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我国纺织品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发布时间:2015-09-17 11:43

摘 要: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国内的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已经基本上呈现了饱和的状态,人民币的升值给纺织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冲击和挑战是相关企业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并提出了纺织品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消极影响;对策

  一、概述
  由于近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和经济复苏的压力,以美国为主的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主要国家都把目光集中到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不断对人民币升值施压。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宣布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由1美元兑换8.2765元上调为8.11元,人民币名义汇率上升2%。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人民币开始逐步升值,截止2010年12月,1美元兑换6.6560元,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19.58%,而且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中国积累的巨额贸易顺差,经常会受到美、欧、日国内政治和利益集团的抨击,中国近年频繁遇到的反倾销诉讼和其他贸易争端均和这一背景有关,而且越来越集中于人民币汇率定价过低之上,致使人民币升值与否成为减少贸易摩擦的关键。因此,在当前人民币持续升值的经济背景下,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人民币升值原因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持续攀升,我国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都必然会导致该国货币升值,这是人民币升值内因。而国际社会的压力,国际游资大量涌入,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高速增长带来巨额顺差,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这是人民币升值外因。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消极影响
  (1)价格优势削弱
  人民币升值,使得依靠低价竞争模式的纺织品出口利润空间变得更为狭小,给中小型纺织品出口企业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据算,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的行业利润率分别下降3.19%、2.27%和6.18%。以绍兴地区为例,目前1米化纤布的利润只有0.25-0.35元人民币。假如人民币继续升值,达到5%,就意味着大部分出口纺织品极有可能出现“零利润”。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品出口的打击是直接的,也是巨大的。因为人民币升值会相对提高纺织品的成本,企业势必相对提高出口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报价,就中小型纺织品出口企业产品的结构及其特点而言,势必削弱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竞争优势,其结果将使出口受到一定的抑制,从而减少纺织品的出口数量。
  (2)竞争将更趋激烈
  人民币汇率调整对纺织品出口冲击最大的主要是那些大宗、低档、初级的纺织品,这正是中小型纺织品出口企业的主打产品。因此,中小型纺织品出口企业形势将更加严重,出口产品的销售压力将大大增加。首先是国际上有生产、出口同类产品的邻国及其他强劲的竞争对手,如泰国、墨西哥等国家;其次是国内纺织业内部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白日化。因此,人民币币值的调整也即是对国内纺织企业竞争力的挑战。
  (3)人民币升值导致纺织品出口收入增幅下降
  最近几年,从全国角度来看,纺织企业出口额仍然保持着增长,但是自2007年起,增长幅度已经呈下降趋势。纺织品出口已由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据海关统计,2007年前5个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573.73亿美元,同比增长15.55%,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近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出口增速12.25个百分点。进入2008年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上升速度之快出乎预料,企业对出口感到迷茫,特别是对出口报价感到无所适从。价格报高,客户,订单流失。价格报低,企业亏损无法承受。不少企业对长单,大单和交货期长的订单不敢承接,尤其是中小企业承接外单锐减,开机明显不足。因人民币升值的不可预见性,部分企业减小出口比例,甚至放弃外单转战内销市场。
  (4)加大就业压力
  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吸收的劳动力较多。人民币升值导致纺织行业出口下降,很多依靠低附加值产品、低价竞争的中小企业将难逃倒闭的厄运,大批劳动力将需要另找工作;而另一方面,继续生存下来的强势企业也会因为采用高端技术,实行机械化操作而不需要太多劳动力,最终导致就业压力在短期内出现小幅增长。
  (5)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中国纺织行业为解决就业、国民经济增加积累、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也为国外的人民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消费品。2010年三季度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74.2亿元,同比增长29.5%,同比增速较上季度加快14.7个百分点。印染、毛纺、丝绸、纺机增幅较低。投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社会就业人口数量。而且纺织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成本比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对低廉。人民币若持续升值,由于工资具有刚性,实际工资必然上升,势必引起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难以继续维持,导致部分纺织企业淘汰出局,将不可避免地影响社会就业减缓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6)人民币升值必将导致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纺织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其出口价格远低于别国同类产品价格。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二是由于激烈的国内竞争,使得出口企业不惜血本,竞相采用低价销售的策略。人民币一旦升值,为维持同样的人民币价格底线,用外币表示的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将有所提高,这会削弱其价格竞争力;而要使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不变,则势必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这不能不对出口企业特殊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根据纺织工业协会的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 ,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将下降2-6% 。其中因棉纺织、毛纺织为服装的上游,服装的出口受损向上游传递,棉纺织、毛纺织业的受损程度表现为行业利润率下降略高于3. 19 % 和2. 27 %;另外人民币升值后 我国劳动力价格明显高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周边国家。比如中国服装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为66~68美分/小时,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劳动力成本分别为41美分/小时和39美分/小时。中国沿海地区的工人工资水平为69美分/小时,而孟加拉国为25美分/小时,巴基斯坦为35美分/小时,从而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竞争优势将将很难存在我国

纺织品出口贸易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6]。
  三、纺织品企业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1.积极应对态度,首先要为顾客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是不可避免,很多中小型企业常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不但要考虑汇率的调整带来结汇损失,还得考虑出口量,可在和其客户谈判时暂时将其“忽略”掉,如果过分考虑损失,企业将无法接到单子。在这些压力下,一定要摆正心态和减少低价纺织品出口的比例。
  2.加速转型调整产品结构。
  首先,纺织品出口企业应尽快调整产品结构,积极提升出口产品档次、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鼓励加工贸易向深加工、高增值方向发展;其次,加大研发投入,努力开发自主品牌,并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多的优势,走差别化、特色化之路,在不断细分的纺织品市场中找准定位,走出过去跑量为主、低价竞销的恶性循环。最后,纺织品出口企业应积极发展绿色纺织,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制定实施高于现行国际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开展生态纺织品认证,力争取得出口“绿色通行证”。同时,深入研究国际市场对产品安全、卫生和健康的要求,尽快发展绿色、环保型纺织品,以适应世界消费潮流和纺织品发展趋势。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
  品牌差异源于技术创新,必须提高中国纺织品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第一,加大科技投入。进行产品创新和生产方式创新,走国际标准化道路。第二,合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做好引进技术的第二次创新。一是注意引进技术的实用性,二是注重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规避壁垒。坚持市场多元化策略,在巩固原有西欧、美国等主要出口市场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开拓中亚、西亚、东欧乃至非洲等新兴市场,避免因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被动局面。
   4.合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降低甚至规避汇率风险
   我国纺织企业缺乏防范汇率风险意识,人民币升值增强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我国金融机构提供的汇率规避工具有多种:人民币远期外汇交易,掉期交易,出口押汇保理,远期结汇等。这些金融工具对防范汇率风险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金融工具,谨慎地运用外汇资金,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资金的回报率。要合理选择国际结算方式,使用外汇保值条款。抵消或减少汇率风险。
    5.实现纺织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从长远看,只要我国纺织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整体水平不断上升,就可以利用人民币升值这个机会,实现产品升级,提升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就要求:首先提高纺织品的附加值;其次是尽最大努力创造自主品牌,把品牌利润留给自己;最后,进行对外投资,建立跨国公司。我国纺织业要积极适应人民币升值的现状,提高自身的实力,最终实现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杰.浅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商界,2009,(4):24-25.
[2] 赵晓峰.试论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影响和对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报,2009,(1):25.
[3] 王婧,杨小霞.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J].金融经济 , 2010,(16):34 .

作者简介:肖海霞(1978--),女,汉族,硕士,讲师,陕西理工学院经法学院,主要从事国际贸易方向研究。

上一篇:论阆中古城张飞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开发

下一篇: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研究