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国际经济视野下文化产业的发展的统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20 09:42

 一、文化产业相关理论
  文化产业即工业、精神文明和现代科学技术共同发展的产物,诞生于法兰克福学派对于“文化工业”进行的批判。“文化产业”的概念具有综合性特征,属于一个舶来品,学术界对其始终是众说纷纭。
  (一)西方文化产业研究发展历程
  “文化产业”这个词语起初被翻译成“文化工业”,诞生于法兰克福学派,该学派对于“文化工业”坚持一种批判性观点,在西方社会文化被分割为相互对立的两个部分,即真正的文化和上文所说的“文化产业”。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共同写了一本名为《启蒙辩证法》的著作,该书中提到:“文化工业:蒙骗大众的一种启蒙思想”,首次全面地解释了“文化工业”的概念,他们觉得,“文化工业”能够代表新出现的文化现象。由此得知,他们把法兰克福学派所坚持的批判性理论挪用到了新发展起来的文化工业上。他们一直坚持的观点是资本进一步拓展到文化领域,而市场与利润才是最后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东西。
  上个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开始对文化工业的消费群体与接受群体进行研究,进一步开拓了其研究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伯明翰学派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观点相悖,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赞成文化精英主义,而英国伯明翰学派却反对文化精英主义。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在文化产业理论方面的争论慢慢减少,其文化产业理论分为基础与应用理论两部分,伯明翰学派主要研究基础理论,而应用理论也就是操作性理论,是依靠实践经验发展起来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英国著名的媒体理论家尼古拉斯·迦纳姆对西方文化产业的应用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觉得,文化产业通过特定的组织方式来进行符号生产与传播,生产与传播的这些符号就是文化商品与服务。英国著名学者贾斯延·康奥纳博士也说过:“文化产业即以生产交换符号性商品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活动”。由此可知,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西方文化产业就比较重视其经济功能了。
  (二)中国文化产业研究发展历程
  1992年的时候,在中国国务院综合司编写的《重大战略决策-加速发展第三产业》这部著作当中,正式提到了“文化产业”的相关概念,从这之后文化产业的这一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有观点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社会大众提供精神产品。我国于2004年3月29日正式将文化产业命名为“文化及相关产业”,这样一来文化产业就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这样进行命名不但是第一次对文化产业做了更加权威、科学以及规范的界定,而且也有利于系统、完善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进一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文化产业的分类
  因为文化产业属于新发展起来的产业,对于其分类始终是仁者见仁。祁述裕在其所写的《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这篇文章中提到:电影、音像、图书出版以及娱乐行业、广告行业等都属于文化产业,此外其内容还有发行、金融、文化经济人以及教育培训等很多配套行业。总之,文化产业包括主体产业、相关配套产业,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而王琳觉得,文化产业不但包括原本就有的跟文化事业相关的行业,还包括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行业;其囊括了生产、销售以及消费的所有环节,并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当中的部分行业也纳入文化产业的系统当中;其体制也多种多样,有国有、个体、外商投资、集体以及私营等。
  欧阳有权所著的《文化产业通论》这本书不仅考虑了产业及其相关分类,而且还采用了现阶段文化产业实践和研究中相对来说较为通行的一种行业划分方式,归纳出目前适合在中国发展的文化产业内容:纸质与网络传媒产业、广播影视业、广告业,休闲文化产业以及艺术、体育和其他产业。
  在对文化产业进行分类时没有统一的标准,专家们也众说纷纭,然而必须得达成一致。2004年的时候我国统计局编著的《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为这种一致性提供了非常好的范本,这是目前为止我国非常权威的分类体系。
  三、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我们发现,已经发表的所有论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的,对于现象的描述也非常具体、全面。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这两点入手,归纳了对于研究现状的一些观点。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
  祁述裕强调,中国发展文化产业有非常多的有利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非常广阔的文化市场,上述这些全部都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利条件。胡惠林说,中国文化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文化产业政策与其管理体制之间缺乏创新联动,文化产业政策方面的创新速度跟不上体制改革创新的速度,这是限制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二是文化经济关系缺乏平衡性,管理体制方面过于集中,导致文化市场形成行政垄断,这样一来市场准入矛盾也随之扩大,也会影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步。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以先进性为前提,但是我国在文化产业方面的人力资源储备不够充足,这样就形成了比较严重的政策性与战略性矛盾。
  祁述裕等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十五个国家的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指数进行了排名比较,对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分析。一是生产要素方面。优势是人口基数大,文化底蕴深厚,对外资的吸引力很大,外国资本容易引进等。劣势是基础设施不健全,人力资源储备不足,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率相对较低等。二是需求状况方面。优势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均GDP也得到了迅速提高,为文化需求打下了雄厚的基础。竞争劣势是我国人均经济总量相对来说比较小,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社会大众的消费观有待进一步提高,文化消费者不太成熟。三是相关产业集群方面。竞争优势是我国旅游产业比较发达,而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信息业、教育行业等跟发达国家相比均处于劣势。四是企业战略[第一论 文网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方面。在这一点上我国没有竞争优势可言。竞争劣势是我国的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不是特别受欢迎,出口货物在GDP中所占比重也很低。而营运基础与企业运作也毫无竞争力。五是政府行为方面,在这一点上我国依旧没有竞争优势可言。竞争劣势是我国文化产业在政策上不够公开透明、相关法律也不健全,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国民创新能力较弱,这些对增强竞争优势明显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花建说,中国加入WTO之后,文化市场的开放程度也日益加大,西方发达国家具有发展优势的文化产业在全球贸易中通过较为开放的市场长驱直入,这样会严重冲击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入世,在宏观上来看政府对之前产业采取的保护措施会慢慢消失,文化产业也会在优胜劣汰的国际竞争中继续发展。这对于我国的文化产业而言将会是巨大的挑战。就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呈现出的是以弱对强的竞争态势。
  郑百灵等人(2002)觉得,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从国际机遇方面来说,首先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经济和文化逐渐向一体化发展的强劲趋势,形成了文化经济这种新兴经济形态。其次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让文化产业的竞争在国与国之间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再次是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就国内机遇来说,首先是国家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就国际挑战来说,首先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特别强大,相比之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就显得非常弱小,这种以弱对强的竞争态势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是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上存在的明显差距,不但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利益,甚至还会关系到我国的文化安全,也就是说我国有可能会遭受“文化渗透”、“信息殖民主义”以及“数码鸿沟”等一系列威胁。
  张晓明说,进入WYO之后中国在文化产业面临的竞争在某些方面来说是一种“不对称竞争”,其包括下述几种表现:一是全球性产业发展格局具有不对称性—用夕阳产业面对我国的朝阳产业;二是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不对称性,利用产业实力赢得我国的资源与市场;三是已经作出承诺进行开放性竞争的领域具有不对称性—用较为高端的位置对我国的较为低端的位置;四是规则具有不对称性—用新机制对我国的传统机制。
  放眼整个世界,文化产业已变成本世纪的一个朝阳产业,在很多国家都是支柱性产业。比如美国的影视业与传媒产业、英国音乐产业以及日本动漫等都是世界文化产业的重要品牌。
  作者简介:侯金灵(1987-),女,汉族,安徽阜阳人,毕业于青岛大学,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学。

上一篇:国内旅游经济绩效研究阶段特点的理论综述

下一篇: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障碍及发展的前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