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信息服务发展视角下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信息化的

发布时间:2015-07-28 18:29

 文章在全面提升农村信息服务功能的视角下,结合西部落后偏远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落后偏远地区信息服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和现状,并利用信息化建设对当地信息服务发展的支撑作用,就当前西部落后偏远农村存在的问题特点提出了应对思路和对策建议。
  信息服务 农村信息化 思考
  在我国网络信息整体发展速度非常迅猛, 2012年1月16日在京发布了《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规模突破5亿,较2011年底增加了55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8.3%,较2010年底提高了4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的69.3%,较2010年提高了17.5个百分点。并且农村网民规模上升到1.3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的26.5%,网民中初中学历人群比例继续增长,由32.8%上升到35.7%,手机网民较传统互联网网民增幅更大,依然构成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
  西部欠发达村镇一般远离经济发达地区或处在地区经济中心的边缘地带,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居民社会公共信息资源享用和信息获取能力水平低,导致了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迟缓。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促进弱网络环境下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科技信息成果及时转化推广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网络接入条件不足、硬件设备落后和专业技术维护人员稀缺等诸多因素,农村地区网民与城镇地区相比增长速度仍较为缓慢,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也无法满足现在农村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近几年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就农村信息服务功能的延伸,提高农户对信息服务的参与度,改善农民信息闭塞状况和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问题谈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西部偏远地区信息服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及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管理和服务机构,农业部通过构建办公网络平台,初步建成了以中国农业信息网为核心的国家农业门户网站。但在一些西部落后偏远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条件仍然很差,并且农民对信息化意识不强,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一种高不可攀式的崇拜心理,理解上不深入,所以真正的信息支撑体系没有形成。同时,这类地区针对农村经济的信息系统研发难度大并且进展缓慢。由于在西部落后偏远地区的农村经济条件、地理条件、人员信息素质偏低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内通信运营企业建设的农业信息平台也遇到同样的状况。农村社会公共文化方面以各级图书馆为主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在文化部、财政部的共同组织下自2002年开始启动,并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主要内容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全国的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通过互联网和卫星传输手段将信息资源传播到全国各地的基层服务网点,特别是面向农村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和公益性信息服务。据统计,全国已经建成1万多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和服务点。2011年,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在全国开展了首批实施的15个省级馆和52个市级馆推广工作。截止到2011年6月,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保有量已达560TB。除了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外,各地数字图书馆建设也蓬勃发展,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规划和建设省级数字图书馆。
  由于西部落后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对较低,信息来源渠道单一,农业科技掌握水平有限,文化生活相对贫乏,所以在信息服务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积极改善当地的信息服务条件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些地区目前的状况。
  二、信息化建设对农村信息服务发展的支撑作用
  1.有利于农业信息化和提高信息服务效率
  现代农业的实现是建立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基础上的,而传播和推广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唯一途径就是推进农业信息化。通过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更替传统的研发、应用推广、管理体制,使农业科学技术快速的形成和推广。对于西部偏远地区信息化建设是为农村大众群体提供信息和学习渠道的便捷途径,由于为落后偏远地区的大众群体服务,在非信息网络化的条件下让他们获得高实效性信息的成本和学习科学技术的成本远远高于信息发达地区获取信息的成本,所以完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信息服务效率最为便捷的途径。
  2.有利于改善信息闭塞现状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
  农村信息化建设助于农户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有助于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生产技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穷人不是穷在土地和资源上面,而是穷在信息闭塞和教育程度低下造成的劳动力素质的落后。通过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掌握先进的科技信息和准确的市场信息,农民就能取得发展的主动权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防治各种农业灾害、打造当地优势产业,从而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通过农村信息化建设,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可促进农村信息服务行业的发展,使落后偏远地区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得到很大的提高,地区涉农组织规模得到扩大,同时利用信息服务的互动性,大力推广地区特色农业、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元性农业,可带动当地农区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三、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费保障不足,专业技术维护人员匮乏。
  首先,西部落后偏远的农村多数位于沟壑纵横、山大沟深的地理环境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因此,在农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广播、电视、报纸和科技信息服务文献资料,手机的普及度虽然较以前有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村落分布较为零散,部分地方仍未通电,信号基站也无法保障全时的正常使用,所以手机也无法达到全覆盖率,并且运营商和农信部门可提供的专为手机用户使用的信息服务资源有限,因此这种信息服务使用方式也受部分因素的制约。其次,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不仅包含前期采买设备的费用,还应包含维护设备、人员培训和信息资源开发的保障经费,但由于基层信息服务受限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后续专项经费难以保障到位,所以经费不足是信息服务体系中长期存在的重要问题。第三,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维护人员,但由于人员编制的局限和薪资待遇偏低,这些专业技术维护人员流动较为频繁。时常出现信息服务系统出现故障,只能请异地的技术维护人员把问题处理完才能重新运行。

 2.信息化建设中农民参与度不高、信息时效性差,服务体系不健全。
  第一,落后偏远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致使信息获取成本远远高于城市,阻碍了农户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第二,落后偏远的农村缺乏信息消费的环境,农户科技文化水平较低,限制了对科学技术和信息服务终端的学习和应用、所以大部分农户的封闭性较强,信息观念滞后,信息资源作为提高收入和致富的手段没有被农户普遍的认可。第三,产业化环境程度低,农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程度不高。农村对信息的需求与农业产业化之间有相互依赖关系。农业实现产业化,扩大了生产规模,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需求以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在农业生产规模小,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己的需要时,农民就不可能对信息技术有需求。第四,信息服务内容大多数实用性不大,农业生产信息技术的开发缺乏市场导向,不能为农民提供多少实用服务。各地方普遍缺乏信息资源的整体规划和系统采集机制,信息收集、分析、整理、发布的能力较弱。县、乡各级管理部门已建成的信息服务站大多处于初级形态,配套功能差,难以提供有效服务。此外,农业网站陈旧的信息较多,信息更新较慢,信息不完整、不准确,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低等。
  4.信息服务机构参与力度不够、农业信息资源相对单一、农业信息服务的局限性
  首先,信息服务机构的各种优势较为突出,而且每年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文献推出,但其信息服务始终定位在教学及科研层面上,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农业信息的发布及服务工作参与力度不够, 致使一些科研成果、农技信息不能应用于生产。其次,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的片面性, 导致其农业信息资源的相对单一。辅助教学及科研的农业信息资源比较丰富, 而面向“三农”、直接为农业生产及农业市场供求服务的信息资源则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第三,鉴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农村自然条件及农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不同区域的农户需要不同的信息。因此, 信息服务机构对象多、涉及面广, 并需要各种资源和技术为不同层次的用户服务。另一方面, 作为动态资源的农业信息每年成倍增长, 同时又有50% ~60%不断被淘汰。农业高校图书馆要有效地利用信息, 有相当的难度, 如网络条件及用户信息素养低等原因。
  四、对策建议
  1.强化政府在信息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落后地区的农村需要信息服务机构主动向农户了解信息需求,在农业信息消费方面他们是弱势群体,所以农村信息服务应以公益性为主,政府应在信息的发布、消费等方面指导和扶持农民群体,因此各级政府需要统筹规划,要保障信息建设初、中、后期的专项资金,增加农村信息化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因地制宜的搭建适应落后偏远农村的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方面的信息资源,制定相关信息服务的激励机制,增加专业维护人员的配备,提高技术人员的定期培训频率,为农村信息服务铺平道路。
  2.推进产业化进程,刺激信息的供求关系。
  农村信息化在农业发展市场化的程度比较高时才能得到发展,农民只有摆脱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状态,实行产业化经营,才会形成对信息的强烈需求。目前,我国的农民还没有从传统小农经济的环境中解脱出来,生产规模小,信息技术的采用难于形成规模效应,给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带来限制。所以,应大力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使农民主动寻求农业信息,提高农民对信息化的参与度,另外,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化进程,还可以刺激信息服务机构完善信息资源,不仅能及时满足农民个性化信息服务,还能及时主动的更新信息资源。
  3.加大信息服务人才的培养
  加强对农民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挑选一批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农业带头人进行农业科技、产业化经营、信息技术、市场运营等方面培训,提升他们的知识结构和信息意识,由他们去影响和提升周边农民利用信息的能力。促进落后偏远地区的农村主动寻求信息服务,提高信息利用水平,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16日在京发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李汉才 冯 长,对信息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123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综述 ,新华网,http://
   坤燕昌,网络环境下民族边远地区农村信息服务有效模式研究,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12:190-191
  钱雪飞,对信息化建设中农民参与度不高现象的剖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2:49
  周茂春,不完全信息化条件下西部农村协调发展方略探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3:25
  倪红华, 潘薇, 周雪伟,农业高校图书馆参与农业信息服务的策略,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3:38

上一篇:近年国内旅游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下一篇: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