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的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国掀起了一场创新人才培养的革命,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与枢纽,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先锋的角色。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是自主创新能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关键在有拔尖创新人才。人才的培养依托于高等学府,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显著标志,也是高校能否成为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核心指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一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概况
东北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农业部省部共建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2010年设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班)。
1.培养目标
该专业以农业经济管理理论为核心,围绕当前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侧重于农业经济管理基础理论、政策和方法的研究。以经济管理学院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依托,培养具有系统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的农业经济管理知识的专业型人才。东北农业大学拔尖班旨在培养主动适应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对优秀人才需要,培养一批基础知识扎实、国际视野广、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拔尖创新型人才,能在各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类农业企业从事经营管理、教学和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研究型人才。
2.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东北农业大学学科优势和优质教育资源,实行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差异化专业教育,在专业(方向)选择、课程修读、科研训练和实践锻炼等方面突出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构建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
实行“导师制”,为拔尖班学生配备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教授或有硕士研究生指导经历的副教授为导师;在第1~3学期之间为拔尖班配备学术导师。导师的配备实行双向选择、成绩优先的原则,导师在一定权限范围内有选择学生的权利。一名导师原则上每届只允许指导一名拔尖班学生。实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培养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小班及“一对一”的专业教育授课方式,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突出创新教育和科研训练;搭建学术平台,促进校内外及国际学术交流。
3.分流原则
拔尖班学生管理实行学年考核与动态分流的管理机制。学校每学期对拔尖班学生进行综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分流,被分流的学生转入拔尖班的相关专业继续学习。具体原则如下:(1)学生学习确有困难或不适合拔尖班培养方式,经本人申请者;(2)学习过程中,课程结果考试有不及格课程(不含通识教育选修课)者;(3)学习过程中,当学期智育学分成绩(未乘系数)低于2.0者;(4)学习过程中存在考试违纪、作弊或违反其他校规校纪,受到处分者。
二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拔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目标定位不明确
首先,农业经济管理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培养的是科研人才还是面临企业的管理人才?这个比较模糊,因为这些学生都是高考分数很高的考生,经过一系列的选拔进入拔尖班学习,起初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与普通的农业经济管理的本科生有什么区别,潜意识里他们知道自己以后就是为了考研、为了科研,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他们觉得自己所学的课程在课时上比普通班多,其他像教材的选择、授课的方式也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也没有觉得自己在读研的选择上比普通班有何种优势。诚然,拔尖班的学生在课程的种类上多于普通班,但是,过多的课程也可能给学生带来太多的负担,每一天都被课程所压迫,自学的时间比较少,而这些学生本身自律能力很强,适当地减少课程的门类,可以使他们有时间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
其次,需要明确的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偏重的是经济学还是偏重管理学,这对于学生以后的考研选择是有影响的,因为管理学和经济学在进行学术研究时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不是完全相同的,而大多数的院校实际上是偏重于经济学,那么,在课程的设置上偏重经济学的门类比较多,并且与国际接轨,使用国际通用的经济学教材,按照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来研究问题,注重的是实证研究。因此,在专业的培养计划的设置上,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及研究方向。
2.教师为本、学生为辅的错位培养方式
学生入学时,系里为每一位学生配有导师,但是在导师的分配上不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系里极少数的老师可以当学
导,系里其他的老师也丧失了指导学生的机会,由于导师本身工作的压力比较大,也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掌握得十分清楚,导师之间可能也没有在一个统一的时间进行交流,总结每一个学生一段时间的表现。并且,由于学生最初并不了解每一个老师的经历、研究的主要方向等一些相关信息,为他选择的导师可能并不是他所感兴趣的方向,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上导师辅导的无效。
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灌输式的强化教学仍是教学的主要方式,老师仍然按照严格的教学计划满堂“独白式”“填鸭式”地进行教学。学生只是从属地、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点,期末的考核方式仍然是笔试,并且最终是由笔试的成绩决定学生的等级,造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丧失,学生期盼的就是老师考试前划出一部分范围,考试时突击。开卷考试的课程学生更加不重视,一旦开卷考试出题难,大家就会一片抱怨,对老师的评价就会很主观。因此,老师也不敢超出课本讲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观点,也不会和学生就某一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以致学习多为片段性知识,学生缺乏过程技能、基本原理及独立思考的养成,乃使知识与日常生活脱节。使学生成为读死书的考试机器,没有达到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
3.学术交流平台构建力度不够
拔尖班的学生以后主要是从事学术研究,那么,学术交流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为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更多的农业经济领域最新、最前沿的成果,也是不同思想碰撞火花的平台,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可以培养自身的学术修养,然而,本专业学术交流平台的构架力度不够,虽然也请知名人士来学院讲座,但是,这些人士大多是企业的精英,相比之下,真正的学术精英却很少来做学术研究,而企业的精英来讲座,大多数是来讲企业的理念,这个不是不好,对于拔尖班的学生来讲,这些讲座或许能改变他们学术研究的想法。另外,这些学生也很少走出去了解其他学校学生的培养方式,很少有参加其他学校的夏令营活动,基本上都是寒暑假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这些实践活动基本上是了解农村的实际现状,距离真正的研究还很遥远。缺少与其他兄弟院校的联系,实际上一些高校的农业经济的学术研究需要全国大样本的调研,需要大量的调研员,这种调研的机会对于拔尖班的学生来讲是受益匪浅的,一方面可以和这些院校有深刻的接触,为以后的考研或保研做前期的准备,另一方面,可以学到不同学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与思路及如何做调研。这些是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
4.国际化视野不够开阔
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全球化使得人才的培养也必然放眼国际。人才培养不能局限于国内,只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合作在提高拔尖班学生英语水平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而我们专业由于一些原因与国际交流的合作并不是很多,限制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同时由于在教材的选用上大多数是国内的教材,也限制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最新的前沿成果;我校有中外合作联合办学的专业,但是拔尖班的学生是没有机会去国外交流;每年聘请的国外专家的讲学也非常有限,阻碍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三完善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拔尖人才的建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从人才成长的个人内在因素、教育过程、文化环境、人才制度和国际综合实力等方面统筹考虑。下一步将从德才兼备、文理兼融、独立思考的要求出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切实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
1.重新审视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于拔尖班人才,培养的是能独立进行学术研究,具有科学素养的高级科研人员,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多体现出通识教育的课程,加大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课时及种类、增加作为工具的数学和英语的课时,对于实证分析所必须掌握的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及相关的应用软件,使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的能力,拔尖班可以采取依据课程的门类进行多元化的课堂授课方式。专业基础课采取任课老师一对多的讲授方式,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框架和研究思路及方法,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基础课程中知识延伸的科目,可以将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讲解,老师进行前期少课时的一定程度提纲挈领的讲解,其余的课时由学生讲解,课后,由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这样能使学生在课前搜集各种资料,深入钻研,学懂搞透自己负责的讲课部分,强化了自己负责知识点的识记与理解,牢固地掌握该内容。专题性质的课程一般都是关于学科前沿研究动态的课程,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某一个专题不是简单的讲解该专题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而是要知道对于该专题设计的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的程度,并且对这一研究领域的评述,让学生对该领域的学术前沿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评述都需要运用前述课程的理论及研究方法也需要去查找该领域的权威资料,既巩固了前述的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批判性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交流表达自己观点的思辨能力。这种交流的方式可安排多个专业的多名教师,从不同的学科视域来剖析学生的观点给出指导意见,让学生培养成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的能力。
2.以学生为主的导师制
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系上的每一位老师,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术导师。协助学生了解本系专业领域(大一、大二),鼓励学生从中体会不同的学术导师风格和长处。了解学生的偏好,引荐适当教授面谈,必要时建议更换学术导师(大一、大二)。学术导师协助学业欠佳学生,有助于学生学业的提升。学生跟着学术导师从事研究,指导专业书报讨论及专题研究(大三、大四),加强专业素养。系里需组织辅导团队定期召开会议,检讨工作执行情形及个案研讨与协助辅导。系里建置学术导师配置表,随时掌握配对状况。学术导师需负起学术辅导工作,由学生撰写面谈纪录,经学术导师签核后,由系主任整理留档。本系专任教师均得担任学术导师。学术导师指导结果的考核,由系主任呈请学校对导师进行奖励。
导师可引导学生如何选择专业的课程,初步诠释每一门课程的内容,这样可使学生独立地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在专业核心课和专题课程上,导师私下可对学生进行指引学生负责的课程和专题,并针对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讨论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对一些实质性的观点形成文字内容,然后,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形成学术课题的研究内容,申报学院的课题基金,并在专题课上进行论证答辩,最终形成学术论文,由导师推荐到相关的杂志上发表。
3.加强学术交流平台的构建力度
学院各个老师可结合自身的经历给学生作讲座,从求学到学术研究的历程都可以,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来给学生未的学术道路以指引。导师可利用自身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的优势聘请国内各高校知名的经济学家来进行讲座,同时,为学生争取大型社会调研的实践机会,为拔尖班的学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学院也可多承办一些大型的会议或参加一些学术会议,适当条件下可选派学生去参会,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各位导师也可将自己的学生输送到知名的高校进行短暂的交流。这样可以使学生与知名高校的老师进行前期的初步了解,有利于未来学生考研的决策。积极引荐学生参加各个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专业领域的动态及前沿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学术素养。导师也可以向曾经求学的高校引荐学生,为学生的成长选择方向。
4.拓展国际化视野
课程体系的国际化,在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研究方法上应以国际接轨,在教材的选择上多选用国际先进的教材,可采用双语教学,对一些重要的课程可聘请国外知名的老师利用短期进行授课和讲座。为拔尖班的学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使他们了解国际上该专业领域的动态及前沿问题的重大课题研究。
教师人员的交流化,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对学生的培养有重大的影响。学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教师出国访问进修的数量,使本土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课程和教学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使教师队伍趋于国际化,从而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办学模式的国际化,对于农业经济类的专业尝试着到境外与同行合作,开辟新的教育资源,共同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利用已有资源共同培养大学生是十分有必要的。学生可以通过一些老师的国际合作项目的参与,本科毕业后可以选择去国外进行硕士的研究,这种形式在知名的农业院校很受学生欢迎。
参考文献
[1]王洋.黑龙江省高等农业院校适用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8)
[2]颜进、叶锡君、李俊龙.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7(5)
[3]何军、应瑞瑶、颜进.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方案设计与实施——以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1(2)
来源:学园 2014年1期
作者:杨志武
上一篇: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