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整体性分析”:一种独特的统计学视角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题之一,而其中的难点之一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评析缺乏有效的抓手。如今大多数的习作评析就像粗略地“把脉”一样,简单化(笼统地打个分数代替评析)、空洞化(教师对作文的评语往往缺少“依据”支撑,从而缺少说服力而不能引起学生重视)、片面化(作文讲评课只选几篇优秀作文展示,大多数学生的习作得不到解剖)的现象比较严重,作文评析难以表现学生的“写作状态”——学生进行某篇习作时所表现的审题把握、立意构思、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知能情况,更难以有效地促进统计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
笔者在尝试解决上述作文评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时,采用了数学中统计学的方法,通过挖掘学生个人写作特点,揭示学生间写作差异,呈现班级学生写作全貌,以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统计学主要通过数据的搜集、整理、归纳和分析,揭示客观事物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那么,作文之中有没有数量呢?如有,它们能反映学生的“写作状态”吗?这正是本文所要揭示的内容。下面结合个人教学中的实践,具体谈谈图表统计分析在作文评析教学中的运用。
一、专项统计,挖掘个人写作特点
专项统计是对学生写作中的某一方面进行的统计和分析。在写作的诸要素中语言的作用尤为突出,因此此处以对学生的语言知能评析为例,阐述专项统计在作文写作评析中的具体实践。事实上,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体现其写作能力的不是审题、立意,而是语言。如果学生的语言功夫不到家,再好的立意都无法表达出来,写出的文章更谈不上光彩鲜活。在作文评价中那种发现学生有一两处精彩词句后,用着重号标出、给予赞赏的做法,难以让学生全面看清自己的语言功底,明白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笔者的做法是从词汇、句子以及语言习惯等方面对学生习作进行全面统计,从中看出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和特点,便于学生不断地改进。
例如,在完成半学期的五次习作后,笔者对各个学生写作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况进行了逐人列表统计,以分析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知能掌握情况。这里以一位同学的统计结果为例进行说明,如表1所显示,张同学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高二学生中还是比较娴熟的,行文尤其喜欢运用比喻、夸张、设问等手法,对排比、比喻的运用技能属比较成熟,而对反问、对偶、反复等疑难修辞手法的运用较为欠缺。
再如,在评讲一次习作时,笔者曾组织全班学生对几篇选评习作的语言特点进行投票分析。图1是对钱同学习作《第一次……》的语言特点投票分析情况。从图中看出,该生语言运用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由于是理科尖子生,平时又善于阅读一些名人名篇,所以语言逻辑性很强,善于在文章中插入富有哲理的句子,给人启迪;其语言还具有创新性,风格清新独到;相比语义的弹性不足,钱同学在一篇文章中所体现出的语言风格还有些杂乱不整,有待提高。判断一个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仅仅以教师一个人的眼光有所不妥,而从众多人的评议中可以得出较为公正的结论。此处采用学生参与式评析,方式比较新颖恰当,丰富了评析手段,也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了写作的语言能力。
构成文章的要素很多,所以教师分析一名学生的写作状态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而分析的关键是教师要在正确的评议方向和评价方式上勇于创新,比如,从文章结构视角评析时,可从文章的故事的曲折性、说理的渐次性、中心的突出性、结局的高度性着手。为了评析一名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写作的进步程度,教师可以统计该生在这一段时间内几篇习作所用字词、句子结构、使用素材的“重复程度”,等等。
二、比较统计,揭示学生间写作差异
在评析作文时,如果引入学生间的比较,会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这种比较是全方位、深层次的,而不是流于表象的简单对照,其目的在于揭示不同学生的写作能力差异,明确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明白自身写作特点,从而明确写作学习的努力方向。而统计方法则是帮助教师完成比较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
表2是教师针对学生一次题为《忽略》的写作的比较评析。这次统计的对象是全班所有学生,目的是比较各学生写作的习惯以及习惯背后的文字功力,此处只取3个具有代表性的学生的统计情况进行参考说明。从表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分段方面,于同学划分较为得当、层次清楚,张同学段落较多,体现穿插议论的习惯,沈同学不太注意层次性;语句方面,张同学最善于引用名句,长句和短句适当,造句有一定能力,沈同学略差,病句也多;词汇方面,张同学词汇丰富,该生确实平时读书较多,思维灵活,于同学和沈同学词汇运用较少,尤其沈同学文章显得平淡寡味;符号方面,沈同学感叹号运用较多,行文感性色彩浓,张同学则能根据文意选择不同符号,使文章较为生动。
这类统计往往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备课时间,无形中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是笔者觉得做有所值,教师一份统计,学生一份收获。如果教学时间较紧,可以请学生参与统计,也可以选择一组学生为样本进行统计。而学生间的相互统计,又可成为学生的一种阅读学习,在无形中提高了其阅读能力。
三、整体统计,呈现班级写作全貌
对全班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整体统计,可以达到如下效果:教师可以从整体上了解学生理解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反思过去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后继教学措施;学生则可以从中判断自己的写作水平在整个班级中的位置,进而结合其他同学的思考,加强对作文中审题、立意、运用材料和组织语言等的训练,提高个人写作水平。
以2013年江苏高考材料作文为例,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请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写作。考试过后,笔者调查了本班学生的写作情况,调查结果如下:
1.审题情况
从图2可以看出我班学生(本班学生数60人)审题贴题的比例高达69%,高于平均水平。这主要是笔者在平时多义性材料作文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将材料分段,逐段寻找核心词,然后再建构各个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能力。这样,学生审题自然容易紧随材料,思维不容易走偏。
2.立意情况
图3表明我班立意深刻或正确的人数超过50人,占较高比例。图4显示全班立意关键词数量达到8个,超过通常只有4-5个立意关键词的班级,表明我班学生不仅有正确的审题方法,也善于对材料进行提炼、抽象和升华。调查结果还显示本班学生中考虑到“小与大”、“关系”、“影响”、“环境”的比例高于全省统计数据,说明本班学生具有较强的立意能力。
3.文体情况
如图5所示,学生普遍倾向于选择议论文,选择记叙文者较少。这说明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对记叙文体裁的写作还须更加重视,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练习。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我班有极少数学生采取所谓“夹叙夹议”体裁以及自己不明确的写作体裁类型,这反映了本班在作文体裁上的教学存在一定问题,有待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改进。
利用统计学的知识对学生作文进行评析在各种资料中均未得见,属笔者开创性的教学尝试。图表的新奇性强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具体数据的呈现和不同习作间的相互比对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充实,更使学生在科学性自省和与他人的比较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写作知识。当然,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手段难免不周,跨学科视角或有偏颇,并不能仅以此手段对学生习作进行评析,欢迎语文教师商榷。
作者:葛艳华 来源:中国教师 2014年19期
上一篇:无效经济计量和国民经济核算
下一篇:统计学角度下的市场调查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