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传播学角度下负面新闻信息的扩散分析

发布时间:2023-12-07 00:51

  随着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事业在我国实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在新闻事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逐步加快,负面信息造成的社会影响是不确定的,如何解决消除负面新闻信息的消极影响是传媒界探讨的重要课题。

  1.负面新闻信息的定义

  有很多人都认为负面新闻信息就等同于负面新闻。但事实上,负面新闻信息和负面新闻这两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负面新闻指的是新闻媒体对于那些消极、负面事件的报道,而负面新闻信息则指的是这些消极、负面事件的新闻报道传递给社会大众的信息。一般情况下,负面信息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天灾与人祸,天灾有地震、海啸、雪灾、泥石流等等灾害,这些灾害的发生是无法用人力来干预的;人祸则可以分为有意的人祸与无意的人祸两种,有意的人祸如坑蒙拐骗、瓦斯爆炸、食物中毒等等。无意的人祸有飞机失事、车祸、楼房坍塌等等。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这些信息都是负面的,如果在报道中处理不当,就很容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如果处理得当,则可以有效引起人们的深思,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2.负面新闻信息的正面传播功能

  负面新闻信息的正面传播功能有很多,笔者将这些功能归结为三点。

  2.1帮助树立媒体权威性

  帮助新闻媒体树立权威性是负面新闻信息的正面传播功能之一。新闻媒体扮演的是一个社会瞭望者的角色,只有扮演这一角色,新闻媒体才能树立权威性。为此,新闻媒体除了要对正面、积极的事件进行报道之外,也要对那些负面、消极的事件进行报道。要知道,一个只对正面、积极时间进行报道的新闻媒体是无法树立媒体权威性的,也无法获得社会大众的信赖以及认可。例如,在发生灾难时,新闻媒体要及时进行客观的报道,这不仅有助于社会大众了解事件的发展情况,消除社会大众的恐慌感,还有助于新闻媒体社会瞭望者身份的确立,这对于媒体权威性的树立的十分关键的。


  2.2保障受众的知情权

  知情权是公民的民主权利之一,保障受众的知情权是负面新闻信息的又一重要传播功能。负面新闻信息也属于新闻信息的范畴,因此,社会大众有权利了解负面新闻信息。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大众了解负面、消极事件的重要渠道,必须准确、客观的对负面、消极事件进行报道,使受众能够通过报道获取负面新闻信息。


  2.3引起受众的警惕

  社会既有好的一面,还有坏的一面。受众能够从新闻媒体对于那些负面、消极事件的报道中获取负面新闻信息,进而了解到社会的阴暗面,从而让受众产生对于社会阴暗面的警惕,这是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功能之一。例如,《南方周末》曾经对“孙志刚”事件进行了专题报道,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收容遣返制度的改革,同时,这也引起了社会公众对于此类事件的警惕,有助于减少以及避免同类案件的再次发生。


  3.负面新闻信息的负面传播功能

  除了正面传播功能外,负面新闻信息还具有负面传播功能,笔者将它的负面传播功能归结为两点。

  3.1瓦解人的意志

  负面新闻信心会瓦解人的意志。从本质上来说,负面新闻信息向受众传递的是负面的、消极的信息,受众在接收了这些负面、消极的信息之后,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心理,进而导致人的意志涣散,这是负面新闻信息的负面传播功能之一。例如,在二战的时候,日军就曾经利用电台向美军传递了大量的负面新闻信息,导致美军军心涣散,战斗力大大下降。


  3.2导致受众对社会失去希望

  负面新闻信息中有一些是关于社会黑暗面的信息,受众在接收这些信息后,会产生悲观心理,进而对社会失去希望,这一负面功能在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的受众身上表现的尤其明显。例如,杭州飙车案,有大量的新闻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强烈反响。在网络新闻的跟帖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网友对这一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而那些观点与看法有相当一部分是悲观的看法,从这些悲观的看法中可以看出这些网友对于社会的失望之情。


  4结束语

  笔者对负面新闻信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负面新闻的传播功能。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功能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它的正面传播功能有助于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而它的负面传播功能则会对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在发挥负面新闻信息的正面传播功能,并采取合理的措施消除它的负面传播功能,使负面新闻信息能够为社会以及个人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叶延青.换角度看负面新闻中的“正能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3)

  [2]张巧莲.负面新闻对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22)

  [3]赵云泽.中国报刊负面新闻近年的发展变化——对2001-2008年5份中国报刊负面新闻的统计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9(03)


  来源:当代青年(下半月) 2016年9期

  作者:张晓雯


上一篇:新闻传播学类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下一篇:对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