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粮食生产持续增产增效的路径建设
淮北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来,淮北市积极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大力开展小麦高产攻关和玉米振兴计划,有力地提升了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4年小麦单产突破“千斤”关,总产突破100万t,午粮生产实现“十一连丰”。
1 粮食生产现状
1.1 面积、单产和总产呈现3增 2013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23.53万hm2,单产340.1kg,总产120.1万t,分别比上年增加0.1万hm2、1.6kg和1.07万t;比2005年增加1.33万hm2、70kg和30万t。2014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15.31万hm2,经省专家组测产,平均单产达510kg,总产突破100万t,单产、总产再创历史新高。
1.2 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2014年全市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达到23.73万hm2,占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8%,较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其中,玉米由2010年的4.53万hm2提高到2014年的8.4万hm2,增长85%。粮食优质品种从无到有,品质不断改善,1990年优质小麦开始示范。到2014年,全市小麦优质率达到85%,高蛋白大豆比重达到77%,玉米优质专用率达到98%,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1.3 经营方式不断转变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粮食规模经营迅速发展,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市3.33hm2以上种粮大户发展到1 686户,经营土地规模1.27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9.3%,其中,66.67hm2以上种粮大户达到52户。全市拥有各种类型的植保专业化防治队260个,农机作业服务组织90多个,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1.4 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 全市粮食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粮食加工企业不断壮大,加工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全市面粉和饲料加工能力分别达300万t和200万t,粮油类省级龙头企业达到22个,占省级龙头企业总数的68.75%;粮油类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5家,占全市总数的65%。香港思朗饼干、新加坡幸运方便面、鲁王、正虹等名牌粮食产品畅销省内外,粮食优势产区由生产基地向产业基地发展,粮食产加销衔接更加紧密。
1.5 种粮收益稳步提高 随着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加上国家加大政策性补贴力度,大幅度提高粮食主要品种的最低收购价,促进了种粮收益的增加。据测算,2014年我市小麦平均每667m2纯收益可达700元(小麦价格在2.4元/kg以上,667m2均收入1 200元以上,生产成本约500元左右),与2010年相比,667m2均增效280元左右。2010-2014年5a间,全市小麦累计增产35万t,累计增收5亿元以上,仅此一项带动全市农民人均增收450元。
2 制约当前粮食生产的原因
2.1 有些地方抓粮食生产的工作力度有所下降,思想有所放松 当前有些干部认为农村工作多、任务重,工作压力大,难以抽身抓粮食生产。还有些地方领导干部,看到近几年粮食生产连续丰收,形势较好,思想上有些放松。这些因素的存在必将影响粮食生产的思想根基。
2.2 耕地占用现象严重,守住耕地红线任务艰巨 调查发现,现在占用耕地主要是在3个方面,一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占地,很多耕地变成了工厂和城镇建设用地。二是农民建房占地,农民富裕起来后要求改善住房,农民建房占地是一个突出问题。三是占优补劣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各地也强调占补平衡,但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近补远的现象时有发生。干部群众忧虑保护耕地的红线任务特别繁重。
2.3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靠天收”状况没有彻底改变 调查发现,现有涵闸、机井等农田水利工程大都兴建于20世纪60~70年代,很多年久失修不能使用,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50%左右。2014年,省里部署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纳入民生工程,资金渠道有3块,即“项目资金”、“专项资金”和“农民自筹”,分别来自省和县财政、各有关部门和当地农民。但是,专项资金由于渠道不一,整合困难,很难及时到位,甚至拿不到。向农民筹资困难很多。现实状况是,当地只能将能够拿到手的资金投入建设,能搞多少算多少,限期提高灌溉面积任务难以完成。
2.4 土地流转困难,粮食种植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仍然较低 目前农村土地流转期限都普遍偏短,部分农民还抱着“宁可抛荒不可失地”的思想,不愿把土地流转给他人耕种。从大户来看,农村空户多、成片流转难、法制意识淡薄等因素也制约着土地流转。粮食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单位,数量不多,尚未形成大气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民合作社、农业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总体仍处于传统阶段,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十分繁重。
2.5 资金补贴量少、环节多,需要研究改进 一是补贴资金量少。目前的补贴有良种补贴、良种良法配套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表面上补贴名目不少,但按667m2计算并不多,对促进农民增粮增收效果不显著。二是行政成本高。从农民申报、村级汇总、公示、乡镇核实、县级抽查,到打卡发放,环节多,人员投入多,行政成本高,占用了县乡农业和财政部门大量的精力。
2.6 粮食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影响粮农积极性 调研发现,虽然近几年粮食生产连续丰收,但“种粮大县、财政穷县”的状况未有根本改变;从农民来看,农机投入多、劳力成本上涨等,种粮不如外出打工,也不如种其他经济作物收益多。因此县里和农民种粮积极性都不高,尤其是不少农民不愿种粮,对耕地投入不足,复种指数下降,甚至出现耕地抛荒现象。
3 促进粮食持续增产增效的对策建议
3.1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 一是要科学制定农村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严格执行。二是城镇建设、农民建房等,要充分利用荒山荒坡,杜绝违法违规用地行为。三是建议将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纳入涉农补贴范围,提高农民参与土地整治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农民保护耕地的意识和责任心。
3.2 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粮食规模化经营 一是抓紧抓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切实做到落实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二是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三是及时帮助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解决粮食晒场、烘干、收储等实
际困难。四是落实好涉农补贴政策,发挥补贴政策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
3.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 一是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二是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三是高度重视基本农田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中低产田治理。四是扩大紫云英等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用量,提升耕地质量。
3.4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一是要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的力度。二是加强对种粮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有计划的建立职业农民队伍,解决“谁来种地”及种好地的问题。三是把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与采用传统技术结合起来,促进更好发展粮食生产;把发展粮食生产与粮食加工经营结合起来,提高农产品的效益;把粮食单一生产与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结合起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
3.5 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和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对粮食生产支持和奖励,切实解决“种粮大县、财政穷县”的问题。二是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切实解决“贷款难”问题。三是适当提高投保金额,增加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改变独家经营状况。四是适当增加基层农技服务机构经费,提高农技人员的待遇。
3.6 采取综合措施,切实抓好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一是建立粮食生产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相应法规和标准体系。二是落实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三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实行重点产品风险监测预警,建设产品可追溯体系。四是从土壤、用水、施肥、施药、环境等多项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抓起,不断提高粮食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