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课程特点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提升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3-12-06 06:10

  摘要:为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在充分认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基础上,建议从微观经济学教学全过程入手,做到教学前端扎实化、教学过程多元化和教学后端综合化等对策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微观经济学是对西方国家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总结、抽象和概括,基本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掌握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理解我国市场化改革必然性;有利于学生理解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利于学生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优劣,认识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先进性。但是,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实践中,微观经济学是学生最头痛的课程之一,学生挂科率较高。


  以我院2018年财务管理专业某班成绩五段分布表为例,学生的期末微观经济学成绩并不理想,该班总人数39,及格率只有66.7%,成绩偏低。从评卷过程可以看出:一方面,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肤浅,客观题学生能较为顺利地作答,但主观题回答正确率和完整性偏差;另一方面,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15分的材料分析题普遍只能得6-7分。


  一、微觀经济学课程特点分析


  (一)从学科地位来讲,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基于资源稀缺基础上探讨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和使用的学科。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主要研究经济个体如:消费者、企业等微观个体与市场均衡价格形成有关的经济行为,因此又称为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许多定理、方法和模型,都是对现实市场经济现象的高度提炼和概括[1]。课程内容包括各市场主体的生产消费目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以及不同市场条件下达到各自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决策。微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主干课程,是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在经管学院整个教学体系中处于基础主干课程地位。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其他经济类学科如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产业经济学等的基础。


  (二)从学科性质来讲,微观经济学注重实践性


  微观经济学是实践性学科,经济学的美妙在于它的理论,经济学的力量在于它对现实问题的应用。[2]微观经济学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考察较多。微观经济学专业名词多、图表多、公式多,定理的推导需要借助多种分析工具。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讲授不能仅限于知识点和定理的简单灌输和死记硬背,应更注重培养其应用知识点认识现实经济现实的能力。杜威曾经说,科学不仅是要学习的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或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其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即原理形成的思路和过程更为重要。实训教学是在真实的或仿真的环境中开展活动,学生通过充分参与活动,探求知识获得体验的教学模式。[3]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推导过程是经济学家寻找发现和验证的过程,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获得路径,自己亲自去“探求”基本原理,重现理论的形成过程,这样能够防止学生出现“高分低能”和思维僵化等问题。


  (三)从学科发展方向来讲,微观经济学发展趋势是数理化、实验化


  上世纪3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学经历了四大变革,垄断竞争、不确定性、信息、激励和不完全性及异质性、搜寻、匹配与机制设计等。[4]随着西方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在微观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形成过程中,数量分析思想和方法一直相伴相生。微观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研究采用数量分析方法,通过设定一定的假设条件模拟现实,在数理模型里验证经济假设。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演进过程,也是其不断按真实世界修正自己假设理论的过程,其理论越来越逼近现实,其假设条件也越来越宽松,但是其数学方法和抽象分析方法越来越精致、精准。[8]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数理化在经济分析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多,这是经济学科学化的表征之一,数理化发展必将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发展的方向。


  其次是微观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实验化趋势,经济学实验是经济学两大研究方法之一,经济学使用实验的方法成为实验经济学,让实验对象在设计好的实验环境下,根据真实经济环境合理简化归纳而成,分析实验对象的行为模式,并据以检验理论的均衡是否形成。国外早在20世纪30年代学者们就开始利用规范的实验室研究经济学。[5]Thurstone利用实验室对个体无差异曲线的研究,Flood对博弈论的实验研究,张伯伦1948年对产业组织的实验研究等。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国外很多大学如哈佛、布里奇波特等都开始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将经济学实验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授课模式的补充,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人大、上海交大、上海财大等高等学府开始成立经济学实验室,进行模仿形式的实验教学探索。


  二、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对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这也是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化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不再是以纯粹理论的学习和掌握。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能否符合市场的需求,市场和社会的考核和检验是人才的培养关键,也更加强调本科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在高等教育更为重视应用化的时代,作为应用性、实验化趋势较强的微观经济学而言,提高课程教学效果需要全过程设计、全方位分析,多管齐下方式提高。建议将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课程教学前端即学习课程之前必备之数理统计分析工具的学习,这部分课程包括高数、计算机、统计学等;具体教学过程包括:课堂学习、课后习题练习和实验室实训等方面;课程学习后端即期末试卷考试阶段,这部分考核采取期末考试成绩+平时习题成绩+实训报告成绩等综合化考核方案。三位一体的学习能有效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一)课程教学前端扎实化


  学习微观经济学难度大的原因之一是需要其他学科的辅助,如高等数学、统计学、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和预备知识。从我校的课程设计看,微观经济学与外语、高数、计算机同步学习,在统计学学习之前开设的。因此未来在课程设计上,可以考虑在学生具备高数、统计学等数理统计知识之后,再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二)课程教学过程多样化


  微观经济学是建立在一定的数理逻辑基础上的,教材内图形、公式、经济模型、表格和经济学术语等较多,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容易达到教学预期效果。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多元化改革具体如下:首先是加大课题授课时现实案例的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的应用。通过选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热点案例,让学生将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格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能教学相长,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准。其次,借鉴慕课(MOOC)、雨课堂和微课等成功经验,开发网络教学平台。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既延长了学习时间,也方便教師和学生沟通,可以方便老师布置作业,发放教学资料,解答学生疑难等。


  最后,实训教学是理论学科实践教学的重要方式,是经济类专业完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合理的实训课程设计,开展实训教学能够锻炼学生观察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也很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等,最终提高理论课程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实验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三)课程教学后端综合化


  考核方式综合化即课程考核降低侧重记忆力考核的试卷考试比重,增加平时成绩的分量,增加学生课下学习如课后习题、实训报告、小论文写作及针对某一专题的讨论会等综合成绩,真正做到全面考核、能力考核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考核等,让学生真正做到有目的学,有目的考核。《高等教育法》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应用性和实验性课程,提高学生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效果需要多管齐下,才能真正达到高等教育目标,实现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均衡提升。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微观经济学中的数量分析思想及其新挑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68-74.

  [2]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7-120.

  [3]周常青.开发实训项目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3):163.

  [4]平新乔.微观经济学演进轨迹及其下一步改革[J].中国经济学新论,2016(10):128-138.

  [5]周业安.经济学中的实验室实验:经济学迈向科学研究的关键一步?[J].南方经济,2014(8):91-96.

  项目:该文为南阳师范学院教务处2018年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项目:“微观经济学开展课堂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梦琴(1978-),女,汉族,产业经济学博士,南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中共党员,主讲微观经济学。

上一篇: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下一篇:互联网虚拟货币对微观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