期较长,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讲,其经济效益要低很多,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效益呈下降的趋势。从农民本身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作为生产者(或者说市场中的经济人),他本身要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短时意识和短视行为;从国家层面来讲,也存在着认识不足和重视不够的问题,尽管这十多年国家每年都在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对农业的重视,并且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扶持农业的政策,但是对于农业的扶持主要定位在补贴方面,而对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则相对来说重视得不够到位,尤其是对新型农民的培养,现代农业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相对不足。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落后也是农业的短板。这些都是制约和影响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面对农业领域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进行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主要是加强农业基础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比如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机装备水平相对较低、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等。在科技支撑能力方面,除了科技创新不强以外(比如优质农产品品种的研发),主要的是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科研不能很好地和生产有效对接,在这一方面的主要障碍是体制制度性的障碍,转化的认证手续比较繁琐,关卡较多,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率较低,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特别是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掌握较少,农业科技没有在农业中得到很好的应用等。三、农业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就目前来讲,主要是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为此要进行结构性的改革,要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政策、制度等各方面入手。


第一,首先要转变思维方式,要从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转向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要把我国的农业放到整个国际大市场的环境中来考虑,要从国际大市场的角度来考虑我国的农业生产,要有国际的视野和市场的视野,不能老是停留于计划经济的视野和局限于狭小的国内视野,要有大农业的观念。


第二,制度改革,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和粮食价格制度的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落实;二是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三是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四是土地征收制度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在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以确定土地权属为基础,以放活经营权流转为目的,从而提升土地要素的流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主要是在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以确定土地权属为基础,以放活经营权流转为目的,从而提升土地要素的流动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属的落实,可以让农民有明晰的产权,农村宅基地和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可以适当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推动放活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可以适当提高农民的土地性财产性收益,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粮食价格制度和收储制度的改革。近年来粮食领域出现的“三量齐增”的现象,即产量增、进口量增、库存量增,这“三量齐增”现象的出现与国家的粮食保护价格和粮食收储制度有着极大的关系,或者说跟这两个政策工具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在保证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的前提下,要推进粮食最低保护价格和粮食收储制度的改革,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前提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决定性的作用,要让粮食价格回归市场和粮食储备回归市场。


第三,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应该是通过结构调整的改革,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农业供给侧改革对应的就是农业现代化,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农业结构更趋合理,就是要在结构合理的前提下,通过培育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现代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利用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生产出更多更优质的农产品,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就库存情况而言,目前粮食库存最严重的是玉米,而相对不足的是大豆。所以,就种植结构而言,对于非主产区的玉米要压缩,提高大豆种植,稳定小麦和水稻种植。要稳步提升农产品加工和市场化水平,加大防灾减灾力度,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促进农业生产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和质量并重,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注重品种的多样化,注重市场导向,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第四,补齐农业短板。一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绿色生态农业,尽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化肥利用率;二是应该加强农业科技职业学校的建设,由国家提供免费的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培养新型的职业农民,这是农业供给侧补短板的根本。因为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的出路就在于发展现代农业,而现代农业的根本是要有一群具备现代科技知识的职业农民,没有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现代化将是一句空话。所以,补齐农业短板的根本是培养新型的现代职业农民。另外,在农机装备方面,还存在着实用性不够的问题,这是需要有待改进的。相关的研发人员应该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研发出更加实用的农机设备。


第五,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真正让市场在原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给农民以自主的经营权。在不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政府不应该对具体的农业生产进行干预,更不用强制农民种什么不种什么,甚至对农民空许愿,欺骗农民,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搞僵政府和农民的关系,把农民推向政府的对立面。政府要做到取信于民,真正当好“守夜人”的角色。


作者:马富元

上一篇:“互联网+”模式下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下一篇:分析禁烧农作物秸秆难以推动的主要原因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