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农民教育服务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

发布时间:2015-07-28 18:24

 农民教育服务社会不仅要遵循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而且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云南省提出,“到202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0%,人均GDP达到262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达1︰3.0;城乡一体化成效显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接近城市居民生活水平” 这一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提出,要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边境一线和民族“直过区”等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地区,以全面解决温饱、摆脱贫困、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为目标,最优效果以教育的形式体现出来,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明确农民教育在服务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中的优势
  云南是一个集“少、小、边、山、穷”为一体的西部欠发达省份。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现有边境县(市)共25个,占云南省边境县的76%,占全国内陆边境线的1/5。边境乡镇123个,人口600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3.6%。云南民族“直过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和阶级社会初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地区。“直过区”的16个少数民族及“克木人”跨境而居。沿边和封闭使云南民族“直过区”目前仍是云南最贫困的地区,直过区民族是云南最弱势的族群、最特殊的群体,也是云南城乡一体化发展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服务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使命。一是因为目前的普通教育尽管已经覆盖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但其主要进行的是通识教育,基本没有专门的技能教育,农民无法应用于生产实际中以获得现实的经济效益;二是对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的经济发展而言,人才并不是越高级越好,当地最缺乏、最需要的是具有较强操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技能的劳动者。农民教育具有相对投资少、见效快、实用性的特点,较适于基础薄弱、教育投资不足的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三是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涉及的8个州市,目前还没有设置高等职业学校,只有中等农民教育和成人职业培训等,这正是农民教育下移重心拓展市场的主力军。因此,在教育整体结构中要突出农民教育,为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服务的功能定位,明确农民教育是提高边境一线、“直过区”各民族农民的技能,是促进云南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农民教育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为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脱贫致富提供人力资本支撑
  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大多分布在自然地理条件恶劣的深山区、高寒山区、石山区、干热河谷地区,土地寡薄,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变,洪灾、旱灾、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发展的资源禀赋和人居环境相当差,导致“三农”问题异常突出,农民增收极其缓慢。边境一线的绝大多数地区、民族“直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都相对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经济结构单一,贫困面大且深,比如民族“直过区”所涉及的25个县中有14个为国家级贫困县,在全省16个州市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排序中,“直过区”涉及州市几乎都位于后列,并且完全“直过区”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非“直过区”乡镇和不完全“直过区”乡镇。可见,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解决温饱、摆脱贫困。
  对此,政府应将农民教育的智力扶贫纳入城乡统筹发展计划,一是利用就业再就业资金和社会扶贫资金实施智力扶贫,并将扶贫政策、资金落实到每个贫困家庭、每个人头上,让每个有适龄孩子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个孩子免费上职校,提高农民的素质,扩大农民教育的范围。二是边境一线县市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民教育多渠道投入体制;同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准和教学能力,确保农民教育培养的数量与质量,提高服务当地城乡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农民教育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为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输送人才
  发展县域经济是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县域经济主要靠产业支撑。边境一线有19个边疆县,民族“直过区”有15个县隶属于民族自治州,还有11个民族自治县,尽管这些地区有一定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有发展特色产业的潜力,但由于交通等条件的限制,资源开发难度大、成本高、见效慢,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这些地区基本上是“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县域经济规模小、总量低、实力差;第二产业不发达,成长性差;第三产业比较落后,各项经济指标位于全省后列。整体而言,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的县域经济落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
  一言以蔽之,农民教育一是要为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养人才,围绕有利于农民致富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调整设置专业,加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千村千面”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先进农业耕种技术等实用技术的教育,为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服务。二是要以县城和中心集镇为依托,围绕第二三产业发展的目标,培养非农经济产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定向培养技术工人,为提高县域经济工业化水平服务。三是加大对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职业学校的支持与发展,提高农民教育的培养质量。四是针对云南边境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还比较落后的实际,结合“兴边富民工程”的实施,突出培养发展热区生物、水能、矿藏、边贸、旅游等特色经济的应用型人才。五是在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的贫困地区,在义务教育中渗透技术教育,在普通中学开设实用技术课程,扩大农民教育的培养面,为当地培养合格的并掌握一定技能的劳动者。
  四、农民教育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为边境一线、民族 “直过区”服务国际大通道建设提供人才
  伴随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使云南成为连接两大洋和三大市场的排头兵,云南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快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而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就成了云南打造面向东南亚桥头堡的前沿阵地。
  一方面,加快云南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需要为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培养国际大通道基础建设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表示,在“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谋划在云南,建设连接云南与东南亚、南亚的中缅印国际大通道,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战略构想:连接“三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沟通“两洋”(太平洋、印度洋),形成昆明至越南、昆明经老挝至泰国、昆明经缅甸至印度洋、昆明经缅甸至南亚的快捷交通运输体系。国际大通道涉及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的思茅地区、西双版纳自治州、保山地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占民族“直过区”的1/2。农民教育肩负着为昆曼公路、中印公路培养基础建设、交通运输等专门人才的重任。
  另一方面,农民教育需要为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培养能够胜任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边贸、旅游等各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2004年11月,在老挝万象东盟峰会上,时任中国交通部长的张春贤说:“中国-东盟将是全世界最大的自贸区,涉及17亿人,贸易量达1.2万亿美元。”随着国际大通道的建设,国际贸易将与日俱增,将拉动边境一线城乡经济的发展,带动二三产业的建设。农民教育不仅要为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的城乡发展培养外贸、旅游、加工等各类应用型人才,而且要在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中,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农民教育经验和资源,采用国际通用的专业技术标准,为跨境民族和东南亚、南亚合作国家培养从事国际事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五、农民教育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为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培养人才
  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其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边境一线和民族“直过区”的公共服务状况令人堪忧,急需包括农民教育在内的各方力量的大力扶持。
  从教育和文化状况看,据专家调查,“直过区”人均受教育年限约为4年,文盲率为36.15%; 25个边境县市中,尚有9个县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2个县没有职业高中;“直过区”在校生职普比为0.25:1。 “直过区”一是要加强义务教育,加快“普九”和“扫盲”;二是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力度,从根本上转变“直过区”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落后、保守、僵化的思想观念,提高文化、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培养现代新型农民。三是加大汉语言的推广普及,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保证边民树立积极健康的主流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从科技状况看,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科技意识淡薄、科技水平低,推广难度大。农民教育要加大科普宣传、培训工作力度,提高当地农民的科技意识,培养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加强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做好农业科技推广服务。
  从卫生状况看,“直过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缺医少药、看病难,因病致穷、因病返贫成为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民教育一是加大卫生医疗人员的培养力度,使更多有志服务民族“直过区”的医疗人才到边疆去工作;二是加大卫生健康基本知识的培训,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学习到最基本的卫生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边境民族地区农民通过教育途径改变教育和文化状况、科技认知状况、卫生状况后,突出地域特点,农民教育服务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脱贫致富,抓住云南省城乡统筹的两极,从解决当地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发挥农民教育优势,突出地域特点,才能明确农民教育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扎实推进。
  六、结语
  如果说滇中城市经济圈是云南城乡统筹基础最好、城乡一体化发展速度最快的一极,那么边境一线和民族“直过区”则是云南城乡统筹基础最差、城乡一体化发展速度最慢的另一极。尽管边境一线、民族“直过区”涉及的范围不大、人口也不多,但这一区域集边疆、山区、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为一体,战略地位显要、政治敏感度高,是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难度最大、任务最艰巨的区域。农民教育只有充分认识服务这一区域的重大战略意义和政治使命,根据区域发展的实际需要,下移服务重心,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切实担负起为该区域发展服务的重任,促进农民教育与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云南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年)》,2010.
  白琳,于楣,陈越明.云南民族“直过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及基本思路.新西部(下半月),2010(03).
  刘海君.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3).
  *本文系2012年度云南省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云南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民教育问题研究”(项目编号:YB2012122)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新形势下城商行公司存款业务的营销的问题和技

下一篇:稳健货币政策下农信合的挑战和采取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