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下统计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本文针对目前统计学课程中,理论与应用脱节的实际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构建“项目驱动式”统计学课程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以具体实际的项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形成以“项目”为中心的双翼,包括“理论授课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两个平台的新型统计学课程教学体系。
一、引言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正确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如何利用数据做出快速、准确的决策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点。在此背景下,传统的《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显现出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如何实现教与学有机的结合,体现统计学课程特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研究在“项目驱动法”下对《统计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创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当前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目标较单一,缺乏针对性
目前的《统计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大多集中在如何根据给定的数据算出统计指标的具体数值。而忽视了数据的收集、选取的统计分析方法以及选取的方法与要解决的问题是否匹配等问题。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只是对统计学的基本理论与原理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但缺乏对统计体系脉络的宏观把握,缺乏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目前的《统计学》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依托教材,对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讲解,对涉及到的公式和定理进行推导。这对于经济类数学基础较薄弱的文科生源学生来说,看着满篇的数学公式,往往直接把统计学等同于数学,课堂上,老师采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就会导致学生对课程产生抵触情绪、畏惧心理,学习兴趣较低,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传统教学法方法存在局限性
传统教学方法缺乏师生互动,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的观念、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发展。近年来,常用的“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理论授课方法相比,虽然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学生对统计学的理解更加全面,对统计软件的掌握也比以前更加熟练,对后续课程的学校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案例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差,并且大多数是经过处理的简化例子,与当前的经济生活差距很大,不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使统计学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法下统计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改革课堂讲授模式,实现理论授课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模式,逐步形成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相互融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结合理论部分知识,将政府工作报告和五年规划、统计公报中的一些具体统计指标进行解读,使学生能读懂统计图表所披露的信息,明了数据的变异及其内在原因,并能够针对相关数据提出统计问题并解决。
(二)将“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贯穿课堂始终
“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强调“讲、学、用”相互融合,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围绕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学校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项目任务。其次,细化好任务后,在课堂上采用讨论的方式,把该项目中所包含的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导,思考如何去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由此会派生出来哪些子任务,教师适时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再次,学生组成小组,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围绕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完成对项目的理解、目标知识的应用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教师适时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新、旧知识得以迁移。最后,每个项目完成后,各小组进行交流分享,如,通过项目分析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得以解决,所学的知识怎样与实际工作和生活紧密结合等,并由老师进行点评,这样,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三)改革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使用SPSS、EVIEWS等统计软件,完成“项目驱动法”中的实际任务项目,并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和全国统计建模大赛等,与专业知识结合,与实际问题的分析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达到学以致用的。
作者:李丹 龚荣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9期
上一篇:编码技巧在统计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