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呼伦贝尔牧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和策略

发布时间:2015-07-28 18:23

近几年,随着我国惠农惠牧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受传统经营理念的限制,呼伦贝尔畜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仍然偏低,如何依托资源优势,面向市场,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是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呼伦贝尔牧区畜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呼伦贝尔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的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三牧”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强化畜产品质量建设,畜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近年来,随着国家惠牧政策的逐步增加,呼伦贝尔市也加强了对牧区的政策、技术、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牧区畜牧业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的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畜群、畜种结构更趋合理,牲畜良种化率、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2牧业年度,呼伦贝尔市牲畜存栏1830万头只,其中牧业四旗牲畜存栏524.6万头只,包括大畜65万头(牛53万头),小畜(羊)459.6万只。较最高峰的2005年的604.3万头只下降13.2%,但畜群结构更趋合理,大畜占畜群比例由2005年的8.8%上升到2012年的12.4%; 2012年牧区四旗动力机械达到60万千瓦,较2010年的48万千瓦增长25%,极大地促进了牧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二)牧区的经营模式逐步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随着畜牧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经营体制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呼伦贝尔牧区相继组建了众多的经济合作组织。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牧区共注册合作组织311个,流转草牧场1142万亩。在经营模式上出现了大户带贫困户、连户经营、合作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经营模式,生产要素进一步向规模化、标准化家庭生态牧场方向转移。截至2011年底牧业四旗1000只羊以上的规模养殖场达到741个,500只羊以上的养殖场达到2680个。以合作组织为载体的经营模式正逐渐成为呼伦贝尔畜牧业的发展方向。
  (三)主要畜产品产量显著增加
  随着畜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畜产品产量也大大增加,这成为牧民增收的主要因素。2010年呼伦贝尔市牧业四旗肉类产量完成7万吨、鲜奶产量完成44万吨,分别比2005年提高17%和17.6%。2012年全市肉产量为24.8万吨,其中牧业四旗为7.3万吨;全市鲜奶产量完成134.4万吨,其中牧业四旗为45万吨。
  二、呼伦贝尔畜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
  (一)生产经营粗放,组织化程度低
  尽管呼伦贝尔各级政府开展了疫病防治、畜种改良、优良牧草选育等工作,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疫病防治普及较好以外,其余技术应用较少,靠天养畜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自然灾害频繁,抗灾能力弱,生产很不稳定,生产效率低下。专业合作组织尽管数量较多,但规模小,服务功能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甚至有的只在生产经营的某一环节上进行合作,难以实现“产供销、牧工贸”一体化的目标,畜产品销售时,数量众多的小牧户以极小的份额分散进入市场,难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交易成本高,交易方式落后,市场谈判力量有限,牧民收入较低,所以很难形成规模养殖,畜牧业转型升级乏力。
  (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少,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
  畜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工业做坚强的后盾,更需要加工企业龙头的带动。然而呼伦贝尔牧业四旗百万元以上销售收入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共21家,其中乳品加工企业11家、肉类加工企业10家,基本上都属于小规模、低水平经营,大量的畜禽产品还是以原始鲜活产品外销,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也较弱。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未建立起自身的原料基地,公司+ 基地+ 牧户的运作模式并未形成,也未形成订单生产,企业与牧户通过中间商是纯粹的买卖关系,优质优价和保护价没有得到真正实行,畜产品销售始终处于由市场摆布的局面。
  (三)牧区畜产品缺乏知名品牌,优质不优价
  畜产品有了知名品牌,就会产生品牌效益,品牌的无形价值就向畜产品转移,然后通过市场流通使畜产品升值,使得农民完全有可能在畜产品数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增加收入,从而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然而呼伦贝尔牧业四旗,无品牌销售的肉羊占销售总量的六成,其中包括无品牌销售的胴体和分割肉;有品牌销售的肉羊仅占销售总量的四成,其中绝大多数为初加工的羊肉卷,企业各自使用并不知名的自有品牌,品牌效应以及畜产品的深加工都还没有深入地开展起来,使得呼伦贝尔天然畜牧业的优质产品并不优价。
  (四)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牧区地处偏远,缺少城镇依托,在交通、通信等方面都不如人口较密集的农村。据调查,牧民对牧区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近年来,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断加大,各级地方政府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由于牧区地广人稀,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在牧业生产方面,永久性棚圈建设、牲畜饲养和草料贮备设施建设、拖拉机、打草机、挤奶机、剪毛机等,畜产品运输、加工、仓储、销售等设施建设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三、加快呼伦贝尔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措施
  (一)创新家庭牧场模式,实现牧户标准化生产
  随着现代化畜牧业的不断推进,规模养殖的比例不断增加,但大多数牧户由于资金不足、技术有限,已不适应形势的变化,急需找到一种适宜的经营模式供牧户选择,因此要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牧户、合作组织、企业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畜产品的市场化水平。借助牧区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家庭牧场模式,加快草场流转进程,推行畜牧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在统一的合作组织框架内提高畜种品质,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高畜产品对接大市场的能力。
 (二)做大做强畜牧业龙头企业,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畜牧业转型升级,需要加工业做坚强的后盾,更需要加工企业龙头的带动。采取招商引资和壮大现有企业相结合的办法,把现有的龙头企业做强,同时培育支持有发展潜力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促其尽快成为竞争优势明显、辐射带                 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另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国内外知名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做大做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并且要做响畜产品品牌,提高畜产品价格,现代畜牧业最终要走向品牌化生产,要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安全生产,提高畜产品品质、开拓国内外市场,充分利用呼伦贝尔草场资源丰富、无污染的优势,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树立一批在省内外叫得响、有影响的畜产品品牌。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需要大量投资,仅靠牧区的财力难以完成,所以,各级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快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首先要加大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牧区交通、饮水、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牧民建造暖棚、储草等设施,购置打草机、拖拉机等牧业机械,政府应给予更多的专项补贴。其次,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职能,拓宽其业务范围,引导农业银行加大对牧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引导新型金融机构快速、健康地发展。创新金融担保机制,探索保单抵押和畜禽圈舍、活体抵押等贷款方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为畜牧业经合组织、养殖场户提供贷款担保。构建畜牧业政策性保险体系,增强畜牧业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逐步构建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
  (四)注重牲畜品种质量的提升,提高个体生产性能
  呼伦贝尔市对牲畜品种改良、动物防疫、饲草料调制、饲养管理及牲畜棚圈建设等实用技术进行了一定推广,牲畜个体生产性能有了一定提高,但与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在牲畜品质上仍存在很大差距。随着畜牧业先进科技的普及、牲畜个体品质的提升空间很大。呼伦贝尔牧区主要牲畜品种有呼伦贝尔羊、蒙古牛、三河牛、西门塔尔牛、荷斯坦奶牛等,其中呼伦贝尔羊和三河牛作为首选品种,呼伦贝尔羊已经初步形成了原种场、扩繁场、扩繁户三级繁育体系,国家已经实施了良种补贴政策,目前重点提高供种能力,计划牧业四旗每年提供1.5万只特、一级种公羊。三河牛是我国1950年开始人工培育的地方良种,目前存栏大概10万头左右,80%集中在海拉尔农垦系统,还没有广泛推广,三河牛最适宜的推广空间就在呼伦贝尔市的牧业四旗,而牧业四旗80%的牛还都是当地低代杂交的土种牛,如果牧区80%的牛都变成三河牛的话,据估算可以在产肉量不变的情况下,少养将近1/3的牛,这对于减轻草原生态压力,提高牧民收入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上一篇:江苏省服务业利用FDI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统计报告

下一篇:甘肃省乳制品加工业发展现状的综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