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市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报告研究
一、灵武市农村土地流转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灵武市辖5个镇、2个乡,69个村,506个村民小组,农户37149户,农业人口149500人,耕地面积191641亩(包括退耕还林40793亩)。截至2013年6月,我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为81456亩,涉及12192农户,分别占耕地面积和农户数的42.5%和32.8%。针对如此活跃的增长趋势,灵武市农经站积极调研、因势利导,对涉及流转的农业企业、合作社、经营大户、新型家庭农场等进行了逐户摸底调查,全市100亩以上规模流转户达147家,流转面积为6.8万亩,占我市2013年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的84%。
全市通过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有机大米为代表的国家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以灵武长枣为代表的国家优质果品培育基地,以山草羊为代表的国家清真羊肉生产加工基地,加速了灵武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二、灵武市农村土地流转取得的成果
(一)促进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稳定和完善。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之后,灵武市紧紧围绕“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主旋律。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合同管理条例》等法规政策,在规范土地承包合同、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流转补偿、纠纷调解仲裁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家庭承包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稳定,活跃了土地经营权,增加了农民经营土地的信心,调动和保护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稳定完善承包关系,推进土地流转,活跃了土地经营权,使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摆脱了土地束缚,解放了劳动力,劳务输出性经济得到空前繁荣。据统计,2012年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达2.7万人,创造劳务收入达2亿元,人均收入的70%来源于劳务收入,为羊绒、粮食加工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有效促进了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快了科技兴农步伐,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稳步推进,促进了土地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使大量闲置、撂荒和分散、高成本土地逐步集中到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企业或大户,充分调动了各类经营者使用农机、采用科技的积极性,加快了科技兴农步伐,推进了农业现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代化发展。
三、灵武市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灵武市土地流转存在着面积少、规模小等问题,制约着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持续、稳定提高。从调查情况看,影响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干部求稳怕乱,不敢流转。部分村(组)干部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把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与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对立起来,把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稳定与狭隘的地块稳定混为一谈,怕突破政策界限,不敢大力宣传,不敢因势利导,不敢大胆创新,制约了土地流转的稳步推进。
(二)农民“守土有责”、有地为安,不愿流转。传统的农业经济理念,使“守土有责”、有地为安、以地养人养家的社会保障和就业功能深入民心,在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善的前提下,受传统思维定式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民仍把土地作为命根子来看待,认为有了土地生活就有保障。税费改革后即使撂荒,仍然会拿到各种种粮补贴,而且力度在逐年加大。基于以上认识,有些农民即使从事了非农业经营,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是养家和就业田,宁可粗放经营,甚至不惜撂荒弃耕,也不愿将土地流转出去。
(三)土地比较效益低,不利流转。农业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受气候影响大的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农民增产不增收或高产不高效的情况普遍存在,流转补偿低甚至“倒贴钱”,严重制约着土地经营权的流转。
(四)流转机制不健全,难以流转。灵武市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大户集中在兴唐米业等几家大户,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村委会的服务功能不尽完善,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不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小规模土地流转大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相互之间的转包、出租往往以口头协议的形式进行,稳定性差,双方利益无法受到法律保护,造成受让方缺乏长期经营的打算,舍不得增加投入,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不高。
从流转机制来看,绝大部分村(组)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土地投资补偿制度尚不健全,流转程序不够规范,土地流转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比较大。
四、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工作的思考
(一)更新观念,正确引导。加快土地流转的关键是解放思想,使村(组)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明确土地流转是对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延续和完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进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是现行农村各项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要督促村(组)干部学习政策,调整工作思路,教育和指导农户自愿进行土地流转。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基层和群众的实践经验,及时发现新情况,妥善处理新问题,推动土地流转工作健康发展。
(二)执行政策,规范流转。
1.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规政策,确保基本农田用途不被改变,限制土地撂荒、弃耕,制定流转补偿制度,合理对土地估价,使土地流转双方均有利可图。
2.各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级政府要制定和落实鼓励土地流转的配套政策。在优惠的对象上实行双向优惠,既要鼓励土地转出方,又要鼓励土地转入方。在优惠的内容上要实行综合优惠,不但在经济上优惠,而且在流转户享受集体公益事业服务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支持。在优惠的取向上要实行重点优惠,对盐碱涝洼地开发性经营项目,具有技术推广价值和市场发展前景的特色种养项目,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经常性工作制度,包括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鉴证、兑现,流转合同纠纷调解、仲裁以
及日常监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断规范土地流转工作。
(三)培育市场,服务流转。
1.构建适应土地经营权市场化的土地管理体制。加强对农村土地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土地向规模经营发展的引导机制,严格控制农村土地“农转非”,稳定基本农田数量,提高土地质量,实现农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培育和发展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中介服务组织。建立相应的土地流转市场,提供信息、咨询、预测等服务,有条件的乡镇要尽快建立农村土地流转综合服务机构。
3.各级组织和涉农部门要充分发挥服务职能,支持和关心土地承包大户的成长,使土地流转形成大户带动、能人带动、产业带动、市场带动的局面,为农村土地流转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四)因地制宜,有序流转。各级政府和涉农部门既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又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具体流转工作中,必须尊重群众意愿,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稳步推行,切不可操之过急,一阵风、“一刀切”,更不可定指标、定任务、定进度,对已经实行的各种方式方法,要不断总结、修改、完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力求实效,逐步推广。
(五)把握原则,推动流转。
在具体的土地流转过程中,主要把握好以下六点:
1.把握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原则。
2.坚持依法、自愿、有偿、有序原则。
3.把握土地流转主体多元化原则。一是土地向种养大户流转。二是土地向规模化种田能手集中,实行连片开发种植,既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又使土地效益倍增。三是土地向龙头企业流转。四是鼓励各第一论文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类科技人员创办、领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从农民手中转包或租赁土地。
4.把握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原则。主要是转包、转让、互换、出租等方式,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
5.把握依法签订书面合同原则。一是土地流转的期限不超过二轮承包期30年的剩余期限。二是土地流转必须签订书面合同,并经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鉴证,确保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三是加强土地流转合同资料的档案管理工作。
6.把握正确引导和加强服务原则。乡(镇)、村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尊重农民意愿和客观经济规律,不断规范土地流转。承包期内村(组)集体经济组织不得收回和调整承包土地,不得下指标或强行流转,积极为土地流转创造条件,提供优质服务。
(作者单位:宁夏区灵武市农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