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科技支撑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15-07-28 18:25

 2007年天津市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发展设施农业的“4412”工程,设施农业建设正成为全市农业最大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几年的建设,成效非常显著,如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科技研发与转化、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等。同时不可否认,天津的设施农业发展还存在着起步晚、区域化不明显、产业化落后、规模化不足、效益产值偏低、特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发展设施农业仍旧是当前天津市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一项头等大事,是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设施农业生产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点,因此,发展设施农业必须依托科技进步,用现代的要素(如良种、肥料、农药、灌溉、生物技术、物理技术、信息技术等)来替代传统要素,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生产出量大、质优的健康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天津市设施农业建设,笔者总结了天津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部分问题,并就科技支撑设施农业发展提出了几条路径。
  1 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设施农业起步晚
  寿光设施农业自1989年建造第一栋冬暖大棚,实现冬季北方种植喜温果菜的奇迹,至今已走过24年的发展历史,起步早、发展快,抓住了机遇,现在已进入成熟阶段,竞争力强。天津市2006年年底种植业设施面积是寿光1996年种植业设施面积的67%,起步比寿光晚了10多年。纵观山东、河北、辽宁等地有竞争力的设施农业产区,其快速发展阶段基本都在1995年前后,个别在2000年以前。
  1.2 区域化不明显
  设施农业发达地区区域化布局明显,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专业乡、专业村比比皆是。1996年寿光平均每个乡镇1.2万个棚室,设施连片,种植一两个蔬菜,区域性突出。天津市区域化不明显,除西青当城、水高庄一带大中棚比较集中外,其他区县设施连片区域较少,大部分连片区大棚不过百亩,温室几十亩,而且种植蔬菜种类繁多,专业化不强,区域性差,资源利用率不高。
  1.3 产业化落后
  天津各类蔬菜产业化服务组织共计230余家,而寿光将近1.8万个,产品销售到国内218个城市,出口20多个国家,天津市蔬菜产业化发展明显不足,设施农业发展所需配套支撑薄弱。
  1.4 规模化不足
  山东设施蔬菜栽培面积66.67 万hm2,约占全国保护地面积的35%,产值占全省蔬菜总产值的70%,寿光设施蔬菜占种植业产值的78.9%。天津2005年底蔬菜面积6.23万hm2,总产量542.7万t,产值55.6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47%。目前天津设施蔬菜栽培面积2.61 万hm2,占全市菜田总面积的40%,占山东施蔬菜栽培面积的4%,设施农业规模相对较低。
  1.5 效益产值偏低
  山东日光温室种植果菜类蔬菜,黄瓜产量12万~18万kg·hm-2,番茄产量12万~15万kg·hm-2,每茬效益可达30万元·hm-2,一般蔬菜日光温室纯效益为15万~18万元·hm-2,中小拱棚种植出口蔬菜效益可达12万~15万元·hm-2,比一般种植普通蔬菜的农户效益增加15%~20%。天津在设施蔬菜生产中,以生产效益较低的塑料大棚和中小棚为主,面积占68%,年效益仅9万~18万元·hm-2;温室面积占38%,年效益平均15万~22.5万元·hm-2,仅相当于山东的单茬水平。温室80%以上为简易的1~3代温室,冬季只能生产一些耐寒蔬菜,果菜类基本靠外地调运。
  1.6 特色不足
  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最大贡献是独创了日光温室的栽培模式,我国种植蔬菜的日光温室面积居世界第一,解决了北方冬春蔬菜的市场供应问题,越冬茬日光温室栽培果菜也成了效益最高的茬口。而大中小塑料大棚效益相比较差,北方设施发达地区主流设施类型明确,以温室为主流类型的产区较多,如寿光主要是日光温室产区,山东大部分县市也是温室类型,辽宁凌原、海城、瓦房店,这些地区温室面积占设施面积80%以上,也有以塑料大棚为主的设施产区,如青县大棚黄瓜5 333 hm2,主流类型也超过80%。天津设施农业类型多样,温室、大棚、中小棚的比例约为4∶2∶4,特色不突出,自设施农业启动以来,由于缺乏规划,发展现状未体现出明显改变趋势。
  2 科技支撑天津设施农业发展的路径
  2.1 加大设施专用优良品种的引进和研发力度
  新品种的选育与引进是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天津在引进设施专用新品种方面要有新突破。要着眼于国际先进水平,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引进一批适合本市设施农业生产,而且顺应国际和国内高端市场需求的新品种,促进品种改良和更新换代,以解决当前本市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品种老化、抗病丰产性差、品种类型单调、不耐贮运等问题。同时建立起新品种引进生产跟踪管理体制,为下一步的技术推广提供有效决策支撑。
  2.2 努力推进农业高新技术应用
  按照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的指导思想,围绕设施农业建设,在配套技术方面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施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降低生产成本;二是加大绿色、有机生产技术示范应用,重点引进一批生物、物理及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三是克服障碍性天气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保证作物正常生长。
  2.3 加强新型设施建造技术及新型建筑材料的引进推广力度
  本市各蔬菜主产区受气候、地理、市场、茬口安排、种植习惯等方面因素影响,在设施的选型与建造上各有不同,而且长期以来都是由当地农民自发发展,随意性很强,缺乏科学规范。针对上述情况,应积极开展同本市周边地区在设施建造方面的交流,确定各地适宜的设施建造类型,规范相关技术参数,加大新型建材及替代型建材的研发引进力度,提高设施性能,降低建设成本。
  2.4 大力推广设施配套机械化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设施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提高设施机械化生产水平,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应重点推广卷帘机、小型旋耕机、水肥一体化、卷膜机、育苗播种机、臭氧防治机、微波助长仪、热风炉、补光灯等设施专用设备和技术,提高菜农的劳动生产率。
  2.5 提升设施农业技术 体系服务能力
  强化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服务能力。大力加强设施农业主产区县、乡镇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能力建设,明确服务职责,落实责任制。在全市设施农业规模化经营地区,建设科技示范基地,集中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引进、组装配套和示范推广,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大批设施农业科技示范户。
  2.6 拓展技术服务手段,提高技术覆盖面
  面对天津市设施农业的迅猛增长,促使我们必须要提升农业服务的社会化水平,通过加大对菜农的科技培训、信息的快速传递、产前产后的技术延伸等多种手段来服务农民,最终达到“增效富民”的目的。首先政府应鼓励各区县建立起符合本地区发展的设施生产示范区,将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观念以典型引路的方式传授给广大农民。另外,各级技术部门在发挥自己职能的基础上,要积极开拓多种渠道以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在传统的技术服务,如科技下乡、开办技术培训班、田间地头指导、技术现场会、编印通俗读本等基础上,充分利用电话、电脑及电视三位一体的功能,覆盖更大宣传范围。
  参考文献:
   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天津日报,2007-08-07(1).
   黄学群,李瑾,宋建辉.天津设施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6):659-663.
   王健,王树恩.关于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研究——以天津市为例.中国农机化,2012(1):44-47,34.
   陆文龙,信丽媛,宋治文,等.天津设施种植业现状、问题与发展建议.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473-477.
   仇继东.天津设施农业发展设想与对策建议.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5-9.
   巩前文,孙国兴.天津市设施农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23-26.
   霍文娟,赵恒,尹川,等.天津市设施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农业科技管理,2008,27(6):11-13.
   徐文华,周汝琴.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 创新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江苏农业科学,2013,41(6):413-415.
   王晓蓉,李凤菊,詹嘉放,等. 都市型设施农业农民对合作社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山西农业科学,2012(8):899-902.

上一篇:对失地农牧民拆迁补偿与安置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下一篇:浅析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倍增计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